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洋災害預警報標示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洋災害預警報標示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根據國家海洋局制訂的《海洋災害預警報標示符》發布的海洋氣象警報,其目的是為規範海洋氣象災害警報發布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海洋氣象災害警報使用效率,有效防禦和減輕海洋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

現行的警報標識符於2017年6月30日啟用。警報分為海浪海嘯風暴潮海冰赤潮海霧海水低溫咸潮等八類。並按照災害警報重要性程度標註顏色,由低到高依次為白色、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級別越高表明災害越嚴重,並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2]

海嘯

海嘯警報共分為四級,現依據2015年《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發布[a]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海嘯信息
(海嘯警報消息)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中國沿岸產生0.3米以下的海嘯波幅,或者沒有海嘯。
海嘯黃色警報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0.3(含)-1米的海嘯波幅時。
海嘯橙色警報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將會在我國沿岸產生1(含)-3米的海嘯波幅時。
海嘯紅色警報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響,預計海嘯波將在我國沿岸產生3(含)米以上的海嘯波幅時。
2024年4月3日8時12分,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針對花蓮地震所發布的海嘯警報範圍圖

中國大陸於2004年開始設立海嘯預警,最初的預警等級分為藍、黃、橙、紅四個等級(或用羅馬數字排列IV、III、II、I)[b][4]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發生後,國家海洋局發布了海嘯警報消息,並於當日下午向浙江省沿岸、台灣省沿岸發出海嘯藍色警報,這是國家海洋局首次發布海嘯警報。該警報其後於當日17時41分解除[5][6]。最終,浙江省沈家門驗潮站監測到0.55米的海嘯波幅[7]。2015年,國家海洋局將海嘯警報級別由四級調整為黃色、橙色、紅色三級(標準如上)。

2024年4月3日8時12分,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出《海嘯警報第1期》,針對2024年4月花蓮地震向台灣花蓮沿岸發布海嘯紅色警報(Ⅰ級),向台東北沿岸發布海嘯橙色警報(Ⅱ級),向屏東西、宜蘭、台東南、屏東東、台北東發布海嘯黃色警報(Ⅲ級),並預計從遼東半島北部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全部沿岸海域都可能出現0.3米以下的海嘯波幅[8][9]。8時52分,該中心將花蓮沿岸的警報級別降為海嘯橙色警報(Ⅱ級),維持宜蘭、台東北沿岸的警報級別為黃色,並解除其餘區域的海嘯警報[10][11]。其後於10時51分左右解除全部警報,並表示於當日上午8時08分在花蓮地區監測到最高105厘米的海嘯波幅[12][13]。這是該預警中心歷史上首次發布海嘯紅色、橙色及黃色警報。

海嘯警報與信息可於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網站查詢

海浪

海浪警報共分為五級,依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發布[2]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海浪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浪警報消息時。
海浪藍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24小時受影響近岸海域出現2.5m-3.5m(不含)有效波高。
海浪黃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24小時受影響近岸海域出現3.5m-4.5m(不含)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預報海域出現6.0m-9.0m(不含)有效波高。
海浪橙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24小時受影響近岸海域出現4.5m-6.0m(不含)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預報海域出現9.0m-14.0m(不含)有效波高。
海浪紅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未來24小時受影響近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6.0m有效波高,或者近海預報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14.0m有效波高。

風暴潮

風暴潮警報共分為五級,依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發布[2]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風暴潮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風暴潮警報消息時。
風暴潮藍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的高潮位達藍色警戒潮位,應發布風暴潮藍色警報。預計未來24小時內熱帶氣旋將登陸我國沿海地區,或在離岸100公里以內(指熱帶氣旋中心位置),即使受影響區域內有代表性的驗潮的高潮位低於藍色警戒潮位,也應發布風暴潮藍色警報。
風暴潮黃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站的高潮位達到黃色警戒潮位。
風暴潮橙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的驗潮站的高潮位達到橙色警戒潮位。
風暴潮紅色警報 受熱帶氣旋或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的高潮位達到紅色警戒潮位。

海冰

海冰警報共分為五級,依據《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和《關於調整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標準的通知》發布[2][3]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海冰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冰警報消息時。
海冰藍色警報 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達到60海里;渤海灣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且浮冰範圍內冰量達到7成以上,預計海冰冰情持續發展。
海冰黃色警報 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達到75海里;渤海灣浮冰外緣線達到35海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達到35海里;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達到35海里。且浮冰範圍內冰量達到7成以上,預計海冰冰情持續發展。
海冰橙色警報 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達到90海里;渤海灣浮冰外緣線達到40海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達到40海里;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達到40海里。且浮冰範圍內冰量達到7成以上,預計海冰冰情持續發展。
海冰紅色警報 遼東灣浮冰外緣線達到105海里;渤海灣浮冰外緣線達到45海里;萊州灣浮冰外緣線達到45海里;黃海北部浮冰外緣線達到45海里。且浮冰範圍內冰量達到7成以上,預計海冰冰情持續發展。

