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牛李黨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牛李黨爭
左圖為李德裕、右圖為唐宣宗
日期808年-846年
結果
  • 李黨領導人被貶,牛黨獲勝
  • 朝廷重奪控制權
  • 加速唐朝滅亡
衝突方
牛黨
李黨
領導人物

宣宗(846年)

其他君主

牛李黨爭(808年-846年),是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爭權,朝廷士大夫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歷史上把這次的黨爭命名為「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士大夫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1],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陷入進一步的動盪。

牛李黨爭對文學界也造成了很大影響,不少名人都成了受害者,其中又以詩人杜牧李商隱受害最深。杜牧和李商隱因為夾於其中不能得志,隱鬱終身。《周秦行紀》、《牛羊日曆》、《續牛羊日曆》及《周秦行紀論》都屬於唐代牛李黨爭之下的政治小說。

開端

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鑑》的說法,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

鬥爭

唐穆宗即位不久即舉行了新一輪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存心排擠他,於是便對李德裕非常不滿。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彼此糾纏不休。

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結通宦官,當上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提拔他為相。僧孺、宗閔兩人掌權,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長安,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當時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命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非常憤怒。

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崖州(今海南)。至此,四十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朝時局卻一發混亂,不可收拾。

領袖的辯證

顧名思義,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關於牛僧孺進行黨派鬥爭的事跡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牛僧孺的黨魁地位,認為牛僧孺只是李宗閔拉攏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

另一種觀點是,當時人稱的「牛、李」,指的是「牛僧孺、李宗閔」,是指「牛僧孺、李宗閔」為一黨,如清朝趙翼[2]

擴大說

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唐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裴度被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閔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裴度李德裕李紳

牛黨為李宗閔說

早在唐穆宗時期,已拜相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後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李黨為李宗閔說

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所謂的「李黨」,應該指的李宗閔黨。在他看來,李德裕無黨。[3]他的主要證據有:

  • 武宗即位後,重用李德裕,將楊嗣復李珏兩位宰相罷免。這二人被認為是「牛黨」。此時李德裕並沒有乘機落井下石,而是力勸武宗對他們從輕發落。
  • 在李德裕任宰相時,有人向武宗推薦白居易擔任宰相。李德裕認為白居易年齡太大,建議武宗拒絕。但他同時又推薦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認為是「牛黨」的重要人物。事實上,白敏中後來確實參與了迫害李德裕的活動。

重要事件

奇章亭,為紀念武昌軍節度使牛僧孺而建
  •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閔引薦牛僧孺入相。曾經推薦過李德裕的裴度辭相,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書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閔提出建議,通過推薦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與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閔的同意後,杜悰造訪李德裕,提出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興。但李宗閔在與楊虞卿商議後,終止了上述方案,錯過了這個很可能是雙方和解的最好的機會。
  •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將楊虞卿、張仲方、張元夫、蕭浣等牛黨人物降職,出為地方官。不久,李宗閔出為山南西節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當權的李訓鄭注為了排擠李德裕,再次引薦李宗閔入相,之後,李德裕出為鎮海節度使
  •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為相,信任有加。之後數年間,李德裕對李宗閔、牛僧孺等一再貶黜。
  •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為了奪回朝政大權,故出李德裕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貶黜李德裕。李宗閔病故。
  •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史學家的意見

中國史學界對於牛李黨爭的性質存在分歧。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是政見不同,也包括對禮法、門風等文化傳統的態度之差異。總體上認為,牛黨是新興的庶族地主;而李黨則是沒落的門閥世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牛李黨爭的焦點在於對待藩鎮態度,是主張強硬政策(李黨)與妥協政策(牛黨)的分歧。又認為李黨主張革新,牛黨因循守舊,所以李黨是進步的,而牛黨是守舊反動的。但無論如何,不管牛黨或李黨,都必須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因為唐朝中葉以後,真正在主導朝局的主角幾乎都是掌握中央禁軍兵權的宦官,牛李黨爭雖然對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響,但與宦官相比,政治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注釋

  1. ^ 《資治通鑑》卷245
  2. ^ 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唐書》傳贊云:僧孺、宗閔既當國,排擊所憎,權震天下,人指曰「牛李」。則當時所云牛、李,乃謂牛僧孺及李宗閔,而非德裕也。《李德裕傳》:始李吉甫為相,牛僧孺、李宗閔對策,痛底當路,吉甫訴於上,考官皆得罪。德裕則吉甫子也,宗閔、僧孺之怨德裕始此。《李宗閔傳》:錢徽知貢舉,宗閔托所親於徽。德裕白上,以為今年取士不公,宗閔坐貶,由是嫌忌益深。是猶第李與李相怨耳。及裴度薦德裕可相,而宗閔先已當國,慮德裕繼入,遂引僧孺同秉政。由是僧孺德宗閔而與德裕為難,是僧孺之仇德裕,本由於附宗閔,此即所謂牛、李者也。《楊汝士傳》:汝士為虞卿弟,牛、李待之甚厚。益可見牛、李之李乃宗閔,而非德裕矣。若以李為德裕,則僧孺、德裕方相仇,乃又俱善待汝士乎?《通鑑》: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八年不遷,以為李逢吉排己而引牛僧孺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此李又指逢吉,然亦謂德裕之怨逢吉、僧孺也。
  3. ^ 岑仲勉:《論李德裕無黨及司馬光修〈唐紀〉之懷挾私見》,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第475、47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

相關條目

參考書目

  •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三聯書店,北京,1956。
  • 岑仲勉:《隋唐史》第401-403頁。
  •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
  •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
  • 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
  •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 烏廷玉:《隋唐史話》
  • 毛雙民:《論牛李黨爭》
  • 王炎平:《牛李黨爭》
  • 周建國:《論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兼評〈李德裕年譜〉》
  • 章群:《唐史》第十一章《朋黨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