跳至內容

矛神龍屬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復原圖,展示了矛神龍直立的「鬃毛」

矛神龍屬("Ubirajara")是一種美頜龍科獸腳類恐龍的非正式名稱,生存於早白堊世,化石發現於巴西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

發現與命名

工人們從新奧林達聖安娜-杜卡里里之間的一個採石場中發現許多化石。1995年,這些化石由斯圖加特州立博物館英語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 Stuttgart收購,並在獲得出口許可證後移至德國。[1]

據稱,這批化石是1995年從巴西非法進口到德國的,因為巴西法律不允許從其領土上移走化石,也不允許在沒有至少一位巴西科學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化石研究。[2][3][4]因此,巴西科學家正在為這些化石的遣返而奔走。[5]

其中一件標本是塊石板,但已經被工人分開,表面僅顯示出模糊的痕跡。多年後,用鋒利的鋼銷和X光照片進行的進一步準備工作使「恐龍弗雷」(矛神龍的敘述者之一)在其中發現了一具小型獸腳類骨骼。[1]

2020年,模式種長鬃矛神龍("U. jubatus")由羅伯特·S·H·史密斯(Robert S. H. Smyth)、大衛·邁克爾·馬丁(David Michael Martill)、埃伯哈德·弗雷(Eberhard Frey)、赫克托·愛德華多·里維拉·希爾瓦(Hector Eduardo Rivera-Sylva)和諾伯特·倫茨(Norbert Lenz)命名並敘述。屬名在圖皮語英語Tupi (language)中意為「長矛之神」,指其肩膀上四根誇張的長矛狀裝飾物;而種名jubatus拉丁語中意為「有鬃毛的」,指其背部的原始羽毛。[1]

新物種發表後不久,敘述論文因標本所涉及的倫理問題而被臨時刪除。文章缺乏實體出版物和正確的ZooBank註冊,使「矛神龍」成為一個裸名[6][7]

正模標本SMNK PAL 29241發現於克拉圖組英語Crato Formation,可追溯到阿普第階,約有1.15億年的歷史。它由一出缺少顱骨的骨骼組成,保存了十三節背椎、兩節骶椎、肩帶、左前肢、一個頸肋、七個背肋、十五個腹肋和幾乎完整的左臂。除了骨髂以外,化石還保留了軀幹的羽毛、皮膚以及手爪角蛋白鞘的殘留物。此外,腹腔中保存了一些顆粒狀結構,被認為是器官殘骸,然而,研究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軀幹中的顆粒狀結構是脂肪,即所謂的屍蠟。它們沒有食物殘留,因此不太可能代表腸道,而且也缺乏腸道應有的規模結構。標本可能代表一隻發育未成熟的雄性動物。[1]

敘述

正模標本的長度約為半米。[1]

敘述者建立了該屬兩個獨特的特徵組合,而這些特徵本身並不是唯一的。肩胛骨是肱骨長度的81%,而非等長或更長――這是其它美頜龍科所普遍具備的特徵。在側視圖中,神經棘頂部輪廓比其底部長15%至27%,而不是像小坐骨龍一樣等長。[1]

標本保留了沿尾部和背部排列的「鬃毛」狀原羽英語proto-feather,它們覆蓋了從手臂到爪子的全部區域。這種結構稱為SMF,即細長單絲狀外皮(Slender MonoFilamentous integument),它們向後延長,在第九和第十節背椎上達到了11厘米的長度。這些細絲沒有分支,直徑約0.3毫米,帶有空心。皮膚殘留物包含一系列19個矩形垂直結構,這些結構被解釋為細絲的毛囊。皮膚肌肉可以讓這些背部鬃毛豎立,以威懾捕食者或競爭對手;當動物平靜時,這些鬃毛可以平鋪在背上,以讓其穿過灌木叢。正如化石所顯示的那樣,它們在克拉圖組鹹水瀉湖條件下的萎縮可能會導致鬃毛在死後被激活。[1]

化石同樣顯示出從其體側突出獨特的15公分(5.9英寸)長的絲帶狀外皮結構。左肩具有一對平直的細長帶狀物,而在論文中,作者假設在相反的右側也存在類似的一對。上方的帶狀物長十五厘米,下方的帶狀物長十四厘米。這些結構由中央縱向嵴(0.1毫米寬)加固。上方帶狀物的總寬度為4.5毫米,下方帶狀物的總寬度為2.5毫米,兩側平行,僅在靠近遠端處逐漸變細,沒有任何僵化的跡象。作者將這種寬廣的絲狀物與幡羽風鳥英語standardwing bird-of-paradise極樂鳥的一種)進行了比較,並推測這些絲帶狀的肩部結構可能具有展示目的,也許可以在求愛展示英語courtship display中豎立、振動甚至發出聲音以向同類炫耀。然而,在青少年個體中存在此類展示結構是例外的。在現代今鳥類中尚未觀察到這種現象,但反鳥類虛骨龍類左龍已有報道。作者指出,在近鳥類衍生性更高的分類群中,此類結構存在的邰位很大程度上限於尾巴及其附近區域。他們認為,這阻止了展示結構限制這些飛行物種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在這方面,非飛行動物的美頜龍科將不受肩部裝飾的阻礙。簡單的細絲可能演變成複雜的展示結構,這表明正羽由於展示原因而沒有進化,與通常的假設相反。[1][8]

分類

矛神龍被置於美頜龍科,作為由中華龍鳥美頜龍所構成的演化支姊妹物種英語sister species。在這種情況下,它將是拉丁美洲已知的第二種美頜龍科,而第一種即為上文提到的小坐骨龍[9]此外,矛神龍也是克拉圖組發現的第一個非鳥類恐龍。[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myth, Robert S.H.; Martill, David M.; Frey, Eberhard; Rivera-Silva, Hector E.; Lenz, Norbert. A man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Brazil with elaborate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Cretaceous Research. December 2020. doi:10.1016/j.cretres.2020.104686 (英語). 
  2. ^ Pickrell, John. A newfound feathered dinosaur sported fuzz and weird rods on its shoulders. Science News.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 14 December 2020 [19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20). 
  3. ^ Vogel, Gretchen. Chicken-size dino with a furlike mane stirs ethics debate. Science Magazin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8 December 2020 [19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20). 
  4. ^ Greshko, Michael. One-of-a-kind dinosaur removed from Brazil sparks backlash, investig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2 December 2020 [23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December 2020). 
  5. ^ Cientistas fazem campanha para que fóssil de Ubirajara jubatus, novo dino brasileiro, seja repatriado. Folha de S. Paulo. December 18, 2020 [December 19,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葡萄牙語). 
  6. ^ Coelurosauria. theropoddatabase.com. [202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7. ^ [dinosaur] The name 'Ubirajara' is not available. dml.cmnh.org. [202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8. ^ 'Like nothing seen in nature before': strange dinosaur has scientists enthralled. The Guardian. 15 December 2020 [17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9. ^ Naish, Martill and Frey.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of Dinosaurs, Including a New Theropod, from the Santana Formation (?Albian,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Historical Biology. 2004: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