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希滕貝格宮
洛伊希滕貝格宮 | |
---|---|
位置 | 慕尼黑路德維希大街 |
座標 | 48°8′39.28″N 11°34′39.17″E / 48.1442444°N 11.5775472°E |
建成時間 | 原始1817–1821 重建1963–1967 |
建築師 | 原作者 Leo von Klenze 新作品 Hans Heid and Franz Simm |
建築風格 | 新文藝復興 |
管理者 | 巴伐利亞政府 |
洛伊希滕貝格宮(Palais Leuchtenberg),1853-1933年稱為「盧特波德宮」(Luitpold Palais)或「盧特波德王子宮」(Prinz Luitpold Palais)[1],由第一任洛伊希滕貝格公爵歐仁·德·博阿爾內建於19世紀初,是慕尼黑最大的宮殿。它位於音樂廳廣場西側,與音樂廳(Odeon)形成整體,目前巴伐利亞州財政部設於該建築內。洛伊希滕貝格美術館曾經設於二樓。
歷史
克倫澤的宮殿
歐仁·德·博阿爾內是路德維希一世的妹夫、拿破崙的繼子,委託利奧·馮·克倫澤建造「郊區城市宮殿」。宮殿建於1817-1821年之間,耗資77萬南德意志盾(1819年巴伐利亞州全部建築預算),是該時期最大的宮殿,擁有超過250個房間,包括舞廳、劇院、檯球室、畫廊和一個小教堂,,還有延伸出去100米的房屋,即今天的多普夫訥樞機大街(Kardinal-Döpfner-Straße)[2]。這是路德維希大街的第一座建築。克倫澤打算將它作為新大道的基準。他選擇了意大利新文藝復興風格,模仿羅馬的法爾內塞宮。他把老鷹放在二樓的窗戶上, 就像在拿破崙的宮殿裡一樣。[2] 他的宮殿擁有三個幾乎同樣的立面,內部布局可以充分地調整,如果發生路德維希一世強迫博阿爾內離開慕尼黑的情況。[2]它在底樓以上還有兩層,每層有11個窗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四根多立克柱子的小門廊。音樂廳或舞廳非常之大,長124英尺,寬71英尺,高50英尺。[3]。
在施工階段,克倫澤還訪問了巴黎,學習新開發的衛生廁所。他安裝在宮殿,很快就成為慕尼黑幾乎所有新建築的標準。洛伊希滕貝格宮建成後,博阿爾內一家在內居住。
1852年,博阿爾內的遺孀奧古斯塔將宮殿賣給巴伐利亞攝政王盧特波德[4]。直到1933年納粹奪取權力,它都是由巴伐利亞王室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使用。路德維希三世在1868年結婚,這裡是他的第一個家。他的兒子魯普雷希特王儲於1869年出生於此,1869年5月20日在宮內小堂受洗[1]。
1918年巴伐利亞君主制結束後,附屬建築被改為商店和車庫。[4]1923年,巴伐利亞州議會批准宮殿私有。魯普雷希特與他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受到掌權的阿道夫·希特勒的挑戰,搬到這裡的一個小套間,[5]一直住到1939年[1],有時使用接待室舉辦活動。[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和1945年的空襲嚴重損害了宮殿。1957年,巴伐利亞自由州收購了建築廢墟,將其拆除。[4]1963–1967年重建。
參考
- ^ 1.0 1.1 1.2 McFerran, Noel S. A Jacobite Gazetteer - Bavaria. Jacobite.ca. 2003-11-01 [2013-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 ^ 2.0 2.1 2.2 Das Palais Leuchtenbe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varian State Ministry of Finance (德文)
- ^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Great Britain). Penny cyclopaedia of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C. Knight. 1839: 484–.
- ^ 4.0 4.1 4.2 4.3 Das Palais Leuchtenberg: Vom Stadtpalais zum Finanzministeriu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varian State Ministry of Finance (德文)
- ^ Donohoe, James. Hitler's Conservative Opponents in Bavaria, 1930-1945: A Study of Catholic, Monarchist, and Separatist Anti-Nazi Activities. E. J. Brill. 1961: 109. OCLC 1987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