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瓦倫-諾森丁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瓦倫-諾森丁之戰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瓦倫
日期1806年11月1日
地點53°31′N 12°41′E / 53.517°N 12.683°E / 53.517; 12.683
結果 普魯士勝利
參戰方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普魯士王國 奧古斯特·馮·普萊茨德語August Wilhelm von Pletz
普魯士王國 路德維希·約克·馮·瓦爾滕堡
法國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法國 克勞德-艾蒂安·古約特英語Claude-Étienne Guyot
兵力
4,000-5,000人
4門火炮
12,000人
傷亡與損失
瓦倫:26人傷亡
諾森丁:不明
瓦倫:超過46人傷亡
諾森丁:不明

瓦倫-諾森丁之戰(英語:Battle of Waren-Nossentin)發生於1806年11月1日。此役中,由奧古斯特·威廉·馮·普萊茨和路德維希·約克·馮·瓦滕堡率領的普魯士軍隊與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法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阻擊戰。儘管最終被迫撤退,普魯士人在此役中成功地阻止了法軍的部隊對普魯士主力的追擊。此役是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瓦倫位於米里茨湖的北端,羅斯托克東南部。諾森丁是一個小村莊,大約在瓦倫以西15公里。[1]

在1806年10月14日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後,拿破崙率領的法軍開始全力追擊被擊敗的普魯士人。10月底,法軍在普倫茨勞斯德丁附近截斷並俘虜了大量普魯士士兵。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的軍團向西行軍以逃避追擊的法軍。在瓦倫附近,布呂歇爾與另一個普魯士軍團會合,聯合後的部隊一起向西撤退。[2]

當普魯士後衛部隊撤出瓦倫時,第一支法國騎兵發起了進攻。這一行動引發了普萊茨和約克的部隊與法軍之間的全天戰鬥。貝爾納多特率領的法軍雖然攻勢猛烈,但普魯士人在幾次交鋒後卻都能夠以最少的損失撤離。與他們迄今為止的慘澹表現相比,普魯士人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色。[3]


背景

1806年10月28日的普倫茨勞戰役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和他的10,000名普魯士士兵向若阿尚·繆拉元帥投降而告終。[4]這場災難之後是10月29日的帕瑟瓦爾克之降和10月30日的斯德丁之降[5]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法軍於10月30日在博爾德科、11月1日在安克拉姆科斯琴[6]以及11月2日至3日在沃爾加斯特接受了普魯士軍隊的一系列投降,從而徹底清除了上述地區的普魯士軍隊。[7]

Map of northern Germany showing the 1806 march routes of Hohenlohe and Blücher.
普倫茨勞-呂貝克戰役

自10月24日起,布呂歇爾中將開始擔任霍恩洛厄親王的後衛部隊指揮官。[8]法軍第1軍司令貝爾納多特元帥[9]於25日在哈維爾河畔勃蘭登堡得知霍恩洛厄的行蹤,於是決定追擊普魯士人。從瑙恩出發,第1軍於26日向東北移動,27日抵達奧拉寧堡。從那裡,法軍向北移動到菲爾斯滕貝格,最終於29日轉向東北到達博伊岑堡蘭。10月30日,貝爾納多特收到報告稱布呂歇爾的部隊已經轉向新施特雷利茨[10]

Portrait of Jean-Baptist Bernadotte in Swedish uniform
貝爾納多特元帥

貝爾納多特派埃蒂安·莫里斯·熱拉爾上校和他的第2驃騎兵[11]前往襲擊撤退中的普魯士軍隊,並於30日將他的軍團轉向西北。除了俘虜400名普魯士士兵和一些馬車外,熱拉爾在襲擊中還獲得了布呂歇爾將前往瓦倫的情報。那天晚上,貝爾納多特的部隊到達了新勃蘭登堡東南部。此時,讓·德迪厄·蘇爾特的第4軍在位於多瑟河畔諾伊施塔特以北的武斯特豪森[12]

