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洪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洪武
1368年1月23日-1399年2月5日
1402年7月18日-1403年1月22日
政權 明朝
君主 明太祖朱元璋
歷時 31年(僅明太祖使用)
35年(明成祖廢除建文年號,繼續沿用洪武年號)
洪武明朝的位置。

洪武(1368年1月23日—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個年號。

二年正月四日(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1]洪武年間全國沒有戰亂,社會迅速從元末的戰亂中恢復,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形成慣例,皇帝在位時只使用一個年號(明英宗退位後又復辟,有兩個年號,其餘均使用一個年號),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駕崩。閏五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翌年改元建文[2][3]

建文四年六月十八日(1402年7月18日),通過靖難之役篡位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樂[2][4]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區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5]

南明隆武元年八月初三(1645年9月22日),靖江王朱亨嘉自稱監國時,一說紀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應為二百七十八年)。[6]

改元

公元紀年對照表

洪武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368年 1369年 1370年 1371年 1372年 1373年 1374年 1375年 1376年 1377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洪武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 1378年 1379年 1380年 1381年 1382年 1383年 1384年 1385年 1386年 1387年
干支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洪武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元 1388年 1389年 1390年 1391年 1392年 1393年 1394年 1395年 1396年 1397年
干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洪武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公元 1398年 1399年 1400年 1401年 1402年
干支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參考文獻

  1. ^ 《明史》卷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
  2. ^ 2.0 2.1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205. ISBN 978-7-101-02512-5. 
  3. ^ 《明史·恭閔帝紀》:「〔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
  4. ^ 《明太宗實錄》卷9下:「洪武三十五年夏六月庚午,命五府六部,一應建文中所改易洪武政令格條,悉復舊制,遂仍以洪武紀年,今年稱洪武三十五年。」
  5. ^ 夏燮《明通鑑》卷13:「〔建文四年〕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南郊,以太祖配。赦天下。詔:『自今年六月後仍稱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考異〉:『此語見七月朔詔中。以仍稱洪武三十五年之語推之,則革除以後,當以建文元年為洪武三十二年,二年為洪武三十三年,三年為洪武三十四年。當日靖難兵起,紀年之例,一定如此。乃《實錄》則直以建文元年、二年、三年為永樂之元、二、三年,及至是年七月,則又改書洪武三十五年,當日史臣之謬戾,已不自顧前後之矛盾雷同矣。附識於此,以証《實錄》之誣妄。』」
  6. ^ 顧誠南明史》第八章第五節〈靖江王朱亨嘉之變〉:「八月初三日,朱亨嘉居然身穿黃袍,南面而坐,自稱監國,紀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改廣西省會桂林為西京。」雷亮功桂林田海記》及光緒《臨桂縣志》卷十八《前事志》同。

深入閱讀

參見


前一年號:
西吳
元朝至正
明朝年號
1368年-1398年
下一年號:
建文
前一年號:
建文
明朝年號
1402年
下一年號:
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