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仁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仁俊(1866年—1913年),字捍鄭杆鄭幹臣,號籀許江蘇吳縣人。進士出身,中國金石學家、敦煌學家、史學家。

生平

就學於正誼、紫陽等書院。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著以部屬用[2],轉任吏部主事,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辦《楚學報》,聘請王仁俊為坐辦,由章太炎主筆。梁鼎芬守舊,章太炎寫《排滿論》六萬言,兩人發生衝突。王仁俊向張辯解,謂章本是個瘋子,「即日逐之出境可也」。梁鼎芬讓轎夫用抬轎子的木槓子痛打章的屁股。於1897 年在上海創辦《實學報》。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日考察學務,後任學部行走,署湖北宜昌、黃州知府。張之洞在湖北創辦存古學堂,聘王為教務長。不久蘇州學古堂改建為存古學堂,即奏調回原籍任職。後至京師任京師大學堂教授。光緒三十三年(1907)調充學部圖書局副局長。辛亥後,客居北京,民國二年去世。

生平著作等身,長於輯佚,精於史學敦煌學,輯纂有《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敦煌石室真跡錄》、《格致古微》(俞樾作序《格致古微敘》;吳縣王氏刊印本,光緒二十二年(1896))、《遼文萃》(光緒三十年(1904)無冰閣刊本)、《西夏文綴》2卷(1904)等。

王仁俊師從俞樾,入張之洞端方幕府,及門有古建築學家闞鐸

參考文獻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一):光緒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見新科進士。得旨、劉福姚、吳士鑒、陳伯陶、業經授職。惲毓嘉、張鶴齡、李雲慶、周學銘、趙啟霖、周景濤、寶熙、汪詒書、田智枚、屠寄、湯壽潛、伍銓萃、黃炳元、杜彤、范德權、汪洵、王良弼、賴鶴年、徐中銓、盧維慶、張元濟、張瀛、胡繼瑗、饒士端、陳希賢、譚啟瑞、林國賡、李哲明、蔡元培、夏孫桐、吳家俊、翟化鵬、范家祚、朱家寶、葉爾愷、郎承謨、尹昌齡、劉可毅、劉潤珩、李豫、趙國泰、丁昌燕、趙熙、衡瑞、王得庚、裕紱、方家澍、武延緒、周鈞、沈文瀚、吳士武、趙士琛、王銘淵、藍鈺、池伯煒、王仁俊、延燮、傅增淯、高寶鑾、郭曾准、姚晉圻、吳良棻、陳兆豐、顧瑗、王慶垣、孫多玢、龔心銘、周頌聲、周雲、連甲、李書翰、哈銳、杜賓羽、耆齡、胡鼎彝、陳樹屏、貽谷、趙鼎仁、杜作航、俞鴻慶、高錫華、曾述棨、王殿甲、伍文琯、洪汝源、萬雲路、宋書升、陶福履、長紹、蔣式瑆、田寶蓉、安秉玠、楊介康、郝增祐、戴錫之、俱著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光緒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引見壬辰科散館人員。得旨……林國賡、朱家寶、屠寄、周景濤、郎承謨、王良弼、朱祥暉、徐中銓、方家澍、李雲慶、趙鼎仁、萬雲路、曾述棨、喻兆蕃、周雲、郝增祐、王仁俊、何錫禔、哈銳、裕紱、王慶垣、張元濟、姚晉圻、衡瑞、長紹、俱著以部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