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金
王叔金 (Ong Seok Kim) | |
---|---|
出生 | 1884年11月21日 中國福建省永春縣錦斗鄉隔後村 |
逝世 | 1964年5月31日(享年79歲) |
國籍 | 馬來西亞 |
別名 | 王榮簪 王麗生 |
民族 | 漢族 |
配偶 | 林月(1885-1923) 邱素枝(1901-1974) 彭亞蔭(1915-1993) |
兒女 | 44 |
獎項 | 1962年霹靂州蘇丹授予「太平局紳」(JP) 1964年最高元首授予KMN |
王叔金(英文: Ong Seok Kim/Wang Shujin,1884年11月21日—1964年5月31日)是一名社會工作者、企業家、慈善家和華文教育家。他出生於中國福建省永春縣錦斗鄉隔後村,於1903年南下馬來亞(今馬來西亞)謀生。他透過與霹靂州怡保和務邊的礦場工人進行日用品交易創造了財富,後來成為霹靂實兆遠曼絨縣(前稱天定縣)的商人。他陸續開設雜貨店,同時在曼絨縣甚至遠至泰國的勿洞投資橡膠園和商業房產,並把所得回饋社會,主要用於實兆遠的慈善和教育計劃。[1][2][3]
早年生活
王叔金1884年11月21日生於中國福建省,永春縣,錦斗鄉,隔後村,1903年19歲時下「南洋」(中國人當時對東南亞的稱呼)。他最初落腳霹靂安順(Teluk Anson,現稱Teluk Intan),從事店員的工作。1905年,後遷至怡保(Ipoh),以扁擔挑布匹、鞋子和其他小東西,到礦場周邊的城市如拿哈(Lahat)、 萬里望(Menglembu)、布仙(Pusing)、務邊(Gopeng)和端洛(Tronoh)兜售。 王叔金1908年搬到實兆遠(Sitiawan),並在當地和包括章卡遮令(Changkat Jering)在內的周邊地區開設雜貨店。同時,他也在曼絨縣和泰國勿洞投資橡膠園和房產。30歲時,王叔金已是一名富有的成功商人。[1][3]
王氏祖先
王叔金有兩個別名,分別是王榮簪(英文:Wang Rong Zan)和王麗生(英文:Wang Li Sheng)。他是錦斗王氏的第29代,始祖是在1000多年前(公元825年)進軍福建的王審知、王潮和王審邽(三王)[4][5]。王審知被冊封為閩王,福建省的第一個王[5][6]。王氏的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周朝(公元前571-545年)的統治者周靈王。 而今,王叔金的子孫遍布各地,人數超過700人。2013年10月5日,380名來自中國、澳洲、印尼和新加坡的家庭成員聚集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八打靈再也(Petaling Jaya),紀念王叔金逝世50周年。[7][8][9]
對馬來西亞社會的貢獻
王叔金積極推動慈善工作及教育發展,以此回饋及貢獻社會。他為實兆遠及其他社區制定社區計劃,並提供金錢上的輔助。在確立欲執行的計劃後,他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等地向商人和公眾籌款[10],親力親為參與整個過程。
社會組織
1913年,29歲的王叔金在實兆遠創立了益智書報社,讓僑民有地方可聚集,溝通交流、讀書閱報、也提供場地讓年輕人進行體育活動。[11][12]他自1915年起擔任書報社主席直到1955年,長達40年。在他過世2年後,書報社追授終生成就獎,以表彰他對書報社所做出的貢獻。[13][14] 1922年,王叔金髮起實兆遠橡膠商行公會。在橡膠園園主及橡膠貿易商的支持下,實兆遠地區實行了,「每售出1噸橡膠,公會徵收50仙」的收費制度,所得用作實兆遠及愛大華(Ayer Tawar)地區建造華文小學及添置學校設施的基金。王叔金負責徵收、管理和分配基金予受惠華小。[14][15]
華人墓地
1927年,王叔金捐獻位於紅土坎路的一片土地,動議用為華人墓地。墓地後以實惠的價格出售於當地居民。[13][16]
婦產醫院
1930年,王叔金倡議建造實兆遠華人婦產醫院。1936年,他捐獻6英畝(2.4公頃)土地,醫院在1938年落成。[16][3][7][13]王叔金扮演贊助人和託管人的角色一直到50年代中期。
其他組織
王叔金也參與其他社會及福利團體,大多擔任領導層職位,其中包括政府醫院委員會成員,1928年至1950年;實兆遠零售貿易公會主席,1937年;霹靂華人弱勢者協會,實兆遠分部主席,1937年至1941年;馬華公會實兆遠分會會長,1950年至1951年;華人精武體育會,實兆遠分會會長;愛大華福建會館主席;霹靂怡保福建會館會員,1946年;霹靂南洋大學創校委員會主席。[3][17][18]
對中國的社會貢獻
王叔金早年一直心繫祖國家鄉,很大原因是出於對家人的一片孝心。他在1903年至1925年之間,回鄉探視家人9次。1940年,他跟隨陳嘉庚,以「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的身份第10次回返中國。[19][20][21][22][23]他早期所受的孔孟教育在他心中植下強烈的愛家及愛國情懷。每當祖國急需援助,王叔金便在馬來亞發起籌款運動。 當中國中西部省份河南、陝東、陝西和河北遭遇嚴重乾旱,引發1920年和1921年大饑荒時,時任實兆遠籌款及救災委員會主席的王叔金,積極推動籌款活動,協助舒緩受災民眾的苦難。1931年,旱災後嚴重的水災接踵而至,王叔金再次站在援助的前線,為受難者籌集物資和款項。 1936年,天災再次降臨中國中部,長江和淮河河水暴漲,衝破河床,導致洪水泛濫,湖北、湖南、江西、武漢和重慶等地受災,王叔金再次擔起重任,負責籌集物資和款項。[20][24][25] 1937年,日本製造「七七盧溝橋事件」,中日戰爭爆發,王叔金號召民眾抵制日貨。[7][13][26]
