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叔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萬曆刻本《本草蒙筌》卷首載「歷代名醫圖」中的王叔和像,轉繪自《醫學源流

王叔和(210年?—258年?),名,高平(治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東南)人,[1]西晉醫學家。

生平

個性沉靜,[2]博通經方,[3]早年隨族南下荊襄投奔王粲,與名醫張仲景弟子衛汛要好,[4]晉武帝時為太醫令[5]晚年寓居麻城[6]

王叔和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貢獻有兩項:第一是整理編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並重新編次成書。[7]第二是撰寫中國醫學文獻中第一部專門講求脈法的著作-《脈經》。[8]另著有《金匱玉函》八卷、《脈訣》四卷、《脈賦》三卷、《孩子脈論》一卷、《脈訣機要》三卷等。[9]

現代學者如劉渡舟認為王叔和可能是張仲景的弟子。[10]

注釋

  1. ^ 《王氏族譜·卷一》記載:「叔和公,生卒未詳,葬於老爺山,祖,西晉人也,世居山西澤州府高平縣」。
  2. ^ 甘伯宗《名醫錄》謂其「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攝養之道,深曉療病之說。」
  3. ^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二引高湛張湛)《養生論》有「博好經方,洞識養生之道。嘗謂人曰:二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
  4. ^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二引《張仲景方》序曰:「衛汛好醫術,少師仲景,有才識,撰《四逆三部灸經》及《婦人胎藏經》《小兒顱囟方》三卷,皆行於世。」
  5. ^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說:「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施用。」《古今錄驗方》雲: 「療咳逆上氣胸滿多唾,太醫令王叔和所撰……」。
  6. ^ 康熙《麻城縣誌》說:「晉名醫王叔和墓位於縣南三十餘里的青龍區」。
  7. ^ 舊唐書·經籍志》載:「張仲景藥方十五卷,王叔和撰。」
  8. ^ 隋書·經籍志》子部醫方雲「《脈經》十卷,王叔和撰。」
  9. ^ 《高平縣誌·卷之十七·雜誌》:「晉王叔和,《金匱玉函》八卷、《脈經》十卷、《脈訣》四卷、《脈賦》三卷、《孩子脈論》一卷、《脈訣機要》三卷、《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又《傷寒論卒病論》十卷、《金匱要略方》三卷」。
  10. ^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曾說起「與仲景弟子衛汛交遊,當可親見仲景」。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