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府學文廟
濟南府學文廟 | |
---|---|
府學文廟大成門 | |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濟南市歷下區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 |
認定時間 | 1992年 |
濟南府學文廟位於中國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北臨大明湖,臨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始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到民國時期,不同規模增建、重修達三十餘次。建築群坐北朝南,布局嚴整,規模宏大。主要建築有大成門、櫺星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和尊經閣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廟被小學、工廠等占用,許多建築被毀。1992年成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開始進行大修,殘存的古建築被修復,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復建。修復後的文廟,恢復了祭孔的功能,並成為濟南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部分。[1]
位置與範圍
濟南府學文廟位於老濟南城內西部,大明湖以南。目前劃定的文廟保護範圍,面積較鼎盛時略小,大致為明湖路以南,文廟影壁以北,西花牆子街、府學西院街、府學西廡街以東,庠門裡、東花牆子街以西。[2]文廟周邊的街道多因文廟而得名,例如東、西花牆子街得名於文廟院牆所使用的磚砌圖案花樣(俗稱花牆子)[3],東花牆子街北段的短街因地處文廟東旁門而稱為「庠門[4]里」[5],庠門裡東側的短街因地處文廟東牆外而稱為泮壁街。
歷史沿革
濟南府學文廟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仿照山東曲阜孔廟的規制而建立,是始建年代較早的孔廟。[6]金貞祐年間(1213~1216年),廟宇毀於戰火,到元末更為頹敗。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蔡晟增兩廡像龕,建坊樹屏,十三年(1477年),巡按御史梁澤拓大殿、兩廡,建戟門、櫺星門、明倫堂等。以後又重修數次。清代也有修葺,但基本格局未改。[7]
1946年,山東省立第二實驗小學創建,使用文廟作為校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芙蓉街小學。1964年,學校拆除明倫堂等建築,新建三層的辦公教學樓,並將校門改到大明湖路248號。196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大明湖路小學。[8]。
2003年2月,在濟南市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市文化局副局長崔大庸向大會提交《關於遷出大明湖路小學等單位修復府學文廟的建議》。同年9月,山東省文史館館員蔡鳳書、韓明祥等九人聯名給省領導寫信建議修復府學文廟。2004年,濟南市相關部門開始制訂修複方案。[9]2005年9月10日,府學文廟的「千年大修」工程終於啟動,修復尚存的大成殿、泮池、大成門、影壁與更衣所,並重建其他建築。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復基本完成。[10]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築群基本完工,並向公眾開放一日。[9]2007年底,隨着大明湖路小學搬遷結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學樓的拆除及文廟建築重建工作正式展開。[11]2009年2月,尊經閣木結構完工。[12]
根據長期的遠景規劃,還將在文廟以北重建啟聖祠、節孝祠、文昌祠、學屬、魁星樓、射圃等古建築;在文廟以南,則保留原有街巷,恢復舊有文化氛圍。文廟西側的建築得到拆遷後,還將復建名宦祠與鄉賢祠,形成平行於文廟主軸的西路布局。[6]
建築形制
布局
按文獻記載,府學文廟規模宏大,長247米,最寬處66米。建築群圍繞南北中軸線修建,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影壁、大成門、櫺星門、泮池和石拱橋、屏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環碧亭和尊經閣等。[13]
影壁位於廟門南面,為一字形。進入廟門向北,有櫺星門一座,門前東西兩側分別設方亭和圓亭各一座,方亭名「中矩」,圓亭名「中規」。向北為半圓形泮池,石拱橋飛架正中。向北為屏門,門前東、西院牆分設「鍾英」、「毓秀」兩座牌樓,門後東側有更衣所,西側有犧牲所。向北為戟門。戟門近東牆處有一水池,池中有扇面亭一座,名「飛躍亭」。進入戟門,即為文廟的核心建築大成殿,加之東西兩廡殿,組成一封閉院落。大成殿建於月臺之上,月臺前東西兩側各有御碑亭一座。大成殿以北為明倫堂,堂前東西兩側各立兩齋:分別為志道齋、據德齋、依仁齋和遊藝齋。再向北為尊經閣,閣前設水池,池中有亭名為「環碧亭」。尊經閣以東還有射圃齋,以北有教官宅和儒學門。[7]