赤潮

赤潮警報共分為五級,依據《赤潮災害應急預案》發布[14]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赤潮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赤潮警報消息時。
赤潮黃色警報 發生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無毒赤潮或500平方公里以上(含)、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毒赤潮;或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或接觸到赤潮災害海水,出現身體嚴重不適的病例報告50個以下或死亡人數5人以下。
赤潮橙色警報 發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含)、8000平方公里以下的無毒赤潮或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5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毒赤潮;或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或接觸到赤潮海水,出現身體嚴重不適的病例報告50個以上或死亡5—10人。
赤潮紅色警報 無毒赤潮面積8000平方公里以上(含),或有毒赤潮災害面積5000平方公里以上(含);或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產品或接觸到赤潮海水,出現死亡病例10人以上。

海霧

海霧警報共分為五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海霧警報等級(徵求意見稿)》發布[15]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海霧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霧警報消息時。
海霧藍色警報 24小時內中國近海18個海域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濃霧,或者已經出現且可能持續。
海霧黃色警報 24小時內中國近海18個海域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濃霧,或者已經出現且可能持續。
海霧橙色警報 24小時內中國近海18個海域可能出現能見度小於200米的濃霧,或者已經出現且可能持續。
海霧紅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霧紅色警報時。

海水低溫

海水低溫警報共分為五級[c]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海水低溫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水低溫警報消息時。
海水低溫藍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水低溫藍色警報時。
海水低溫黃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水低溫黃色警報時。
海水低溫橙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水低溫橙色警報時。
海水低溫紅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水低溫紅色警報時。

咸潮

咸潮警報共分為五級[d]

等級 信號名稱 信號標誌 信號含義
咸潮警報消息 國家海洋局發布咸潮警報消息時。
咸潮藍色警報 取水口氯度值超過250毫克/升(鹽度值≈0.45‰)時。
咸潮黃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咸潮黃色警報時。
咸潮橙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咸潮橙色警報時。
咸潮紅色警報 國家海洋局發布咸潮紅色警報時。

參見

注釋

  1. ^ 原分五級,依2012年版《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和《關於調整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標準的通知》發布[2][3]。其中,海嘯藍色警報指「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50厘米-100厘米(不含)海嘯波高時」;海嘯黃色警報指「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00厘米-150厘米(不含)海嘯波高時」;海嘯橙色警報指「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50厘米-200厘米(不含)海嘯波高時」;海嘯紅色警報指「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200厘米(正常潮位以上)以上海嘯波高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發布的海嘯藍色警報系依照該標準發布,2017年發布的《海洋災害預警報標識符》亦依照此標準設計,但增設「海嘯警報消息」級別。
  2. ^ 2004年版海嘯預警具體標準如下:
    • 海嘯Ⅳ級警報(藍色) :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小於1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海嘯波高、受災地區輕微損失時,發布Ⅳ級海嘯警報。
    • 海嘯Ⅲ級警報(黃色): 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2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發生房屋、船隻等受損時,發布Ⅲ級海嘯警報。
    • 海嘯Ⅱ級警報(橙色): 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2-3米海嘯波高、局部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Ⅱ級海嘯警報。
    • 海嘯Ⅰ級警報(紅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3米以上海嘯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Ⅰ級海嘯警報。
  3. ^ 2017年發布的《海洋災害預警報標識符》未規定海水低溫警報標準。
  4. ^ 2017年發布的《海洋災害預警報標識符》未規定咸潮警報標準。

參考文獻

  1. ^ 國家海洋局. 海预减字[2017]17号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关于印发《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环境预报技术导则》等3项技术文件的通知.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3)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2.0 2.1 2.2 2.3 2.4 國家海洋局. 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3.0 3.1 國家海洋局. 关于调整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响应标准的通知.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海啸灾害概述.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東方早報. 日本地震海啸波凌晨冲击上海. 新浪網新聞. 北京.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 浙江天氣網. 海啸蓝色警报. 中國天氣網. 北京. [2018-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4)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國家海洋局. 五、海啸灾害.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8-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红色预警[Ⅰ级/特别严重]. 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網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簡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海啸警报(海啸2024-0403-0758-1).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簡體)). 
  10. ^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橙色预警[Ⅱ级/严重]. 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網.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海啸警报(海啸2024-0403-0758-2).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簡體)). 
  12. ^ 李卉.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解除海啸警报. 中國新聞網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海啸警报解除(海啸2024-0403-0758-5).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 (北京). [202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3) (中文(簡體)). 
  14. ^ 國家海洋局.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0) (中文(中國大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 ^ 國家海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海雾警报等级(征求意见稿). 國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