10月31日,布呂歇爾在瓦倫附近與由約翰·弗里德里希·馮·溫寧(Johann Friedrich von Winning)將軍指揮的部隊會合。[12]溫寧的部隊最初由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率領,在10月14日錯過了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此後一直追隨布呂歇爾。[13]溫寧想到達北部的羅斯托克,為此,他命令卡爾·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馮·沃伯瑟(Karl Georg Friedrich von Wobeser)帶領一支部隊前行前往港口並準備撤離。然而,布呂歇爾取消了前往羅斯托克的計劃以支持他自己的想法,即在博伊岑堡穿越易北河西岸。他希望與不倫瑞克-呂訥堡的卡爾·路德維希·馮·勒科克將軍或馬格德堡的弗朗茨·卡西米爾·馮·克萊斯特將軍會合。為此,他派軍官在該地區收集船隻和補給品。布呂歇爾將他的軍隊組織成兩個軍團。他讓溫寧指揮11,000人的第1軍,同時保留擁有10,000人的第2軍的控制權。普魯士人擁有一支特別強大的騎兵部隊,總共有80個中隊。[2]

總共有47,252名法軍士兵正在尋找布呂歇爾的部隊。貝爾納多特有15,450人,蘇爾特率領24,375人,路易斯·米歇爾·安托萬·薩胡克的第4龍騎兵師有2,550名士兵,格魯希的第2龍騎兵師有2,432名騎兵,安托萬·拉薩爾有785名輕騎兵,約瑟夫·德漢普爾的第2胸甲騎兵師有1,660名騎兵。貝爾納多特在新勃蘭登堡留下了戰鬥力較差的部隊,並帶着12,000名精銳士兵繼續追擊。與此同時,繆拉和他的騎兵正在向西橫掃西波美拉尼亞[14]

戰鬥

Portrait of Claude-Étienne Guyot in hussar uniform
克勞德-艾蒂安·古約特

11月1日上午,普魯士大部隊離開瓦倫。布呂歇爾通過霍恩旺格林向東北移動,由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馮·奧斯瓦爾德(Friedrich Gottlieb von Oswald)少將率領的後衛部隊掩護。溫寧則沿着湖泊的北岸向東行進,由馮·普萊茨率領的後衛部隊掩護。那天早上,克勞德-艾蒂安·古約特上校與來自蘇爾特軍團的第22獵騎兵團的400名騎兵在瓦倫包圍並俘虜了普魯士軍隊的施穆德少校和170名龍騎兵[15]然而,當古約特試圖從鎮上推進時,普萊茨率領普魯士第7驃騎兵團的850名騎兵進行了反擊。在付出了1人陣亡、15人受傷和10人失蹤的代價後,普魯士驃騎兵將古約特的騎兵趕出了瓦倫並解救了施穆德少校和他的手下。在這場普魯士的小勝中,法國約有6名軍官傷亡,40多人被俘,確切死傷人數不詳。[16]

Map of the Waren-Nossentin area
瓦倫-諾森丁戰役

在古約特的戰敗之後,貝爾納多特的騎兵抵達瓦倫,向該地區的法國增加了六個團的兵力。[15]雅克·路易·佛朗索瓦·德·蒂利將軍率領的第1軍團騎兵部隊由第2和第4輕騎兵團和第5騎兵團組成。皮埃爾·馬加龍將軍指揮的第4軍團騎兵部隊,包括第8輕騎兵團和第11、16和22獵騎兵團。[1]在瓦倫郊區,法軍輕騎兵開始了與普魯士騎兵的一系列小規模衝突,戰鬥從上午10時一直持續到下午1時。與此同時,路德維希·約克率領的另一隻普魯士後衛部隊在亞伯爾附近的兩個湖泊之間占據了防禦陣地。[17]

Portrait of an older Ludwig Yorck in a blue uniform with Iron Cross and other decorations
路德維希·約克