教育貢獻
王叔金是曼絨縣4所學校的發起人,這4所學校分別是實兆遠中正小學、實兆遠南華中學、紅土坎平民義學和紅土坎天定高中。這4所學校現在分別易名為中正國民型華文小學、南華國民型中學、平民國民型華文小學和天定國民型中學。 1961年,南華中學分割為公立的南華國民型中學和私立的南華獨立中學,王叔金所創辦的4所學校最終成了5所學校。創立這些學校的細節可在王建士與王永裕合著的《No Other Way Out - A Biography of Ong Seok Kim》和《王叔金傳 一位老華僑的人生歷程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社會工作者及慈善家》找到。 [7][27]
實兆遠中正小學
在1950年之前,中正小學被稱作「福建學校」,王叔金在1920年被董事會委任為秘書,並擔任該職直到1927年獲選出任董事長。他在董事會服務了近30年,其中20年(1927至1934年;1936年至1939年;1945年至1955年)擔任董事長一職。[28]在任期間,王叔金參與禮堂、宿舍和教室的興建計劃,也協助組成立高中部。為了替學校籌款,他走遍馬來亞各地,也到訪新加坡和泰國勿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馬來亞,他仍是不停歇地在宜力(Grik)、玲瓏(Lenggong)、江沙(Kuala Kangsar)、太平(Taiping)和高烏(Kroh)等地籌款。粗略估計,他所籌得的款項來自70個城市的1萬名捐獻者。[29]
實兆遠南華中學
1935年之前,曼絨縣共有4所方言學校,各有初中班供相關籍貫的學生就讀,分別是實兆遠的中正小學(福建)、甘文閣的國民小學(古田)、益智小學(福州)和愛大華的民德小學(福清)。1935年,王叔金等社區領袖建議將這4所學校的初中部合併,以成立一所初中和高中部兼備的學校。學校以「南華」命名,是希望時時提醒學生,他們的祖先從中國南來。在1935年末召開的會議上,王叔金被推舉為該校建設委員會及籌募建校基金委員會的主席兼秘書。[20][30][31]為了讓老師及學生們在更好的環境裡上課,王叔金個人捐獻3千元,購下一塊位於甘文閣往實兆遠中間點的地皮,也就是南華中學現址。他也捐建了3間教室。[32]
作為籌募建校基金委員會的主席,王叔金在新加坡和全馬各地籌款,讓更多的教室、行政辦公室及教職員的休息室得以建立。東南亞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在1939年捐建了學校禮堂。倪玉先牧師在《南華中學簡史》第3頁中提到:「…王叔金從虎豹兄弟處徵得大量捐款,讓一座禮堂成功落成,並以兄弟倆的名義命名。」[33][34] 在搬入新校址的幾年後,日軍占領馬來亞,校園受到嚴重破壞。日軍撤離後,王叔金重新被推舉為1946年和1947年的`董事會董事長、建設委員會及募捐委員會主席,首要任務是重建校園及修復毀壞的設施。倪玉先牧師在《南華中學簡史》中形容當時的情況:「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時局相當不穩定,緊急法令已被頒布的情況下,以王叔金為首的一眾社區領袖仍是造訪南華中學,討論重建事宜,以便儘快複課。王叔金帶領委員會成員不遺餘力地為建校籌款,除了修復被毀的校舍,也增建教室,以應付戰後迅速增長的學生人數。1947年,初中班已設有理科班和文科班,同時也開辦教師訓練班…」[35]
紅土坎平民義學
1951年,王叔金和蘇清楚在曼絨縣沿海小鎮──紅土坎本律創立了平民義學。王叔金為建校籌募金、主導規劃和主持建設,以及任命校長與教師,也為學校編輯﹑出版校刊。他是董事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期為1951至1956年。此後,他仍是該校董事會成員,直到1962年。[36]
紅土坎天定中學
1953年6月,69歲的王叔金與沈丁元計創辦了天定中學。王叔金把成立學校的申請表格呈交到怡保教育局,經7個月籌備,天定中學1954年1月11日假平民義學禮堂開幕。一開始時只開辦兩個初中一的班級,約60名學生。王叔金是該校第一任董事長,任期為1954年至1958年。[37] 自創校起擔任募捐委員會主席長達9年,王叔金為擴建學校並成立高中班發起籌款活動,在曼絨縣內外的70個城市籌獲超過20萬元。他在校志里稱這項籌款活動「充滿艱辛」,委員會成員共3次出訪,在新加坡和全馬各地籌款。從1959年9月8日起至1960年10月,籌款活動花時213天。[38] 學校以這筆捐款建造了新教室、圖書館和禮堂,也成功開設高中部。開幕典禮以圓游會的形式在1960年10月9日舉行。在籌款期間,募捐委員會的成員都是自費出行,為表感謝,他們的名字被刻在牌匾上,掛於以贊助人李光前的名字命名的學校禮堂。他們的貢獻也被記錄於1961年,由王叔金編輯及出版的校刊。 [39]