文廟泮池之水與濟南城水系相通。大明湖水由文廟東北進入,經飛躍亭之水池流入泮池,又出泮池向西北經西廊廡後牆外,繞至尊經閣前水池,轉向東流出,名「玉帶河」。玉帶河西還建有文昌閣等建築。[7]
建築
大成殿
濟南府學文廟大成殿是濟南市最大的單體古建築,也是山東省境內現存最大的單檐廡殿頂古建築之一,在中國各地文廟大成殿中的規模位列第三。[9]大殿面闊九間,東西闊34.5米;進深四間,南北深13.9米;通高13.86米,面積約480平方米。單檐廡殿頂上,覆蓋黃琉璃筒瓦,木架為抬梁式結構,柱有收分、側角和升起,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檐下設斗栱,明間平身科兩攢,其他間各一攢。斗栱和墊板繪有彩畫。殿內採用減柱做法,頂部設天花,標高不同,其中明間和次間的天花較低,梢間和盡間的則較高。殿周東、西、北三面圍以檐牆,南面前檐居中各間均為六抹頭菱花隔扇門,唯兩端盡間為菱花窗。[13]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及四配像,頂部懸掛清帝題寫匾額數塊,皆毀於文革。2005年,一塊清世宗御筆「生民未有」[14]殘匾被偶然發現。[15]2009年9月,一尊高2.72米的新塑孔子像正式完成,之後還將重新安放四配和十二哲像,並在大成殿南側的東西廊廡內安放孔子弟子塑像。[16]
大成殿原坐落在寬闊的月臺上,隨着歲月變遷,建築已破損不堪,脊獸在文革中被砸毀,殿基也早與地面齊平,不復從前氣勢。重修時,工程人員採用了「落架抬升」的方式,即將大殿全部拆除並仔細標記構件,抬高地基,然後在原地儘量使用原物重建。重建後的大成殿,整體抬升了1.5米,重現當年的高峻。
大成殿前原有御碑亭兩座,左右各一,六角形,黃琉璃瓦頂,康熙年間建,遺址、殘碑尚存,[17]已復原。在大成殿施工過程中,兩尊馱碑石贔屓在殿前出土。[18]
其他建築
建築名稱 | 說明 | 信息來源 |
---|---|---|
影壁 | 影壁位於文廟之外,向北與大成門對景,長9.85米,高約5米,厚0.95米,磚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頂。其北面正中有圓形磚雕裝飾圖案,為清代遺物。數十年來因作為圍牆使用而免遭拆除。 | [13] |
大成門 | 大成門面闊三間,左右闊10.8米,進深一間,前後深6.33米。單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間平身科二欑,次間一欑,並有四十五度斜出栱;側面則無平身科,均為五彩重昂斗栱。並施彩畫。各間均為磚石砌卷門,門內方磚鋪墁地面。 | [19] |
櫺星門 | 櫺星門為四柱三間沖天式雕花石坊,柱間設紅色柵欄門。柱前後以石鼓夾抱,並分別用石戧柱傾斜支撐。原櫺星門已毀,基址無存。文物部門根據歷史資料重建。 | |
中矩亭、中規亭 | 中矩亭、中規亭分列櫺星門內東、西兩側,中矩亭為方形,中規亭為圓形,黃琉璃瓦攢尖頂。亭名源自《禮記·玉藻》之「周旋中規,折旋中矩」[20]和《周禮·考工記》之「方者中矩,圓者中規」。[21] | |
泮池和泮橋 | 泮池在櫺星門北數米,池近半圓形,弧面朝南,北岸弦長37.4米。池周環繞白石望板、望柱。泮橋從池正中部跨越南北,為青石拱橋,長19米,寬2.88米,共五孔,正中橋孔最大,兩邊孔徑對稱遞減。重修過程中,施工人員還在屏門以北發現了明代泮池遺蹟,並將之恢復,使府學文廟內出現罕見的「雙泮池」景觀。 | [22] |
鍾英坊、毓秀坊 | 鍾英坊和毓秀坊分別位於泮池以北,文廟東西院牆內側,鍾英坊在東,毓秀坊在西,彼此遙相對應。二坊形制相同,均為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式木質牌坊,覆黃琉璃瓦。2007年底,在維修過程中,二坊的遺址被發現,局部延伸至原小學圍牆範圍之外,印證了古時文廟的規模。 | [23] |
屏門 | 屏門作為文廟第三道門,是一座五間六柱牌坊。坊頂五樓,由明間向兩側呈三階式錯落,重昂單檐廡殿頂,覆黃琉璃瓦,飾吻獸,檐下以雲頭斗栱承托,額枋彩繪「旭日雲鶴」、「金龍戲珠」等圖案。坊柱前後各用斜柱支撐,柱礎由石鼓夾抱。1952年,牌坊的地上部分被遷建至大明湖公園南門。2007年在原址重建。 | |
更衣所、犧牲所 | 屏門東、西兩側分別是更衣所和犧牲所。每年祭孔前,主祭官須在更衣所沐浴、更衣,齋宿三日。更衣所建築為原物,2006年,進行落架維修。犧牲所則用於祭孔大典上祭祀用品的準備,原建築已被拆除,2006年根據史料記載在原址復建。 | [9] |
戟門 | 戟門為進入大成殿前院落的正門,面闊五間,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筒瓦。戟門兩側原與廊廡相連,與大成殿組成一封閉院落。重修時,兩側原本較為低矮的廊廡被加高,且與戟門分離,以備防火之需。 | |
東西廊廡 | 東西廊廡是大成殿前左右的長排廡房,彼此相對,與大成門和大成殿圍成封閉院落,廊廡內供奉孔子弟子。原廊廡建築已於1950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坍塌。2006年大修過程中,工程人員發現了其青磚鋪就的基址,並據此重建。 | [24] |
明倫堂 | 明倫堂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栱,施彩畫,是文廟內專司教育之職的場所,體現了文廟的「廟學合一」。1950年代被小學拆除以修建教學樓。現已依照史料在大成殿北的原址上復建,並將作為一處國學講堂。為此,內部採取減柱設計,以增加課堂空間。 | [25] |
