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漁山列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漁山列島
漁山列島在中國的位置
漁山列島
漁山列島
漁山列島在中國的位置
自然地理
所處海域東海
坐標28°53.3′N 122°16.5′E / 28.8883°N 122.2750°E / 28.8883; 122.2750
島嶼數54座島礁
主要島嶼北漁山
總面積0.44平方公里(0.17平方英里)
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級區劃浙江省
副省級城市寧波市
縣級區劃象山縣

漁山列島,(北緯28°53.3' 東經122°16.5') 。有南北之分,通常所說的漁山島指的是北漁山。由54個島礁組成,距大陸最近點象山縣石浦鎮47.5公里,屬於象山縣管轄。漁山列島附近漁業資源豐富,各地漁民千百年一直在此捕撈,並以兩主島為棲息之地和航標,故以「漁山」稱之。北漁山是列島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面積0.44平方公里。

當地特產淡菜海蜒,漁山海蜒質量最佳,是寧波著名海特產品。

地理

列島由13島41礁組成,呈東北-西南排列,其中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有28個。

13個有植被覆蓋的島嶼是:北漁山、南漁山、伏虎礁、高虎礁、尖虎礁、仔虎礁、竹橋嶼、多倫礁、觀音礁、墳碑礁、大白礁、小白礁、大礁

歷史

象山漁民早在數百年前就捕撈海蜒,為便於在漁山列島捕撈海蜒,在200年前就在島上定居。北漁山在清代就有居民20餘戶[1]。南漁山在1955年遷台以前也有柯姓約20戶居住。這些住民為福建泉州同安縣移民後裔,使用閩南語中華民國政府於1955年將大陳島軍民撤退台灣時,南北漁山居民悉數遷台,多住在台東縣的富岡新村,其中較有名望的有柯受良柯有綸兩父子等。現在北漁山住有100多戶漁民,為1958年從石浦遷入,南漁山則未有居民定居,僅有斷壁殘垣,但南側有小型碼頭可供漁船靠泊。

1895年清朝光緒二十一年,上海海關耗銀5萬兩建成北漁山燈塔,當時是遠東最大燈塔。後經戰亂多次被毀,1987年7月15日重建,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燈塔之一。塔身為鑄鐵圓塔身,高19米,紅白相間,燈塔高海拔103.6米,射程25海里。[2][3]

島上仍有國共內戰後期大陳島撤退以前,國軍部隊的工事以及少將司令何卓權據守海島的遺址。

200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五虎礁」島上豎立了領海基點石碑。2008年,由國家海洋局批准同意建立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4]

旅遊

漁山的島礁,以「五虎礁」著名,「五虎礁」在北漁山以東三四百米的海面上,是中國領海基點島之一,有11個島礁組成,因其中的四島一礁形如五虎臥疆而得名,當地自古還流傳着漁山島五兄弟為了剷除海魔化身為五虎礁的故事。

北漁山另有「仙人橋」,位於西南岸懸崖,頂部塌陷,只留下一條幾米寬的石樑飛跨南北,高約20多米,寬約30多米,所以又叫「破城門」。漲潮時分,仙人橋下驚濤駭浪,聲如雷鳴,行走其上會有雙腿發顫的感覺。

由于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島上開起了多家家庭旅社,向遊客提供不同檔次的住宿以及海鮮餐飲。

另見

參考文獻

  1. ^ 朱正元. 《浙江省沿海圖說》. 成文出版社. 1974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1). 
  2. ^ 《上海港志·第二篇 港口工程·第一章 航道工程·第四节 市外工程》.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3-02-09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3. ^ 北渔山灯塔. [2006-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4. ^ 宁波市渔山列岛正式被国家同意建立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200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