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甘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甘草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薔薇類植物 Rosids
目: 豆目 Fabales
科: 豆科 Fabaceae
亞科: 蝶形花亞科 Faboideae
屬: 甘草屬 Glycyrrhiza
種:
甘草 G. uralensis
二名法
Glycyrrhiza uralensis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英語:Licorice),又名烏拉爾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國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

形態

光果甘草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直立,呈圓柱狀,直徑有3-4公分,巨大的則有5-6公分,高一米多,最長者達3-4米。單數羽狀複葉;夏季開紫色蝶狀花,總狀花序腋生密集,長5~12厘米,長1.5~2.2厘米。莢果線狀長圓形,寬0.6~0.8厘米,彎曲成鐮刀狀或環狀,有褐色腺狀刺。[1]

分布

甘草分布於中國大陸華北東北西北內蒙古,主要生長於乾旱的荒漠草原裡。

藥用

甘草的乾燥根及地下根狀莖,在中醫學中被臨床運用於滋潤緩和,中和烈藥,解毒、鎮痛、解痙、矯味、鎮咳袪痰等。也可以用於慢性咽喉炎的輔助治療。在方劑中常作為佐使藥。

甘草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用途廣泛,有「十方九草」之說。它的名稱很多。《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五世紀名醫陶弘景稱之為「國老」和「眾藥之王」。維吾爾語稱「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2]

中醫學認為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炙甘草)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成分

甘草素化學式
甘草甙化學式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黃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異甘草黃甙(iso-liquiritin)、二羥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異甘草醇(iso-glycyrol)

毒副作用

長期或大劑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水腫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損傷、肌肉無力。有臨床報道,長期超劑量口服複方甘草片導致過敏性休克、藥疹、低血鉀、過敏性喉頭水腫、成年男子陰莖縮小、陰毛脫落、睾丸萎縮至蠶豆大小、嬰兒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兒中毒[3]。這很可能是因為甘草本身含有一種異黃酮類的植物雌激素,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令精液內的睪丸酮水平下降[4],不過具體影響身體的份量有多少並不清楚。然而,在傳統中醫藥裡,甘草亦有用於減低男性的性衝動。

作為中藥甘草的同屬植物

光果甘草藥材
  •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於新疆。根成分與甘草相似。
  • 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當地與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藥。分布於新疆及甘肅西北部。
  • 黃甘草 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於甘肅及新疆。質地較甘草稍次。

其他用途

甘草還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如咸甘草糖等)、蜜餞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煙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異名

甘草首見於《本經》,又名美草、密甘(《本經》),蜜草(《名醫別錄》),國老(陶弘景),靈通(《記事珠》)等,在內蒙古中部又稱甜草苗。[1]

內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1.0 1.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5,ISBN 978-7-5323-0842-2
  2. ^ 張仲景主以甘草命方名九首淺析 [失效連結] 段小毛 李茯梅,醫藥世界
  3. ^ 方舟子. 常用中成药的真相——複方甘草片. 新語絲. 2008-12-11 [2009-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2). ,引述張冰徐剛等. 《中药不良反应概论》.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5: 179. 
  4. ^ Paul Bergner. Glycyrrhiza: Licorice root and testosterone. Medical Herbalism vol.11: 11–12. [200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甘草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