路德維希·約克的部隊有三個燧發槍營、六個獵兵連和20個驃騎兵中隊。法軍方面,讓·瑪麗·勒內·薩瓦里將軍率領一支由第1輕騎兵團和第7騎兵團組成的特遣部隊抵達戰場,此時法軍在該地總共有8個騎兵團。薩瓦里在瓦倫西北的薩默斯托夫發現了奧斯瓦爾德率領的普魯士後衛並準備發起進攻,但貝爾納多特將他召回了賈貝爾。雙方在賈貝爾交火了一個小時,然後路德維希·約克的部隊進入森林朝着諾森丁方向撤離。在皮埃爾·杜邦·德·以利堂的第9輕步兵團的帶領下,法軍隨之向森林推進,但遭到普魯士獵兵和燧發槍手的猛烈抵抗。[18]

最終,貝爾納多特的部隊越過樹林的西部邊緣,但卻發現路德維希·約克的士兵已經等候已久。普魯士軍隊的右翼位於諾森丁小鎮中心的弗利森湖,左翼位於沼澤地上。約克將他的步兵部署在前線,騎兵在後方。在一個法國輕騎兵團的進攻被擊退後,貝爾納多特讓讓-巴蒂斯特·杜洛埃再次發起進攻。[19]杜洛埃的部隊包括第27輕步兵團、第94和第95線列步兵團。[1]

與此同時,貝爾納多特試圖用他的騎兵突破普軍的左翼。但法軍騎兵的攻擊因為沼澤和充滿水的溝渠的阻攔而失敗了,但杜洛埃在一場艱苦的戰鬥後最終將路德維希·約克的部隊趕出了諾森丁。約克帶領部隊在當晚撤退到舊什未林[3]

結果

Print of Jean Baptiste Drouet in military uniform
杜洛埃將軍

戰後,貝爾納多特聲稱其與12,000或更多的普魯士軍隊作戰,而蘇爾特則估計大約有5,000到6,000名敵人。可現實是,普魯士軍隊大約只有2,000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可用,此外還有半個連隊的火炮。[3]

繆拉聽說在瓦倫和諾森丁的戰鬥時,他放棄了前往羅斯托克的計劃,並決定前往援助第1軍。後來他發現貝爾納多特和蘇爾特已經聯手,並已經不再需要他的幫助。[20]歷史學家佛朗西斯·洛林·佩特(Francis Loraine Petre)將普軍的勝利歸功於路德維希·約克的戰術能力以及他的部隊錯過了耶拿-奧爾施泰特的事實。約克能夠清楚的感覺到雙方實力的差距,並能夠及時下達撤退的命令。在他的戰後報告中,貝爾納多特承認他的敵人打得很好,但卻一直在減少與法軍的接觸。薩瓦里批評貝爾納多特沒有用步兵攻擊來減輕騎兵的壓力。[3]法軍對普魯士軍隊的追擊一直持續到布呂歇爾的部隊在11月6日的呂貝克戰役中被徹底擊潰。[1]

腳註

  1. ^ 1.0 1.1 1.2 1.3 Smith 1998,第231頁.
  2. ^ 2.0 2.1 Petre 1993,第258-258頁.
  3. ^ 3.0 3.1 3.2 3.3 Petre 1993,第262-263頁.
  4. ^ Smith 1998,第227-228頁.
  5. ^ Smith 1998,第228頁.
  6. ^ Smith 1998,第229頁.
  7. ^ Smith 1998,第230頁.
  8. ^ Petre 1993,第236頁.
  9. ^ Smith 1998,第226頁.
  10. ^ Petre 1993,第257頁.
  11. ^ Petre 1993,第266頁.
  12. ^ 12.0 12.1 Petre 1993,第258頁.
  13. ^ Petre 1993,第194,233頁.
  14. ^ Petre 1993,第258-259頁.
  15. ^ 15.0 15.1 Petre 1993,第260頁.
  16. ^ Smith 1998,第229-230頁.
  17. ^ Petre 1993,第260-261頁.
  18. ^ Petre 1993,第261頁.
  19. ^ Petre 1993,第262頁.
  20. ^ Petre 1993,第263-264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