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獨立號航空母艦 (CVL-2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獨立
USS Independence CVL-22
獨立號在三藩市灣。攝於1943年7月15日。
概觀
艦種輕型航空母艦
艦級獨立級(1號艦)
製造廠紐約造船廠
動工1941年5月1日
下水1942年8月22日
服役1943年1月14日
退役1946年8月28日
結局1951年1月29日鑿沉
除籍不詳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1,000噸
滿載排水量14,751噸
全長整體:622呎6吋
水線:600呎
全寬整體:109呎2吋
水線:71呎6吋
吃水滿載時約24呎
鍋爐4座鍋爐
4座60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設計:100,000軸馬力
試航:106,001軸馬力
最高速度31.6
試航:31.46節
續航距離12,500海哩/15節
服役:8,325海哩/15節
乘員140名軍官
1,321名水兵
武器裝備2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砲
8門2聯裝40毫米高射砲
1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防護甲板:2吋
防水壁:3.75至5吋
舵機:0.75吋至5吋
艦載機服役前期:
9架F6F
15架SBD
12架TBF
服役後期:
12架F6F
9架SB2C
9架TBF
其它2座飛機升降台
1座飛機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1]

獨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 CVL-2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獨立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獨立為名的軍艦。

改造

獨立號是在1941年5月1日開始在紐約造船廠建造,起造時原為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的五號艦阿姆斯特丹號(USS Amsterdam CL-59);但在建造期間,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此時美軍航空母艦短缺[a],故最終將九艘建造中的克利夫蘭級改裝為航空母艦。

1942年2月12日,獨立號開始改建為航空母艦,更改艦名及舷號(由CL-59改為CV-22);而海軍則在3月18日修改建造合約。同年8月22日,獨立號下水,並在1943年1月14日服役。7月15日,獨立號等改裝航空母艦被重編為輕型航空母艦,舷號編為CVL-22。

服役

特遣艦隊

1943年7月,在加勒比海海試半年的獨立號前往珍珠港,8月編入第15特遣艦隊(Task Force 15)參與太平洋戰爭,同行的航母為埃塞克斯號新約克鎮號。9月,她隨艦隊進軍南鳥島,之後返回珍珠港[2]。月底,重編為第14特遣艦隊(Task Force 14),同行的航母除了埃塞克斯號約克鎮號,此外還增加了3艘航母。10月5日,空襲威克島,8日停泊加油,隨後返港[3]

美國當局鑒於航母的數量增加,於是有了以航母作為核心打擊的想法,其為「快速航母特遣艦隊(Fast Carrier Force)」,她與埃塞克斯級都因為航母的身分順勢編入新型艦隊,隊名為第50特遣艦隊第3分隊(TF 50.3),舷號也從CV-22改為CVL-22,好與正規航母做區分[4][5][6] [b]

加入特遣艦隊後,獨立號隨艦隊參與拉包爾戰役塔拉瓦戰役。11月底,在塔拉瓦協助搶灘時艦隊遭遇16架一式陸攻襲擊。雖然說本身是輕巡洋艦改造不用擔心防空火力,但也因為是輕巡洋艦改裝,裝甲不如其他正規航母厚;所以當其中5架攻擊機飛越防空網,並且她好巧不巧地被魚雷擊傷時,傷勢一度緊張,但很快就恢復航行能力,然而船艙仍有受損,於是她就近急修,3天修好。隨後她脫離艦隊,前去舊金山改裝半年(1944年1月至7月)[5][c]。期間艦隊改編為第58特遣艦隊(TF 58),並錯過了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

夜戰雄鷹

1944年7月,返回珍珠港。8月,改編為夜戰航空母艦,分配名為「第41夜晚空中編隊(NAG-41)」的編隊訓練夜戰。8月底回到艦隊,此時艦隊改編為第38特混艦隊第二分隊(TG 38.2)。先是參與帕勞戰役中的貝里琉戰役,為企業號薩拉托加號以外的特遣艦隊成員執行夜間偵查與巡邏;後是參與人類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海戰」,其中的10月24日錫布延海戰更是全程參與,目的是處理掉日軍的殘存艦隊,並在旗艦無畏號航空母艦的帶領下,攻擊武藏號為首的艦隊,艦隊戰果是武藏號沉沒、大和號重創。戰役結束後,當晚她進行偵查時,發現誘餌艦隊真的是誘餌,主力正在悄悄地在路上航行,但艦隊司令早就下達錯誤判斷,所以只得進攻誘餌了。翌日,獨立再度發揮夜間偵查的優勢,基本上摸透了誘餌艦隊的編制 ——以瑞鶴號為首,共4艘航空母艦、2艘航空戰艦。結果可想而知,十艘美軍航艦向誘餌,不,「自殺艦隊」發起攻擊,成果是日本的航空母艦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的打擊力量,並著手研發「不該出現的戰術[7][8][9]

