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明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明
陳紹禹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理總書記
任期
1931年6月—1931年9月
前任向忠發
繼任博古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部部長
任期
1942年—1947年
繼任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任期
1928年—194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主任
任期
1949年10月21日—1954年9月27日
總理周恩來
個人資料
露清
出生(1904-05-23)1904年5月23日
 大清安徽省六安直隸州
逝世1974年3月27日(1974歲—03—27)(69歲)
 蘇聯莫斯科
墓地俄羅斯俄羅斯聯邦莫斯科新聖女公墓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孟慶樹
兒女長女王(陳)芳妮
長子王(陳)丹芝
次子王(陳)丹丁
父母父親:陳聘之
母親:喻幼華
親屬繼母:黃蓮肪
母校國立武昌商科大學
莫斯科中山大學

王明(1904年5月23日—1974年3月27日),原名陳紹禹(一說陳紹玉[1]),字露清,筆名韶玉慕石兆雨詔玉紹玉玉石等,曾化名泰山風康石紹禹紹虞等,俄譯化名馬馬維奇波波維奇克勞白夫[2]:857安徽金寨縣雙石鄉(現屬安徽六安市)碼頭村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理總書記[3]

王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1930年以反對「立三路線」「調和主義」為名,反對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中央,提出左傾政治綱領。在1931年1月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在蘇聯支持下奪取了中央領導權,出任中共中央代總書記,實際成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1931年11月,到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繼續遙控中共。1937年回國,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長江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延安整風後,王明為首的國際派在黨內失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主任。1956年,他去蘇聯就醫,後留居蘇聯,直至1974年3月27日病逝,終年69歲。

生平

早年生涯

陳紹禹生於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九(1904年5月23日)[4]:1-2。1919年,陳紹禹到金寨志誠小學學習,校長李少樵、國文教員詹谷堂對他影響深刻[5]:138。1920年夏,陳紹禹考入六安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2]:857。在校學習期間,受五四運動影響,也參加了學生活動。1924年初,安徽省教育廳撤換沈子修的校長職務,改派劉先黎擔任校長。雖然大多數學生抗議,但陳紹禹因家境貧寒,對新校長表示支持[4]:34。1924年夏,陳紹禹畢業後,以六安縣第一名的成績[4]:36,考入武昌商科大學(今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前身)預科學習[5]:140並獲獎學金[4]:36。同年10月,擔任豫皖青年學會事務部主任,兼會刊編輯。同年12月,任武昌商科大學安徽同學會會刊《皖光》編輯[6]

1925年春,陳紹禹參加了商大驅逐校長屈佩蘭的運動[7]。同年5月30日後,他在武漢參加支持上海五卅運動的行動,被推選為武昌學生聯合會委員、湖北青年團體聯合會執行委員兼宣傳幹事[8]。同年9月,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月,經許凌青張浩然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2]:857[5]:140。由於國共合作,同年陳紹禹參加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宣傳幹事[9]

在蘇聯學習

1925年10月,經江蘇省國民黨黨部秘書長姜長林從中斡旋[5]:141,陳紹禹由中共湖北省黨組織選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0]:95-96。同月28日,陳紹禹由上海啟程[5]:141。12月25日,抵達莫斯科,被編在中山大學第一班[11]:32-33(即由俄語較好者組成的速成班[12],與張聞天沈澤民吳亮平楊放之等為同學[13]),很快得到該校副校長巴威爾·亞歷山大洛維奇·米夫的賞識,並擔任了黨團支部小組長[2]:857。1926年9月初,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改選,陳紹禹當選為公社主席[5]:142。1927年1月,陳紹禹以米夫翻譯的身份,隨同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代表團訪問中國,並陪同米夫經海參崴坐船,到了廣州、上海,武漢等地[5]:143。4月27日至5月9日,陳紹禹以米夫翻譯的身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在黨中央宣傳部任秘書,兼任黨刊《嚮導》編輯[10]:97-98,6月16日在武漢中共中央駐地參加米夫和陳獨秀的談話[11]:46

七一五事變爆發後,8月陳紹禹隨米夫返回莫斯科,隨後到特拉索夫卡向正在過暑假的中山大學學生報告了中國的情況。當時,中山大學學生在聯共黨內矛盾鬥爭下,分成了以俞秀松董亦湘周達文等人為首,支持代理校長拉古爾的「教務派」;以及以支部局為中心,支持黨委書記西德尼可夫的「支部派」或「黨委派」[5]:143-144。陳紹禹返蘇後,支持「支部派」以對抗「教務派」[11]:48[10]:99-101。之後以李劍如余篤三為首的工人反對派,出面反對陳紹禹。但不久米夫被任命為校長,陳紹禹因此得到重用,成功控制了校支部局,並逐漸形成了以陳紹禹為首的團體,即「二十八個布爾什維克[10]:99-101[5]:144

