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沿江路 (廣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沿江路
Yanjiang Lu
原名新堤大馬路、東堤大馬路、南堤大馬路、八旗大馬路、西堤馬路、哲生路
命名緣由因沿珠江修建
命名日期1981年
類型城市次主幹道
道路長度
規劃總長度:2.946公里(1.831英里)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
起點東湖路
終點六二三路
建造
動工1932年
官方名稱沿江西路47號
評定時間2014年1月26日
參考編碼GZ-01-0375
官方名稱沿江西路55、57號騎樓
評定時間2014年1月26日
參考編碼GZ-01-0376

沿江路位於中國廣州市市區珠江北岸的臨江道路。東起東湖路南端,西至六二三路,全長2946,寬11~20米。全路分東、中、西三段,東湖路至東華南路粵語東華南路沿江東路;東華南路至海珠廣場沿江中路;往西為沿江西路。目前車輛通行方向北京路長堤大馬路東端及長堤大馬路西端至人民南路為雙向通行,其於均為由西往東單向通行。

歷史

1920年代的東堤。
1930年代的西堤,右側現為南方大廈,往東的相鄰建築現為廣州郵政博覽館
1930年代的西堤,北望南方向,位置是西堤碼頭,對岸是河南
  • 沿江東路原為珠江邊的沙灘,1956年建成馬路,稱沿江東路,1967年改為沿江三路,1982年復名。
  • 沿江中路東段因鴉片戰爭後在此曾駐過八旗兵水師營,原稱八旗大馬路,1951年改為東堤大馬路;西段在1920年築堤而成,取名南堤大馬路;1967年沿江中路東、西兩段改稱沿江二路,1984年改今名。
  • 沿江西路東段原為珠江北岸的淺灘,陳濟棠主粵時期,1931年到1932年間,在長堤大馬路之南又填築了東自龍王直街(原長堤電燈局處)、西至仁濟路口的一段彎曲河岸淺灘,炸毀了海珠礁石,並耗資75萬元,築成了1159米長、11~20米寬、瀝青路面的新堤大馬路(今沿江西路),起自永安堂(今市兒童圖書館)東端,止於愛群大廈西端。原為河岸的長堤大馬路成了內街。這一工程既清理了珠江河道的主要險段,又填辟出大片陸地以供修造馬路、街道,由此獲得鋪位面積約40萬平方米和一大片廣場。至此,天字碼頭起向西直到廣州海關成為修直的河岸馬路[1],1981年改今名;沿江西路西段原稱西堤馬路,1940年代一度改稱哲生一、二、三、四路(「哲生」為曾任廣州市市長孫科)。1967年改為沿江一路,1982年復名。

特色

沿江路被稱為廣州的外灘,從初起,沿江路與長堤一帶為廣州最繁華的街道,老字號林立,但20世紀末期開始日漸衰落。其作為廣州一河兩岸的光亮工程之一,沿線建築物外立面經過整飾改造,廣告招牌、霓紅燈眾多,古樹林立。

沿江東路較為冷清,大沙頭一帶有售賣電子產品的商鋪;中路有酒吧飯店等消遣場所,西路上有不少西方特色建築

與之交匯道路

沿江西路路牌
沿江中路路牌
沿江東路路牌

兩旁的主要建築物/機構

公共交通

地鐵

均在鄰近沿江路位置設有出口。

巴士

  • 海印橋總站
  • 大沙頭總站
  • 文化公園總站

渡輪

參考文獻

  1. ^ 修築長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廣州市情網 201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