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國
烏克蘭國 Українська Держава | |||||||||
---|---|---|---|---|---|---|---|---|---|
1918年—1918年 | |||||||||
首都 | 基輔 | ||||||||
政府 | 威權主義臨時政府 | ||||||||
蓋特曼 | |||||||||
• 1918年 | 帕夫洛·斯科羅帕德斯基 | ||||||||
歷史 | |||||||||
• 政變 | 1918年4月29日 | ||||||||
• 俄國內戰 | 1918年11月16日 | ||||||||
• 退位 | 1918年12月14日 | ||||||||
ISO 3166碼 | UA | ||||||||
| |||||||||
今屬於 | 烏克蘭 俄羅斯 白俄羅斯 摩爾多瓦 波蘭 |
烏克蘭國(烏克蘭語:Українська Держава,羅馬化:Ukrainska Derzhava)是自1918年4月29日至同年12月14日以烏克蘭中部為中心短暫存在的國家。
歷史
俄羅斯在1917年二月革命後,舊俄羅斯帝國領土內出現過多個「獨立國家」,在烏克蘭就有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其最高權力機構是烏克蘭中央拉達,然而中央拉達的統治者大多缺乏經驗和政治能力。1918年2月,德意志帝國發動一戰東線最後攻勢拳擊行動進攻蘇維埃俄國,德軍迅速佔領了白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3月德國和蘇俄和約,割讓德國拳擊行動所佔的國家。1918年4月,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被德國軍隊下令解散。烏克蘭國取而代之。德國人扶持烏克蘭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德軍食糧。烏克蘭國還參加了對布爾什維克的戰爭。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不同的是,烏克蘭國的主要支持者是地主階級,採取的是極其保守的政策。在德意志帝國戰敗之後,德國軍隊撤出烏克蘭。在這年年底,烏克蘭軍隊發起叛亂,烏克蘭國又被死灰復燃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所取代。烏克蘭國的軍隊在戰後被英法接收。一般將其視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一段時期。
參考文獻
- 『ポーランド・ウクライナ・バルト史 』/ 伊東孝之,井內敏夫,中井和夫. 山川出版社, 1998.12. (新版世界各國史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