1928年,孫冶方約董亦湘、俞秀松、周達文等人在他房中聚餐,中山大學學生公社主席王長熙向支部局通知此事[14]。陳紹禹據此稱這些學生是「江浙同鄉會」,是為「反動組織」[2]:858。向米夫建議由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調查,並向當時正在莫斯科的中共領導人向忠發作了匯報,十二名學生因此受到波及,被開除黨籍、團籍,四人被逮捕[10]:103-104。同年,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中國班和軍事速成班併入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共產主義大學,陳紹禹在該校任翻譯及聯共黨史教員[15]。5月,陳紹禹為籌備中國共產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作翻譯工作,併兼做共產國際交通局的中國交通工作。6月上中旬,在斯大林與中共負責人談話時擔任翻譯[11]:77。6月18日至7月11日,作為米夫的助手和翻譯,陳紹禹參加了中共六大[9][10]:109

回國與上台

中共六大之後,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瞿秋白繼續留在莫斯科,在聽取學生意見,併到學生中間調查後,認定中山大學不存在「江浙同鄉會」[10]:117-118。因此,瞿秋白與米夫、陳紹禹等人之間的矛盾開始產生並慢慢激化[10]:117-118。1929年,斯大林在蘇聯發動清黨,牽連到中山大學[10]:78-85。同年4月,王明回國[10]:105,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幹事(當時滬東區委書記是何孟雄[16]);5月,後調中共中央宣傳部任《紅旗》報採訪員;《勞動》三日刊的編輯[17]。7月下旬,到滬東區委任宣傳幹事。10月中旬,到中共中央宣傳部擔任《紅旗》通訊員[2]:858

1930年1月12日,陳紹禹因出席上海工聯會上海公共租界布置年關鬥爭的會議而被捕,被關押於提籃橋監獄。因未暴露身份,陳紹禹被捕時是工人打扮,巡捕房和監獄都沒有發現他的身份;此外他買通了一個看守幫他送信,地址是中共秘密機關報《紅旗》所在地[18]。2月18日,陳紹禹獲得釋放。但泄露地址此事嚴重違背中共紀律,《紅旗》報社被迫進行轉移[19]:69-70,陳紹禹因此被中共中央給予黨內警告處分[20]。1930年3月,陳紹禹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全總黨團秘書、《勞動》三日刊編輯。5月,兼作上海英界電汽車罷工委員會委員,編輯《罷工每日快報[11]:142。6月,返回中共中央宣傳部任秘書[21]。7月,陳紹禹與秦邦憲等對李立三在6月11日通過的決議案提出了反對意見,指責李立三是托洛斯基主義[22]。李立三非常憤怒,向忠發因此立即宣布撤銷了陳紹禹的中宣部秘書等全部職務[23];此外,中共決定給他留黨察看六個月的處分[24];陳紹禹也隨後向李立三寫了悔過書[25]

8月中旬,陳紹禹被調出中央宣傳部,下放到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任幹事[26]。9月24日,中共中央召開六屆三中全會,陳紹禹表示擁護。11月13日,陳紹禹從夏曦等人那裡得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十月給中共中央寄來一信,並發來了共產國際東方部向執委主席團寫的《關於中國黨三中全會與李立三錯誤的報告》,嚴厲斥責李立三的決議路線[27]。陳紹禹因此也開始公開給中央政治局寫信,反對李立三,並主張召開中共六屆四中全會。11月底,拋出題為《兩條路線》的小冊子。在小冊子中,陳紹禹不僅批判了立三路線,還從根本上否定了六屆三中全會以後的中央,並要求撤換中央的領導[11]:166-168。1930年11月23日,他與剛從龍華看守所釋放的孟慶樹結婚[19]:64。同年12月,陳紹禹的老師、共產國際執委兼東方部部長米夫抵達中國。同月16日,在米夫的催促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了關於取消陳紹禹等人處分的決議[10]:165。12月25日,陳紹禹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江南省委員會代理書記[2]:859-860

1935年8月,共產國際十執委在莫斯科郊外。左起前排:馬蒂、季米特洛夫、陶里亞蒂、弗洛林、王明。後排:莫克文、庫西寧、哥特瓦德、皮克、曼努伊爾斯基

1931年1月1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米夫以遠東局和中央政治局名義,提議陳紹禹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並補選為中央委員[10]:166-167。2月,開始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8]向忠發雖然名義上仍是中共中央總書記,但中共實權已經由李立三轉移到了陳紹禹。陳紹禹隨後派遣張國燾夏曦曾洪易等人到各個中共紅軍根據地,並在之後產生了新一輪的肅反運動。根據中共官方後來的聲稱,從此在中共內部逐漸形成了一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派系(也被稱為「共產國際派」);中共指出該派系的主要特點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的指示和蘇俄革命經驗神聖化,忠實執行共產國際對中共的一切指示。同期的中共另一位領導人張國燾就曾在黨內刊物《實話》第十三期發表文章稱「陳紹禹同志等是堅持執行國際和黨的路線的最好同志。」[29]

