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樓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6月2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古蹟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2年5月31日)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番仔樓 |
台語羅馬字 | huan-á-lâu |
註 | 鶯歌成發居(圖),番仔樓樣式的拱廊式騎樓。 |
番仔樓是一種中西結合的閩南民居建築。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於洋樓的稱呼。
建造年代
番仔樓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閩南地區華僑漂洋過海到南洋創業,發財致富後歸國或者匯款回鄉建造番仔樓,現存的番仔樓大部分是在清末到解放前後所建。
建造類型
番仔樓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按照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木結構建造,用大木作為受力結構。另一類是採用鋼筋水泥所建。兩種方式不僅營造技藝不同,並且從外表上就可以分辨不同,一般而言,傳統技藝建造的番仔樓,大多使用傳統閩南紅磚,而鋼筋混凝土的則是水泥立面,加上閩南紅磚。
採用傳統木結構所建造的番仔樓所包含的中式元素和閩南傳統工藝比鋼筋混凝土的番仔樓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