其他學校
上世紀30、40及50年代,王叔金是曼絨縣華文學校旨在加強辦學水平的各項活動上的代表,積極推行師資培訓、提升受聘,同時進行籌款、召開會議和舉辦體育活動。根據木珍歪群賢小學的文件記載,王叔金在1936年率先捐款予該校,作為修建校舍及購買設備之用途。他也因此被列為董事會的榮譽會員。[40] 1936年至1937年間,王叔金捐款予實兆遠甘文閣國民小學(今國民華文小學),也在為校籌款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籌款活動,一共籌得1萬元的建校基金。1941年,王叔金被推舉為木威培青小學(今木威國民型華文小學)董事會副董事長;1946年,他在泰國勿洞,也就是他擁有橡膠園的地區,創建了勿洞小學,並擔任該校的顧問及監理員。他同時也是昔加里培民小學、紅土坎永寧小學的董事會成員、木珍歪 (Changkat Kruing) 群賢小學董事會的名譽董事及實兆遠Simpang Empat英語學校(又名甘地學校)的董事。[41][42]
個人生活
王叔金娶妻3名,第一位太太在中國成婚,另外兩位則在馬來亞期間娶進家門。根據華人在當時的習俗,他並沒有和任何一位太太離異。他與3位太太一共育有44名兒女,29子15女,其中5名是收養得來。[43][44]
榮譽功勳與光榮離世
王叔金在1963年獲霹靂州蘇丹授予「正義和平」勳章(JP);1964年,在他逝世後數月,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授予王叔金Kesatria Mangku Negara(KMN)勳章。[20][45][7][46] 1962年,投入社會工作超過50載,高齡78歲的王叔金宣布退出社團活動。他在1964年5月31日病逝,終年79歲。他長眠於自己設立的實兆遠華人墓地,與第二及第三太太相伴。[16]
遺贈
紀念王叔金教育基金
王叔金逝世後,當地社團領袖在1965年以他的名義成立了《紀念王叔金教育基金》(英文:Ong Seok Kim Memorial Education Fund)。成立教育基金的主要宗旨,是為社區裡的弱勢學生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獎勵及資助各族學生,幫助他們繼續升學。[47]自成立以來,基金會不分種族地為曼絨縣上千名學生提供了獎學金及助學金,並在1968年將範圍擴大至整個實兆遠。基金會也在1983年,為邦咯島火災災民提供經濟援助。基金會在後期,也將獎勵制度擴大至高等教育。[7][27]
紅土坎本律平民華小王叔金紀念樓
2015年,平民國民型華小的一棟教學樓以王叔金的名字命名。[48][49][50]
參考文獻
- ^ 1.0 1.1 Wang & Ong,2013,第一章 ISBN 978-967-5832-95-6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第一章
- ^ 3.0 3.1 3.2 3.3 中國報,〈追尋昨日追尋起點〉,2015年3月6日,擷取自網絡:http://www.chinapress.com.my/?p=4254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Wang & Ong,2013,頁17
- ^ 5.0 5.1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20
- ^ Wang & Ong,2013,第二章
- ^ 7.0 7.1 7.2 7.3 7.4 7.5 Chew,2013,擷取自網頁:http://www.thestar.com.my/lifestyle/features/2013/10/02/ong-seok-kim-a-name-that-will-never-d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光明日報。〈圓父心願花3年召集400成員‧王永裕拍世紀全家福〉,2013年10月5日,擷取自網頁: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1813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星洲日報。〈王叔金家族聚會‧6代400人喜相逢〉,2013年10月6日,擷取自網頁: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27039?tid=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Wang & Ong,2013,頁47
- ^ 紀念王叔金教育基金《28周年紀念刊》,霹靂實兆遠,1994,頁10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39
- ^ 13.0 13.1 13.2 13.3 Wang & Ong,2013,第三章
- ^ 14.0 14.1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40