擔任駐共產國際代表

同年4月,由於顧順章、向忠發相繼被捕、進而叛變中共,陳紹禹無法在上海立足,轉移到地下工作[30][9]。10月18日,陳紹禹離開上海[31]:37;11月7日,抵達蘇聯莫斯科[31]:37。1931年11月10日,擔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31]:37,之後就以王明為名行事[32]博古出面主持臨時中央政治局,擔任中共中央代總書記,繼續王明此前否定毛澤東等「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爭」等方針,並剝奪了毛澤東等人的軍權[33]:85-86

1932年8月27日至9月15日,王明出席共產國際執委第十二次全會,於9月3日,擔任大會主席,主持討論庫西寧和台爾曼的報告,當選共產國際執委委員,之後即開始以共產國際的名義遙控中共中央[34]。1933年11月30日,共產國際執委第十三次全會上,被補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當選共產國際出席職工國際黨團委員、共產國際執委的拉丁美洲書記處主任(至1936年)。然而隨着第五次反圍剿慘敗,中共與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進行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張聞天取代博古總負責政治,會議也恢復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王明在中共中央的勢力開始迅速衰落[35],也為之後中共清算王明路線奠定了基礎[36]

1935年7月,隨着歐洲與中國戰場上的變化,共產國際謀求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2]:860。王明開始主筆《八一宣言》草案,並在7月14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會議上,討論通過了他起草《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11]:288。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布了此宣言,並在10月1日,首先刊登在法國巴黎的《救國報》上[2]:860

回國參加抗戰

1938年的王明

1937年11月14日,王明離開莫斯科[31]:37,11月29日飛機抵達延安[31]:37。12月,王明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題為《如何繼續全國抗戰與爭取抗戰勝利呢?》的報告。王明在這次會議上被增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2月18日,王明抵武漢,參與同蔣介石的談判[37],但未能達成實質協議[38]。不久,中共中央代表團和中共長江中央局合併,對外為中共代表團,對內為長江中央局,暫以王明為書記;他還兼任黨報委員會主席[2]:861-862

1938年2月27日至3月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王明作了《目前抗戰形勢與如何繼續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的報告[39]:但會議在毛澤東等人的堅持下,並沒有形成決議。會議決定增補王明、陳雲康生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2]:860。會議根據共產國際的意見,實行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張聞天仍主持黨務等日常工作,毛澤東負責軍事,王明負責統一戰線工作。會議決定由周恩來、王明、博古葉劍英組成中共代表團,負責與國民黨談判。由於毛澤東為主的主張已經在全黨獲得大部分支持,王明只在局部地區一度產生過影響[40]

1938年秦邦憲、王明、周恩來在武漢中共中央長江局

會後,王明被分配到武漢,擔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他到達武漢後,卻未經中共中央同意的情況下發表與中共中央相左的意見,並擅自以毛澤東的名義發表談話,他就在自己2月27日報告的基礎上寫了題為《仨月政治局會議的總結》的長篇文章,在黨刊《群眾》周刊第19期(1938年4月24日出版)上公開發表,把自己的觀點當做政治局的意見加以宣揚[41]。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布《論持久戰》演講,駁斥當時輿論中的亡國論與速勝論。同年7月,中共中央指點長江局,要求在重慶《新華日報》刊登此演講稿;王明則以「文章太長,不予刊登」為由回絕[42]。王明在長江局的獨斷專行、不遵守紀律的行為以及在統一戰線問題上過分退讓的言論,引起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的不安。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後,決定派任弼時去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中國共產黨的情況和抗日戰爭形勢[43]。6月11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就中國革命問題作出決議,肯定抗戰以來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不久,任弼時接替王稼祥,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稼祥準備回國[44]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後排左起:陳雲、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舉行。會議開始後,王稼祥再次傳達了季米特洛夫的贈言,後者要求王明對其行為道歉。毛澤東代表中央做《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45]。會議批評了王明錯誤,確定了全黨獨立自主的領導抗日武裝鬥爭的方針和政策[46]。全會確定敵後抗戰總的戰略部署是「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為此,全會決定撤銷王明負責的長江局,設立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東南分局改為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仍為項英);決定充實中共中央北方局,由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組成常務委員會,書記楊尚昆[47]。長江局的撤銷,代表中共從組織上克服了王明的影響,王明也因此在中共中央失勢[48],他被要求留在延安工作,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會議未開完,他去西安飛重慶,參加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二次會議[11]:431。1940年1月初,王明擔任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執行委員[49]。2月20日,當選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名譽主席團成員、理事。5月3日,王明在澤東青年幹部學校開學典禮上作《學習毛澤東》的講話[11]:461-463。同年冬,中共中央書記處開始組織編纂黨的歷史文獻集《六大以來》,為整風運動做準備[31]:15。1941年1月,主持召開中央婦委的保育工作會議。但2月初,中共中央決定停辦《中國婦女》雜誌,遭到王明反對[11]:473。9月1日,之前他負責的延安女子大學也被撤銷,後者與陝北公學、青年幹校,合併為延安大學[11]:480

