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學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學文近照

王學文(1895年5月—1985年2月22日),原名王守椿,號首春,筆名王昂、念先、思錦、思雲、王秋心、汪鐵鋒、黃華、黃源、惟明、汪思錦,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經濟學家。

生平

生於中藥商人家庭。1909年在江蘇省銅山縣立第一高小畢業。1910年赴日本,入東京目白同文書院日語目白中学校 (旧制)。1911年因辛亥革命回國。1913年再次東渡繼續在目白同文書院日語目白中学校 (旧制)學習。1913年入金澤第四高等學校。1921年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為官費生(先是江蘇省官費,75日元/月,不能按時給;後改為庚子賠款官費,70日元/月,按時付給)。1924年加入京都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會。1925年獲經濟學士學位畢業,繼而入京都大學院,師從河上肇,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1927年4月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經上海輾轉到武漢。為武漢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彭澤民,秘書長許蘇魂)工作,編《海外周刊》。1927年5月20日在漢口召開「泛太平洋勞動大會」(也稱作「第二次太平洋勞動會議」),日共代表山本懸藏會見赤色職工國際總書記洛佐夫斯基、中共代表蘇兆征,都是王學文作翻譯。

七一五事變寧漢合流後,沒能追上南昌起義部隊,旋即再赴日本,在京都帝國大學中國學生中開展黨的工作,並着手翻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927年底赴台灣走訪了近一年,與當地知識分子與愛國者談話,宣傳中國大陸革命形勢與馬克思主義。1928年秋到上海,參加了創造社。在上海藝大中華藝大華南大學群治大學法政學院講授政治經濟學和經濟思想史,在《思想月刊》、《新思潮》(主編王學文)、《讀者》、《社會科學講座》等公開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1930年與宋慶齡、魯迅、潘漢年朱鏡我等發起組織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並擔任執行委員。是左聯發起人。1930年3月為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的日本進步青年學生的「中國問題研究會」開政治經濟學講座,進行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中西功西里龍夫尾崎秀樹等組建了「日支鬥爭同盟」。參與創辦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並為黨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第一任黨團書記。社聯與左聯合辦上海華南大學,很快被查封。社聯在上海又創辦「文藝暑假補習班」,由王學文擔任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1931年底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一個月。1932年調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紅旗》機關報,並辦了3期骨幹訓練班。1933年調上海中央執行局,轉入隱蔽戰線。1935年上海的中央特科系統遭到大破壞,王學文到香港躲避。1935年底1936年初回到上海,與中央特科與中央文委接上關係。調解魯迅、胡風茅盾聶紺弩方之中為一方,周揚夏衍鄧潔錢俊瑞為另一方的「國防文學」口號之爭。1936年4月馮雪峰從陝北被張聞天、周恩來派到上海,5月4日見到魯迅後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按照馮雪峰的要求,王學文通知中央文委的周揚夏衍鄧潔錢俊瑞:解散文委,停止活動,停止文委所屬各單位的黨團活動。馮雪峰要王學文把中央特科的關係全部移交。

1937年春和鄧潔赴延安,歷任中共中央黨校教員。七七事變後任中央黨校教務主任。1938年秋任延安馬列學院副院長兼教務處主任,主持日常工作。1940年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敵工部部長兼敵軍工作幹部學校校長,並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講授政治經濟學。中共中央財經部研究室主任。

1948年任華北財經學院院長等職。1949年6月任中央馬列學院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1953年調入中宣部(編外),從事《資本論》以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教育部政治經濟學教學委員。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新經濟學會籌備會常委。《資本論》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中共七大代表。第一、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1][2]

著有《社會問題概論》、《近世歐洲經濟思想史》、《政治經濟學教程緒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幾個問題》等。

家人

  • 夫人劉靜淑
  • 長女王義舉

參考文獻

  1. ^ 追求真理的学者,诲人不倦的师长--记王学文. 中共中央黨校. [2012-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2. ^ 王学文(1895—1985). 人民網. [2012-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