- ^ Wang & Ong,2013,頁50
- ^ 16.0 16.1 16.2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42
- ^ Wang & Ong,2013,頁58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49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40年2月14日,頁16
- ^ 20.0 20.1 20.2 20.3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擷取自網頁: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Searchresults.aspx?q=%E7%8E%8B%E5%8F%94%E9%87%91&ct=article&ct=advertisement&ct=illustration&ct=letter&df=01%2F01%2F1923&dt=31%2F12%2F1970&t=nysp&mode=advanced&la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40年4月20日,頁13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40年7月18日,頁6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44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35年9月2日,頁8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38年5月21日,頁14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47
- ^ 27.0 27.1 Wang & Ong,2013,第六章
- ^ 中正國民型華文小學《70周年紀念校刊,1920-1990》,1990,霹靂實兆遠,頁34
- ^ Wang & Ong,2013,頁81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35年12月9日,頁9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36年5月28日, 頁9
- ^ Wang & Ong,2013,頁88
- ^ 倪拆聲,《A Brief History of S.M.J.K Nan Hwa》,霹靂實兆遠,未註明出版日期,頁2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76
- ^ 倪拆聲,《A Brief History of S.M.J.K Nan Hwa》,霹靂實兆遠,未註明出版日期,頁5
- ^ Wang & Ong,2013,頁98
- ^ 天定中學第十七屆畢業特刊,擷取自:http://www.youblisher.com/p/878679-SMJK-Dindings-17th-Magazine,页2[失效連結]
- ^ 王永裕、王建士,2014,頁90
- ^ Wang & Ong,2013,頁101-108
- ^ 群賢國民型小學,《75周年紀念特刊,1932-2007》霹靂曼絨縣莫珍歪,2007,頁35
- ^ Wang & Ong,2013,頁110
- ^ 王永裕、王建士,《 王叔金傳 一位老華僑的人生歷程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社會工作者及慈善家》,2014,頁96
- ^ Wang & Ong,2013,頁22-33
- ^ 王永裕、王建士,《王叔金傳一位老華僑的人生歷程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社會工作者及慈善家》,2014,頁26-30
- ^ 南洋商報。吉隆坡,1964年6月4日,頁9
- ^ Wang & Ong,2013,頁162
- ^ 風采。〈讀者迴響—坦然面對生活困境〉2013年12月2日,擷取自網頁:存档副本. [201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星洲日報。〈白蟻蛀蝕‧平民華小籌建新校舍〉,2013年9月10日,擷取自網頁: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325810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3-31
- ^ 南洋商報。〈耗資逾百萬擁12間課室〉,2015年1月4日,擷取自網頁:存档副本. [2016-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中國報。〈紅土坎本律平民華小 3層樓新校舍動土禮〉,2015年1月3日,擷取自網頁:http://www.chinapress.com.my/?p=509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資料來源