延安整風與失勢

延安整風運動中,以王明為代表的「共產國際派」成為了最主要的批判和教育對象。1941年9月10日到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開擴大會議,討論反對主觀主義與宗派主義問題,以及中共黨史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問題[11]:482。會上批評了王明的歷史和現實的錯誤路線。王明不承認錯誤,堅持六屆四中全會路線是正確的[50]。1941年10月3日晚上,共產國際書記季米特洛夫來電,向中共中央提出的十五個問題,包括:在法西斯德國猖狂進攻蘇聯莫斯科危殆的情況下,中共準備採取什麼措施以在中國戰場上積極軍事打擊日本,使日本不可能開闢法西斯軸心進犯蘇聯的第二戰場等。當晚毛澤東找王明溝通此事,但雙方劍拔弩張,爭吵不息。此後兩人作了幾次談話,王明堅持自己對於統一戰線、中共中央長江局的觀點;毛澤東則表示極為反對[31]:38。1941年10月8日書記處會議上,王明主張:在國共關係問題上堅持認為一切依靠國民黨,反帝反封建要有主有次、要把反帝反封建加以區別。關於統一戰線問題,應該組建共同的抗日政權,共同的抗日軍隊[11]:489。毛澤東因此和王明展開論爭,王明逐條進行反駁或者解釋,最後對自己的結論是:「路線是對的,個別問題有錯誤。」[51][52]毛澤東在會議結束時宣布:「準備在政治局會議上。對六中全會以前即武漢時期(王明)的錯誤及對目前政治問題的意見,在政治局會議上說明。」[11]:491-492

1941年10月8日,王明開始出現胃出血,之後病情加重[31]:39。10月12日,王明宣布生病,不能參加政治局會議[11]:492。10月13日,任弼時代表中央去看望王明與他談話;10月14日,中組部副部長李富春傅連暲參加醫生複診,醫生提出休息三個月[31]:38,並送到延安中央醫院,由金茂岳擔任主治醫生[31]:39。王明提出:休息時不參加書記處工作會議,只參加政治局會議[11]:494。從此,王明以生病為由,不參加中央的會議與工作,不參加延安整風運動。1941年10月下旬至1942年8月13日,王明在延安中央醫院住院治療扁桃腺發炎引發心臟肥大和雜音以及吃磺胺藥治扁桃腺發炎引發黃疸肝炎,王明在回憶錄中主張,這是毛澤東為了迫害王明而故意下含汞藥物中毒導致[31]:39;但中共中央專門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後,認定是因為使用了藥物甘汞導致的醫療技術事故[53][54][55]

1943年1月8日,兩名蘇聯的軍事記者看望王明,王明請求使用蘇聯電台向共產國際報告,聲明毛澤東的整風運動是反對列寧主義和蘇聯,並請求蘇聯派飛機接其到莫斯科治病[31]:40。1943年3月,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新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王明被解除書記處書記、南方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位[11]:520,但仍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員與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職位。1943年5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同年7月30日,對王明的會診結束,認為金茂岳開具的甘汞藥物,使得王明出現汞中毒[31]:42。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給各中央局、分局、各區黨委發出《關於研究王明、博古宗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的指示》電文,開始對王明歷年觀點進行整風批鬥[56]

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擴大六屆七中全會作出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宣布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當天,王明給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寫信,表示同意和「完全服從」、「完全同意和擁護」[11]:578-582。6月,王明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落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只是當選中央委員,得321票,在44名中央委員中排行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博古[57][11]:591。12月,擔任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11]:594

1946年6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在邊區憲法研究會基礎上成立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由謝覺哉為主任委員,王明為副主任委員。1947年1月,成立中央法律委員會,王明任憲法組組長。1947年3月,胡宗南部國軍進攻延安,隨中共中央後委轉移至晉綏邊區,與謝覺哉吳玉章陳瑾昆蔡暢等中央法律委員會成員駐山西省臨縣甘泉村。194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通過《關於中央法律委員會任務與組織的決定》,指出中央法律委員會為在中央書記處領導下,協助中央研究與處理有關全國立法與司法問題之工作機關,由陳紹禹為主任。謝覺哉為副主任。

1949年3月7日,王明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發言,頌揚了毛澤東的貢獻,但對自己的過往一筆帶過[11]:616-6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0年10月,王明夫婦偕二子赴蘇聯,身邊工作人員護送至邊境

1949年6月,中國新政治學研究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王明擔任副主席併兼任籌委會主任。同年7月,王明參加中華全國社會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委會;同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王明出席在北平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58]。10月5日,王明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會理事。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委員[59]

王明擔任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時,主持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法律;並於1950年4月13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草案的報告[60][61][62]。同年6月參加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會議在6月9日通過《關於王明同志的決定》,要求王明對其錯誤反省[63]。10月25日,王明赴莫斯科治病養病,11月抵達莫斯科[4]:283,直到1953年12月9日返回中國[31]:51。1954年4月8日,舊病復發後,沒有再重新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撤銷法制委員會,此後王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內便再沒有任何職務。1955年,由於病情惡化,王明再次住進北京醫院[31]:52。1956年1月30日,王明去蘇聯治病,此後再也沒有返回中國[32]