尊經閣 | 尊經閣是文廟存儲經典之地。府學文廟尊經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曾藏有多通石碑,現已不存。1950年代,原尊經閣僅剩遺址。由於缺乏詳細建築規格資料,府學文廟維修工程指揮部於2008年起根據明代建築的形制在原址稍偏南處進行了重建。建成之後的尊經閣是文廟內最高的建築,並成為文廟以北的大明湖路上重要的景觀。 | [26] |
匾額和碑刻
1950年代,文廟內尚存明、清碑碣27通,包括大成殿內匾額七塊,明倫堂匾額一塊及其它石刻數種。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文物大部分被毀。到1982年普查時,僅剩清同治間「重修濟南府學文廟碑」和道光間「濟南府學教授訓導為禁約事碑」等寥寥幾塊倖存。[27]
此外,1991年大明湖路小學維修校舍,出土了一塊重要的石刻,即「宣聖遺像」碑。此碑原立於大成殿附近。碑額題小篆「宣聖遺像」四字,碑題記為「吳維岳摹吳道子筆宣聖像」,正中陰刻孔子行教像,右側中部下刻隸書「吳道子筆」四字。現存濟南市博物館。[13]
注釋和參考
- ^ 府学文庙将成为济南历史文化核心区.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 ^ 济南市建委获悉:府学文庙修缮确定拆迁范围. 齊魯晚報. 2009-01-20 [2009-09-25].[永久失效連結]
- ^ 东花墙子街. 歷下區情網. 2006-08-22 [2009-09-26].[永久失效連結]
- ^ 「庠門」初指古代鄉學之門。《禮記·鄉飲酒義》:「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後成為學校的代稱。
- ^ 牛國棟. 庠门里街. 濟南時報. 2008-05-27 [2009-09-26].[永久失效連結]
- ^ 6.0 6.1 煌煌文庙. [2009-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 ^ 7.0 7.1 7.2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歷城縣誌·建置考·三》
- ^ 文廟大成殿曾做小學堂. 大眾日報. [2009-09-24].[永久失效連結]
- ^ 9.0 9.1 9.2 9.3 尹玉濤. 千年文庙凰凰涅槃. 《走向世界》. 2007, 第14期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 ^ 济南文庙大成殿修复基本完成. 山東新聞網.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 ^ 文庙大成殿北侧开始重建. 濟南日報. 2007年12月1日 [2009-09-24].[永久失效連結]
- ^ 济南:文庙“尊经阁”木结构完工. 濟南日報.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2).
- ^ 13.0 13.1 13.2 13.3 張幼輝、常祥. 济南府学文庙. 中國文化遺產.
- ^ 《孟子·公孫丑下》:「(公孫丑問)曰:『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孟子)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 ^ 济南府学文庙有意外发现 雍正“御匾”重见天日. 齊魯晚報. 2005-11-11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3).
- ^ 孔子像落户济南府学文庙. 孔孟之鄉. 2009-09-02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0).
- ^ 济南府学文庙御碑亭遗址现身. 新華網山東頻道. 2006-07-28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7).
- ^ 济南府学文庙出土俩大型驮碑石兽. 新華網. 2008-01-05 [2009-09-25].[永久失效連結]
- ^ 济南府学文庙. 山東文物叢書. [2009-09-28].[永久失效連結]
- ^ 《禮記·玉藻》:「周旋中規,折旋中矩。」鄭玄註:「折旋,曲行也。」
- ^ 《周禮·考工記·輿人》:「吾相馬,直者中繩,曲者中鈎,方者中矩,圓者中規,是國馬也。」
- ^ 济南:明代泮池修葺一新. 濟南日報. [2009-09-25].[永久失效連結]
- ^ 文庙大成殿北侧开始重建. 濟南日報.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4).
- ^ 文庙挖出72贤供奉地 东西廊庑将参考遗迹重建. 生活日報. 2006-07-24 [2009-09-27].[永久失效連結]
- ^ 喬顯佳. 济南修缮府学文庙 明伦堂将成“国学讲堂”. 齊魯晚報. 2009-03-05 [200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5).
- ^ 尊经阁将成明湖路主要景观建筑. 濟南時報. 2008-08-28 [2009-09-25].[永久失效連結]
- ^ 昔日文庙"流"宝知多少 今朝雨中飘摇呼"救命". 大眾日報.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