書籍
- Wang Jianshi, Ong Eng-Joo,2013,《No Other Way Out-A Biography of Ong Seok Kim》,馬來西亞雪蘭莪:策略資訊研究中心。ISBN 978-967-5832-95-6
- 王永裕、王建士,2014,《王叔金傳 一位老華僑的人生歷程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社會工作者及慈善家》馬來西亞雪蘭莪:策略資訊研究中。ISBN 978-967-0630-46-5
- 王永裕,2013,《Ong Seok KIm Family Book 2013》澳洲悉尼。
- 王永裕、劉思敏,2015,《王叔金—傳媒報導1923-1964》(電子書),澳洲悉尼。
- 王永裕、劉思敏,2015,《王叔金與家族—新聞及專題報道1994-2015》(電子書),澳洲悉尼。
雜誌、刊物、報章等
- Chew, M.,2013年10月2日,〈Ong Seok Kim - A name that will never die〉,《星報》。
- 紀念王叔金教育基金,1981,《15周年紀念刊》,霹靂實兆遠。
- 紀念王叔金教育基金,1994,《28周年紀念刊》,霹靂實兆遠。
- 華僑中正學校,1948,《校刊》,霹靂實兆遠。
- 中正國民型華文小學,1977,《學校擴張開幕禮紀念特刊》,霹靂實兆遠。
- 中正國民型華文小學,1990,《70周年紀念校刊,1920-1990》,霹靂實兆遠。
- 中正國民型華文小學,2012,《100周年紀念特刊》,霹靂實兆遠。
- 倪拆聲,(未註明出版日期),《A Brief History of S.M.J.K Nan Hwa》,霹靂實兆遠。
- 南華中學,1986,《50周年校刊,1936-1986》,霹靂曼絨縣。
- 天定中學,1961,《紀念校刊》霹靂紅土坎。
- 群賢國民型小學,2007,《75周年紀念特刊,1932-2007》,霹靂曼絨縣莫珍歪。
- 開閩三王網,〈著名的華人教育家慈善家王叔金〉,擷取自網頁:http://www.km3w.com/?thread-586-1.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世界王氏網,〈王叔金簡歷 年譜〉,擷取自網頁:http://www.wwdoa.com/2015/0813/22914.html[失效連結]
- 世界王氏網,〈王叔金——一位老華僑的奮鬥歷程9〉,擷取自網頁:http://www.wwdoa.com/2015/0907/23306.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東方網,〈筆錄父親〉,2014年12月23日,擷取自網頁: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lifestyle/jt468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南洋網,〈被遺忘的偉人〉,2014年12月28日,擷取自網頁:http://nanyang.com.my/node/671520?tid=462[永久失效連結]
- 光明日報,〈辦學校建醫院‧王叔金低調為善‧兒子出書頌揚父奉獻〉,2015年2月27日,擷取自網頁: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20024431/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242366?tid=24
- 中國報,〈追尋昨日追尋起點〉,2015年3月6日,擷取自網絡: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50306/%E6%9C%83%E5%AE%A2%E5%AE%A4%E9%80%B1%E6%9C%AB%E6%9E%B6%E5%8B%A2%E5%A0%82%E8%BF%BD%E5%B0%8B%E6%98%A8%E6%97%A5%E8%BF%BD%E5%B0%8B%E8%B5%B7%E9%BB%9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南華獨中校史,擷取自網頁:http://aboutnanhwa.gbs2u.com/bd/index3.asp?userid=78076878&idno=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天定國民型中學校史,擷取自網頁: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5184859/http://smjk.edu.my/school/about.php?schid=26&schidx=266&page_type=pageid&pg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