晚年

1956年8月30日,毛澤東在八大預備會議第一次全體大會上作《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講話,談到中央委員會的選舉問題時,選王明等有代表性的犯有錯誤的同志為中央委員;然而王觀瀾傅連暲等代表對王明既不回國參加大會又不認錯的態度表示強烈不滿[33]:244-245。經過中共中央動員,王明連任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得票排名倒數第一);但他已經赴蘇聯治病,之後也未曾參加任何一次會議[64]。1957年毛澤東訪問蘇聯時,派隨團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賴祖烈黃樹則去拜望王明,王明雖然盛情招待,但表示已不願再回國了[4]:399[65][66]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此前負責給王明寄送錢財的秘書田書元被撤職[4]:407。數十萬字的《王明反革命言論集》也開始編印成冊,並出現口號「機會主義頭子、蘇修代理人、大叛徒」的帽子[65]。王明在國內受到了深入揭批,成了反面典型;王明在國內的家屬受到株連[4]:400-406,中共中央也和他逐漸斷掉聯繫[4]:407。但是,中共中央卻對他再無作出任何決議,也沒有開除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67]

1969年,王明撰寫《關於中國革命》一書。1971年,王明身患重病,抱病陸續完成回憶錄,作為自己與毛澤東40年來恩恩怨怨的一個交代[4]:282。1974年3月23日,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整理成《中國共產黨五十年和毛澤東的叛徒行徑》(中譯本為《中共50年》)發表。四天後的3月27日,王明病逝於莫斯科,終年69歲[65]。蘇聯以「共產國際的老朋友」的名義將其安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聖母公墓[68]

政治主張

共產國際與中共關係

王明有良好的俄語基礎與哲學理論水平,長期與共產國際與蘇共關係密切[69]。因此他的很多觀點及經驗都是基於蘇聯的經驗而得出的[70]。1925年,格里戈里·葉夫謝耶維奇·季諾維也夫提出第三時期理論,並在1928年7月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提出,主張當時是資本主義總危機集聚發展的時期,並錯誤地估計了中國革命的形勢[71]:29。王明等因此確立了「在中國打倒民族資產階級[71]:26,通過武裝暴動奪取全國勝利,建立蘇維埃形式的工農政權」的方針[72],作為指導中國革命的大前提[73]。此主張對於中國工農紅軍的後期作戰構成嚴重誤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紅軍被迫轉移的嚴重後果。[74][75]

國共關係

王明重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以「抗日」、「降日」劃分敵友,在軍事部署上主張「一切經過統一戰線」[76]。他主張建立全國「統一的國防軍,要統一指揮,統一紀律,統一武裝,統一供給,統一作戰計劃」[2]:862,「由蔣介石統一指揮」[77]。在群眾運動和群眾組織問題上,他主張到國民政府去登記、立案,取得合法和統一[78]。在軍事戰略上,反對游擊戰,主張正規戰。在1938年2月27日至3月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王明作了《目前抗戰形勢與如何繼續抗戰和爭取抗戰勝利》的報告,重點闡述這些觀點[39]。但王明在長江局的獨斷專行、不遵守紀律的行為以及在統一戰線問題上的言論,遭到毛澤東、張聞天等反對,並因此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撤銷了王明負責的中共中央長江局[48]

評價

王明去世後,3月28日,蘇聯《真理報》刊登王明去世消息,並登一照片和《追悼王明同志》的文章。蘇共中央對其評價是「國際共運老戰士,中國共產黨的著名活動家」,「在籌備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以及在大會以後,王明對制定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綱領作出了重大貢獻」,「王明是蘇聯的老朋友,蘇中兩國人民的友好和合作的積極捍衛者」,「形象將銘記蘇聯人民的心中」。孟慶樹稱,王明一生摯愛蘇聯。[11]:720

但中國共產黨對王明一直持否定態度,特別是在毛澤東時代。王明多被認爲教條主義者、機會主義者。毛澤東評價王明「對自己的事考慮得太少了,對別人的事卻操心得太多了」。[79]中國共產黨廣泛認爲,王明在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期間奉行的「左傾冒險主義」,爲中共的革命事業造成損失。[80]《中國通史》認爲,王明「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一切鬥爭,否認聯合」,「在軍事上,先是推行冒險主義,後來又變為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2]:859王明在1937年到1940年期間對國民黨的策略,被認爲是「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片面強調「一切依靠統一戰線,一切為了統一戰線」,[81]忽視了對群眾的積極發動和中共的獨立自主性。[82]由於王明在中共黨內評價較低,改革開放後的撥亂反正中,儘管中共對歷年人物事件進行重新判定,卻無人為王明翻案。[83]

