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漏斗網蜘蛛
毒疣蛛亞科 | |
---|---|
悉尼漏斗網蜘蛛 | |
一隻維多利亞漏斗網蜘蛛 (Hadronyche modesta)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 蛛形綱 Arachnida |
目: | 蜘蛛目 Araneae |
科: | 六疣蛛科 Hexathelidae |
亞科: | 毒疣蛛亞科 Atracinae 霍格,1901年 |
屬 | |
|
澳大利亞漏斗網蜘蛛亞科又名毒疣蛛亞科(俗名:Australian funnel-web spiders,亞科名:Atracinae),是毒疣蛛科的下的唯一的亞科。[1]研究一再質疑該組的分類地位,往往發現它們與Actinopodidae科相關。該亞科所有成員都是澳大利亞本地物種,[1]由三個屬:Atrax、Hadronyche和Illawarra組成,包括35個種。 許多物種會產生對人類危險的毒液,其中六種物種的蜘蛛咬傷會造成受害者嚴重傷害。悉尼漏斗網蜘蛛(Atrax robustus)和北部樹棲漏斗網蜘蛛(Hadronyche formidabilis)的咬傷可能是致命的,但自從引入現代急救技術和抗蛇毒血清以來,沒有發生過死亡事件。[2]
醫學意義
澳大利亞漏斗網蜘蛛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蜘蛛種群之一,從臨床病例的數量還是毒液的毒性來看,[3][4]它都被視為最致命的蜘蛛。其中的六種都曾給人們帶來嚴重的傷害,包括悉尼漏斗網蜘蛛(Atrax robustus)、北部樹棲漏斗網蜘蛛 (Hadronyche formidabilis)、南部樹棲漏斗網蜘蛛 (H.cerberea)、[5]藍山漏斗網蜘蛛(H.versuta)、達令草地漏斗網蜘蛛(H.infensa)以及麥覺理港漏斗網蜘蛛(H. macquariensis)。
叮咬記錄研究顯示遊蕩的雄性蜘蛛占所有漏斗網蜘蛛對人類致命叮咬的絕大部分,即使這並不是全部。成年雄性蜘蛛可以根據不同的觸鬚末端來辨認,它們經常在每年的溫暖月份在地上遊蕩,尋找接受交配的雌性來交配。[6]它們會被水源吸引,且經常在遊蕩時掉進游泳池,因此經常在游泳池中被發現。這些蜘蛛有時能夠在水中浸泡數小時仍存活,而且可以在被從水中移出時進行叮咬[7]:p.313–22它們也經常出沒於悉尼郊區的車庫以及庭院中。它們會在感到威脅時積極防衛自身。與通常人們的普遍認識不同,漏斗網雖然能夠跑的很快,但是它們並不能跳躍。:p.313–22
儘管一些劇毒漏斗網蜘蛛在叮咬時通常不會注射毒液,但是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會這麼做。通常叮咬大型動物時會注射少量毒液,這很可能由於毒牙的角度,它們的毒牙不是水平對置的,而且事實上在很短的叮咬後它們就被弄掉了。大約有10%到25%的叮咬被認為能夠產生極大毒性 ,由於這種可能性無法預測,所有的叮咬都要被認為是很可能危及生命的。漏斗網蜘蛛通常不具有進攻性,但是它們會在受到驚嚇或威脅後積極防衛。在攻擊時,漏斗網蜘蛛通常緊緊附着在目標上進行反覆叮咬,對攻擊目標來說,這就成為了一次特別痛苦的經歷,並且也增加了致命毒液螫入的風險。
悉尼漏斗網蜘蛛曾造成13人死亡(其中7人是兒童)。在所有能夠確定叮咬蜘蛛性別的案例中,發現都是雄性蜘蛛。[8]北部樹棲漏斗網蜘蛛是漏斗蜘蛛的一種,它被認為能夠引起致命的毒液螫入。但迄今為止,這還是缺少特別醫療報告的支持。關於北部樹棲漏斗網蜘蛛的毒液文章表明,幾種悉尼漏斗網蜘蛛與它的毒液相似。
症狀
這些蜘蛛叮咬後的中毒症狀十分相似。由於刺入皮膚上毒牙的大小,使得最開始叮咬非常疼痛。通常可見刺入的痕跡以及局部出血。如果大量毒液螫入發生時,症狀通常在幾分鐘內出現並發展十分迅速。
系統毒液螫入的早期症狀包括出現雞皮疙瘩、流汗、口部及舌部周圍出現麻刺感(最開始出現在面部及肋間)、流涎、眼淚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及血壓升高。隨着系統毒液螫入的發展,後續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呼吸短促(由氣道堵塞引起)、焦慮不安、意識混亂、打滾、表情痛苦、肌肉痙攣、肺水腫(神經性或高血壓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壓。嚴重毒液螫入的最終階段包括瞳孔散大(通常出現瞳孔固定)、不受控制的全面肌肉顫搐、意識消失、顱內壓力增加及死亡。進行性低血壓或可能出現由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力升,通常可造成死亡。 [9][10]
嚴重毒液螫入的發病十分迅速。在一項預期研究中,毒液螫入的中位時間為28分鐘,只有兩例在兩小時後發作(兩例中都使用了壓力固定繃帶)。死亡發生的時間範圍從15分鐘(小孩被叮咬時發生)到三天。
參考文獻
- ^ 1.0 1.1 Gray, Michael R. A revision of the Australian funnel-web spiders (Hexathelidae: Atracinae).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24 November 2010, 62 (3): 285–392. ISSN 0067-1975. doi:10.3853/j.0067-1975.62.2010.1556.
- ^ Funnel-web Spiders. Australian Museum. Sydney. [24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4).
- ^ Funnel-web spider bit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orded clinical cases. Med J Aust. 2005, 182 (8): 407–11 [2017-10-02]. PMID 158504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Vetter, Richard S.; Isbister, Geoffrey K. Medical Aspects of Spider Bite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08, 53: 409–29. PMID 17877450. doi:10.1146/annurev.ento.53.103106.093503.
- ^ Isbister, Geoffrey K.; Fan, Hui Wen. Spider Bite. The Lancet. 2011, 378 (9808): 2039–47 [2017-10-02]. PMID 21762981. doi:10.1016/S0140-6736(10)622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Bites by Australian mygalomorph spiders (Araneae, Mygalomorphae), including funnel-web spiders (Atracinae) and mouse spiders (Actinopodidae: Missulena spp). Toxicon. 2004, 43 (2): 133–40. PMID 15019472. doi:10.1016/j.toxicon.2003.11.009.
- ^ Gray M. The Distribution of Funnel-Web Spiders in Australia in Toxic Plants and Animals: A Guide for Australia. Queensland Museum Press, 1987. Page 313-22
- ^ Spiders of medical importance in the Asia-Pacific: atracotoxin, latrotoxin and related spider neurotoxins.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02, 29 (9): 785–94. PMID 12165044. doi:10.1046/j.1440-1681.2002.03741.x.
- ^ Australian Spider and Insect Bi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Sydney
- ^ Severe lung oedema and fatal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after funnel-web bite. Med J Aust. 1980, 2 (8): 442–4. PMID 70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