1945年1月3日到9日,仁牙因灣戰役掩護的士兵搶灘登陸呂宋島後,在同月10日起參與進軍南海,先後空襲日佔中南半島日佔中國地區以及日治台灣。隨著戰役接近尾聲,獨立號回到了珍珠港,理由是不需要航艦夜間掩護了,最後於1945年1月30日歸港維護。3月13日,重返戰場,戰役結束後便停泊在沖繩一帶,工作不是打雜,就是偵查。7月到8月對日本本土進行最後的轟炸,日本投降後,帶著戰士回家,史稱「 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

獨立號在二戰中獲得八顆戰鬥之星

核武靶艦

1946年7月1日,核試後的獨立號

返國後,1946年1月參與十字路口行動,也就是大型核武試驗,她在行動中作為靶艦。獨立號雖未在核試中沉沒,卻受嚴重的輻射污染,最終在同年7月29日於瓜加林環礁進行第二次核試,並在8月28日退役,拖往舊金山進行調查。1951年1月29日,之後就作為核廢料於費拉隆群島一帶海域對她發射兩枚魚雷,進行雷擊處分[10]

2009年,獨立號在蒙特雷灣國家海洋保護區英語Monterey Bay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的水域被海軍探測船發現,深度在水下790公尺,經緯度大約為37°30′00″N 123°05′00″W / 37.50000°N 123.08333°W / 37.50000; -123.08333 ("USS Independence")。2015年3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派遣自主水下載具前去探勘,管理局發言人表示「令人驚訝地完整(amazingly intact)。」[11][12]

繼承艦

1955年7月1日,繼承其名的獨立號航空母艦 (CV-62)動工,1959年1月10日下水,曾參與越戰黎巴嫩內戰南方守望行動,還有1998年的台海飛彈危機時更是隨尼米茲號穿越台海。獨立號在服役39年後退役,停泊於華盛頓州布萊默頓軍港,並於2017年拆解出售。

相關條目

註解

  1. ^ 當時美軍共有5艘正規航母,略輸日本2艘
  2. ^ 第50特遣艦隊共有11艘航母(多屬於埃塞克斯級獨立級航空母艦),6艘新型戰艦(如紐澤西號)
  3. ^ 當下被魚雷擊中的部位以及損害程度

註釋

  1. ^ Friedman 1983,第403頁。獨立級配置,數據僅以設計及建造時為準。
  2. ^ Task Force 15. Natural war in Pacific 1941-1945. [202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5). 
  3. ^ Task Force 14. Natural war in Pacific 1941-1945. [202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5). 
  4. ^ Paramount Battles Involving Essex Class Carriers. Histor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y 2008). 
  5. ^ 5.0 5.1 Stille, Mark; Bryan, Tony. US Navy Aircraft Carriers 1942–45. Osprey. 2007: 12. ISBN 978-1-84603-037-6. [失效連結]
  6. ^ Task Force 50. Natural war in Pacific 1941-1945. [202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7. ^ Colonel William C. Odell. The Development of Night Fighters in World War II. Naval History Magazine. 1989年1月, (Volume 3 Number 1). 
  8. ^ Stille, Mark. US Navy Light Cruisers, 1941-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Ltd. 2016. ISBN 978-1-4728-1140-0. 
  9. ^ 〔美〕C. W. 尼米茲; E. B. 波特. 大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7: 476–479. CSBN 5193·0877. 
  10. ^ Rogers, Paul. Scientists explore wreck of WWII aircraft carrier off California coast. The Mercury News. 22 August 2016 [5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5). 
  11. ^ Lendon, Brad. Aircraft carrier that survived atomic blasts lies at bottom of Pacific. CNN. 17 April 2015 [12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3). 
  12. ^ Anonymous, "Scientists Survey 'Amazingly Intact' WWII-Era Shipwreck," Naval History, pp. 12–13, 62.

參考書目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