在中國共產黨黨外,對王明的評價也並不高。1977年11月16日,梁漱溟在《一個英雄兩個惡人》中,對王明評價極低,「陳紹禹為斯大林主持的第三國際內中國黨的代表,其在黨內權勢高,氣焰凌人。我初遇之於武漢,當時他對記國民黨的態度忽左忽右,傳為笑柄。嗣以政府退守重慶,彼此又聚晤於國民參政會。中共在參政會上所提議案由中共諸參政員一同列名,以陳紹禹之名居首,且由他發言做說明。……陳雖氣盛而身軀則短,在參政會場發言,有時或縱身跳躍起來。1946年3月我第二次造訪延安時,陳忽來招待處看我,面容消瘦,意興不佳,自雲一場大病初癒。據傳說陳遭受黨內群眾大會鬥爭也。……陳是否有張國燾那樣許多罪惡行為,我不知道,第以其見惡於人者頗深,即以歸屬於惡人耳。」[84]

著作

  • 《王明選集》五卷本,本庄比佐子編,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70年至1975年陸續出版
  • 《中國共產黨五十年和毛澤東的叛徒行徑》,蘇聯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1975年出版
    • 《中共五十年》,現代史料編刊社1981年內部翻譯出版,東方出版社內部書(現代稀見史料書系)2004年3月再版[85]
    • 《王明回憶錄》,香港哈耶出版社,2009年
  • 《王明詩歌選集(1913—1974)》,蘇聯進步出版社,1979年[11]:770-771
  • 《王明言論選輯》,人民出版社1982年,選錄1928年1938年主要文章26篇
  • 《王明全集》四卷,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1984-1985年出版一至三卷

家庭

1938年王明孟慶樹夫婦在湖北漢口

王明其父陳嘉渭,字炳森,號聘之,早年自做自賣醬醋,後與人合資開辦行店,經營竹木。1929年5月,參加了中共領導的金寨地區立夏起義,並被任命為六安六區赤色互經會主任。紅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後,他在家鄉以教書為生[4]:5。1957年5月11日去世。死時王明在蘇聯沒有回國治喪,由國家機關事務局辦理,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4]:400。文化大革命期間,陳嘉渭墓碑被砸,後重修[4]:402-403。王明生母喻幼華,曾任女子學校校長[2]:857[4]:5,1930年病故。兩人生有二男三女,王明為長子,有一姐二妹一弟[5]:137-138。王明繼母為黃蓮舫[5]:138,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周恩來派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兩人親自護送她回安徽[4]:404,1970年去世[4]:406

  • 姐姐陳先民,20歲時因病早逝[5]:137-138
  • 妹妹陳覺民,1929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5]:137-138。1933年,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列寧小學校長汪惠生結婚,有女兒汪向榮[4]:6-7
  • 妹妹陳映民,又名王營,早年隨丈夫呂紹文參加革命[33]:30-31,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5]:137-138。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株連[4]:406
  • 弟弟陳紹煒,又名甘寧,參加第一次國共內戰[5]:137-138,文化大革命期間飽受酷刑,險些喪命[4]:406

王明妻子孟慶樹,兩人感情和睦[86],育有兩子一女。1983年9月5日,孟慶樹於莫斯科去世[4]:277,葬於新聖母公墓[86]

  • 長女王(陳)芳妮,俄文名季米特洛娃·法尼娘·格奧爾基拓夫娜,1932年1月18日生於莫斯科。1937年父母回國後,由共產國際總書記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撫養,從未到過中國。1985年1月27日去世[87]
  • 長子王(陳)丹芝,1939年生於延安,2023年10月逝於莫斯科[88]。隨父母赴蘇,後加入蘇聯國籍[87]
  • 次子王(陳)丹丁,1945年10月2日生於延安。隨父母赴蘇,後加入蘇聯國籍[87]

