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瓦橋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瓦橋關,故址位於今河北省雄縣城西南,地當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馬河之南,河湖相連,水路交通便利。

瓦橋關西出可至保定,北接軍事重鎮幽州,東可依大清河入海,南通冀中各鎮,地位重要。由於「三關」一帶居民稀少,易為敵速攻,在此設關,利於防守。

歷史

五代

唐末年,東北部的契丹漸強大。屢南犯,所以「三關」一帶時有戰爭。到了五代,契丹向外擴張,三關戰不停。後唐同光二年,契丹南侵,犯瓦橋關屯兵佔領。

後唐莊宗同光四年(926年)魏博軍戍守瓦橋關的士兵皇甫暉煽動同袍叛變,攻下鄴都(今河北省大名縣),是為鄴都之變,莊宗討伐無功,卻死於後續的興教門之變

後來,石敬瑭乞兵於契丹,滅了後唐,建立後晉,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瓦橋等三關便為契丹所有。

後周世宗對契丹用兵。顯德六年(959年),世宗親自率軍伐遼,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和「三關」,於是「三關」以南始為國境。

宋代

北宋建立初年,國力不強,採取守勢,瓦橋等三關成為北宋的北方邊防要地。北宋集結重兵駐紮「三關」,以防契丹遼軍南侵。可是「三關」四周平原,無大山大河可守。為了增強邊防能力,宋真宗時駐防瓦橋關的六宅使何承矩,壅塞九河中徐、鮑、沙、唐等河流,形成眾多水泊,河泊相連南北防線。以後水域逐漸增廣成為一道沿流曲折800里,寬處達60里的水上長城。水上長城為瓦橋關等三關助威不少,對阻止遼的南侵重要作用。

今日

時至今日,瓦橋關等關早已不存,那道水上長城大部分都已填平,只有西部的白洋淀尚保留下來。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