相關

參考資料

  1. ^ 張恆,劍非編寫. 中共中央组织人事简明图谱.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3-07: 13. ISBN 7-5043-3953-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白壽彝總主編;王檜林郭大鈞魯振祥主編. 中国通史 22 第12卷 近代后编 1919-1949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06. ISBN 978-7-208-13000-5. 
  3. ^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編輯委員會編. 安徽历史名人词典 下.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05: 1163. ISBN 978-7-5336-4867-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曹仲彬,戴茂林著. 王明传.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05. ISBN 7-80528-436-9.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王淇,陳志凌主編;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8卷.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07. ISBN 7-224-03993-4. 
  6. ^ 賈章旺著. 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 上.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4-02: 275. ISBN 7-5034-4467-3. 
  7. ^ 方明治,童志強. 革命中坚.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07: 339. ISBN 7-5034-0408-6. 
  8. ^ 蕭長書,李懷,蕭巍編著. 毛泽东与人民军队 解放军创建实录.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 258–259. ISBN 7-5035-2601-7. 
  9. ^ 9.0 9.1 9.2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224–226. ISBN 7-80122-381-0.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曹仲彬,戴茂林著. 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06. ISBN 7-207-00775-2.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郭德宏. 王明年谱.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4934-0. 
  12. ^ 王健英編. 党政军中央主要领导人.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01: 201. ISBN 7-5098-2875-9. 
  13. ^ 《革命烈士傳》編輯委員會編. 革命烈士传 第10集.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91-05: 380. ISBN 7-80023-322-7. 
  14. ^ 孫耀文著. 风雨五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6-10: 254–255. ISBN 7-80109-140-X. 
  15. ^ 劉功成著.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邓中夏.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2-01: 184. ISBN 978-7-5008-4934-6. 
  16. ^ 曹子西主編. 北京历史人物传 下.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02: 760. ISBN 978-7-5402-3311-2. 
  17. ^ 賈章旺著. 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 上.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4-02: 275. ISBN 7-5034-4467-3. 
  18. ^ 唐濤等主編. 反围剿战争.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5-01: 172–173. ISBN 7-80723-009-6. 
  19. ^ 19.0 19.1 戴茂林著. 王明与莫斯科.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3-05. ISBN 978-7-205-07627-6. 
  20. ^ 劉啟春,鄭偉明,楊路著. 历史的选择 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5-05: 164–166. ISBN 978-7-5166-1572-0. 
  21. ^ 楊松,楊衛華主編. 败鉴 第1-2卷 从政败鉴 军事败鉴.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1998-09: 528. ISBN 7-5047-1527-1. 
  22. ^ 朱成甲. 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 中.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503. 
  23. ^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专题讲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6-02: 118. 
  24. ^ 梁柱,賀新輝著. 生死绝恋 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8-01: 23. ISBN 978-7-80199-860-6. 
  25. ^ 仲侃. 康生评传. 北京:紅旗出版社. 1982-08: 34. 
  26. ^ 郭鐵槍,秦興紅,陳流章,曾錫鵬主編. 《中国革命概论》教学指导.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08: 56. ISBN 7-5361-2199-7. 
  27. ^ 許京生. 人物传记系列 瞿秋白与鲁迅.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2-07: 53. ISBN 978-7-5075-3716-1. 
  28. ^ 楊奎松. 民国人物过眼录.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9: 360-361. ISBN 978-7-218-06085-9. 
  29. ^ 王明1931年如何利用“赣南会议”批判排挤毛泽东. 中共新聞網.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中文(簡體)). 
  30. ^ 徐焰編.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12-10: 88. ISBN 978-7-5454-1547-6.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31.13 31.14 王明著,徐小英等譯. 《中共五十年》.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4. ISBN 7-5060-1700-8. 
  32. ^ 32.0 32.1 朱漢國,楊群主編;周鴻冊主編. 中华民国史 第8册 传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01: 2–6. ISBN 7-220-07007-1. 
  33. ^ 33.0 33.1 33.2 葉健君,王龍彪,熊廷華著. 毛泽东与王明.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13-11. ISBN 978-7-5060-6945-8. 
  34. ^ 李在德著. 松山风雪情 李在德回忆录 修订版.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04: 282. ISBN 978-7-105-12702-3. 
  35. ^ 夏桂林著. 我的长征记.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6-04: 162. ISBN 7-5038-8435-5. 
  36. ^ 李捷,於俊道主編. 实录毛泽东 2. 北京:長征出版社. 2013-09: 139. ISBN 978-7-80204-810-2. 
  37.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 第14册.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1-06: 757. 
  38. ^ 聞岩主編. 周恩来大事本末.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01: 721. ISBN 7-5343-3178-1. 
  39. ^ 39.0 39.1 袁永松主編;《鄧小平評歷史》編輯組編. 邓小平评历史 第1卷.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1998-05: 11–12. ISBN 7-80128-138-1. 
  40. ^ 萬福義等主編. 干部理论学习辞典.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0-06: 614. ISBN 7-80072-026-8. 
  41. ^ 程中原著. 张闻天传 修订版.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12: 259. ISBN 7-80092-927-2. 
  42. ^ 石永言著. 曙光.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7-09: 218–220. ISBN 7-5035-1546-5. 
  43. ^ 華強著. 话说中国 血肉长城 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故事 上. 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2014-03: 94. ISBN 978-7-5452-1286-0. 
  44. ^ 高正禮著.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 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09: 240. ISBN 978-7-5676-0134-5. 
  45. ^ 高華.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2: 154-155. 
  46.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編寫組,萬仁元,方慶秋,王奇生編.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05: 63. ISBN 7-5351-1658-2. 
  47.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6-06: 204. ISBN 978-7-5098-3741-2. 
  48. ^ 48.0 48.1 翟泰豐主編. 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4-07: 913. ISBN 7-205-02983-X. 
  49. ^ 歐陽雪梅,熊杏林著. 万众瞩目的延安.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01: 216. ISBN 7-5438-2424-8. 
  50. ^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225. ISBN 7-80122-381-0. 
  51. ^ 曹英著. 中共选择了毛泽东.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3-06: 462. ISBN 978-7-5075-3944-8. 
  52. ^ 湯應武主編. 中国共产党重大史实考证.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1-03: 1106. ISBN 7-80019-868-5. 
  53. ^ 2130. 尘封66年的“王明中毒事件”调查材料惊现民间--党史频道. 人民網. [201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8). 
  54. ^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編.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 201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02: 859. ISBN 978-7-208-12758-6. 
  55. ^ 丁曉平著. 王明中毒事件调查.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2-02: 235–236. ISBN 978-7-5153-0401-4. 
  56.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七大代表在七大.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 287–288. ISBN 7-208-05763-X. 
  57. ^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 延安日记.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4: 519-520. ISBN 978-7-5060-1703-9. 
  58. ^ 江涌主編. 中共风云人物录 下.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12: 286. ISBN 978-7-5034-4143-1. 
  59. ^ 王淇,陳志凌主編;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8卷.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07: 172. ISBN 7-224-03993-4. 
  60. ^ 李景田主編.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20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04: 28. ISBN 7-5035-4491-0. 
  61. ^ 張靜如,梁志祥,鐔德山主編. 中国共产党通志.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06: 295. ISBN 7-5073-1050-7. 
  62. ^ 《彭真傳》編寫組編. 彭真年谱 1949-1954 第2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2-08: 111. ISBN 978-7-5073-3573-6. 
  63. ^ 湯應武主編. 中国共产党重大史实考证.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1-03: 1110. ISBN 7-80019-868-5. 
  64. ^ 陳鋒,王翰主編. 毛泽东瞩目的中国政要.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01: 379–380. ISBN 7-5354-2696-4. 
  65. ^ 65.0 65.1 65.2 白雲濤編著. 中共党史珍闻录.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01: 113–114. ISBN 978-7-220-08519-2. 
  66. ^ 王淇,陳志凌主編;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58卷.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6-07: 176. ISBN 7-224-03993-4. 
  67. ^ 丁曉平著. 王明中毒事件调查.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2-02: 367–368. ISBN 978-7-5153-0401-4. 
  68. ^ 江涌主編. 中共风云人物录 下.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12: 289–290. ISBN 978-7-5034-4143-1. 
  69. ^ 張素華,邊彥軍,吳曉梅編著. 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 下.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02: 47–48. ISBN 978-7-5073-3717-4. 
  70. ^ 曾成貴主編. 中国革命史人物研究综览.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07: 22. ISBN 7-215-00347-7. 
  71. ^ 71.0 71.1 廖蓋隆主編.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总论、人物.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05. ISBN 7-5035-0423-4. 
  72. ^ 《紅色記憶》編委會主編.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 第1卷. 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2006-06: 222–223. ISBN 7-80199-716-6. 
  73. ^ 樊瑞平,張樂嶺主編.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中.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08: 89. ISBN 7-222-02544-8. 
  74. ^ 金立人著. 激流集 历史·人物评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5: 240–241. ISBN 978-7-5098-2645-4. 
  75. ^ 于幼軍. 社会主义五百年丛书 第3卷 社会主义在中国 1919-1965.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1-04: 139. ISBN 978-7-5406-8203-3. 
  76. ^ 任濤主編;《中國統一戰線全書》編委會編. 中国统一战线全书.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3-12: 497. ISBN 7-80049-613-9. 
  77. ^ 饒銀華著. 评述毛泽东.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12: 384. ISBN 978-7-5073-4229-1. 
  78. ^ 鄧書傑,李梅,吳曉莉等編著.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近代卷 战争岁月(1930-1939). 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04: 336. ISBN 7-80702-295-7. 
  79. ^ 師哲. 在历史巨人身边 师哲回忆录.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 263-264. ISBN 978-7-5035-1637-5. 
  80. ^ 人民網. 1974年3月27日 王明逝世.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3月27日). 
  81. ^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江西党史资料 第45辑 朱开铨专集.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12: 119. ISBN 978-7-5098-3286-8. 
  82. ^ 周治濱編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08: 226. ISBN 978-7-220-07871-2. 
  83. ^ 徐焰等著. 红家谱.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2-01: 499–500. ISBN 978-7-5033-2359-1. 
  84. ^ 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 梁漱溟全集 第7卷.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5-05: 434–435. ISBN 7-209-01259-1. 
  85. ^ 王明. 《中共五十年》 (PDF). 由徐小英翻譯 再版. 東方出版社. 2004年3月. ISBN 7-5060-1700-8 –透過互聯網檔案館. 
  86. ^ 86.0 86.1 高昌著. 百年中国的感情气候 20世纪诗词赏鉴.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5-01: 171. ISBN 978-7-218-09776-3. 
  87. ^ 87.0 87.1 87.2 《民國密史》編委會主編. 民国密史 1.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10-11: 500. ISBN 978-7-80094-072-9. 
  88. ^ Сын соратника Мао Цзэдуна найден мертвым в Москве. 消息報(Известия). 11 октября 2023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延伸閱讀

中國共產黨職務
新頭銜 中共中央代理總書記
1931年6月-?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劉少奇
中共中央代理主席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
1942年-1947年
繼任:
李維漢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9年11月-1954年11月
機構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