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滬杭甬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8年出版的京滬、滬杭甬鐵路地圖

滬杭甬鐵路清朝末年計劃建設的一條鐵路線,原名蘇杭甬鐵路,起點改為上海後,更名為滬杭甬鐵路。線路始於上海,經嘉興杭州,並延長至紹興寧波,其路線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滬昆鐵路上海南站蕭山西站段(原滬杭鐵路浙贛鐵路的一部分)和蕭甬鐵路杭州南站莊橋站。其中,滬杭段於1906年正式開工,並於1909年6月通車[1]。杭甬段於1910年開工,但在1959年前從未完工,抗日戰爭時期更遭到拆除[2]

歷史

籌建

蘇省鐵路公司股票,藏於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

滬杭甬鐵路的歷史始於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法、俄等國爭奪在華鐵路修建權利。曾一度落後於法俄的英國在爭奪盧漢鐵路路權失利後,轉而着手實施「長江流域鐵路系統」計劃。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公曆1898年10月15日),時任清政府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與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簽訂《蘇杭甬鐵路草約》,擬將從蘇州至杭州並延長至寧波的鐵路路權交與英國。但到了1905年,《鐵路簡明章程》鼓勵華商興辦鐵路。同時,全國興起「收回利權運動」。在這種情形下,江浙兩省紳商提出自辦鐵路並成立浙路公司蘇路公司並獲得商部奏准自辦鐵路。在英商的反對下,清政府擬向英商借款並轉借浙路公司修建鐵路,遭到民間強烈抵制,史稱「滬杭甬鐵路風潮」[3]。江浙商人成立「國民拒款會」抵制清政府對外借款,同時民間紛紛出資認股,在兩月內籌集資金三千六百餘萬元。1908年2月4日,中英《滬杭甬鐵路借款合同》及蘇路和浙路公司與郵傳部間的《存款章程》簽訂,鐵路借款由郵傳部向英方租借,再由郵傳部租借給兩路公司,且未將路權作為借款抵押而改用關內外鐵路餘利作保,但清政府的這一讓步仍未被蘇路和浙路公司接受。1911年,兩路公司宣布廢除原有存款章程,辭退英方工程師,鐵路最終完全自辦[4]。1914年,滬杭甬鐵路全線收歸國有,由中華民國交通部滬杭甬鐵路管理局管理[5]

滬杭段

滬杭甬鐵路上海至杭州段大部分與現有的滬杭鐵路重合。鐵路最早修建的部分為杭州湖墅途徑艮山門城站南星橋至錢塘閘口的路段,稱為江墅鐵路,於1906年開工建設,1907年竣工通車,是浙江省最早的鐵路[6]。隨後,從上海南至杭州的線路開工。其中,由浙路公司負責的杭州至楓涇段於1906年9月開工,1909年4月通車。蘇路公司負責的上海至楓涇段於1907年2月開工,1909年3月通車。1909年6月,兩線接軌,滬杭鐵路全線建成。1915年3月,滬杭鐵路接軌滬寧鐵路線路開工,1916年12月建成通車,滬杭鐵路終點改為上海北站[5]

杭甬段

滬杭甬鐵路杭州至寧波段大部分與現有的蕭甬鐵路重合。杭甬段施工始於1910年6月,1914年建成寧波至曹娥江東岸的鐵路,跨曹娥江大橋橋墩也已建設完成。但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建設曹娥江大橋的德國公司無法繼續完成施工,鐵路建設中斷。1937年八一三事件發生後,浙江省政府和鐵道部全力趕拼工程進度,使錢塘江大橋在9月26日通車[7]。1936年10月,滬杭甬鐵路蕭紹段續建,並於1937年11月通車,經錢塘江大橋與滬杭鐵路貫通。但曹娥江大橋仍未修建,過江需要依靠渡船接駁。

大橋通車後便擔負起鐵路和公路的運輸任務,使物資得以快速經由浙贛線運往後方,京滬、滬杭甬、蘇嘉鐵路的機車車輛和器材也得以轉運到浙贛、粵漢湘桂等線繼續使用,居民也得以疏散[7]。此時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為阻斷日軍進軍路線,通車一個月的滬杭甬鐵路蕭紹段與曹甬段一起遭到拆除,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更名為蕭甬鐵路的滬杭甬鐵路杭甬段方才得到重建[2]

參考文獻

  1. ^ 第五篇 交通地名. 上海地名志. 1998年12月. ISBN 7-80618-527-5. 
  2. ^ 2.0 2.1 宁波铁路的百年沧桑. 寧波晚報. 2012-05-06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3. ^ 黃文. 晚清沪杭甬铁路对英借款刍议. 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7.  |issue=被忽略 (幫助)
  4. ^ 黃文. 论沪杭甬铁路的商办历程. 揚州大學. 2008. 
  5. ^ 5.0 5.1 沪杭铁路历史变迁. 人民網. 2010-10-26 [201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1). 
  6. ^ 楊寶林. 浙江境内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建造始末. 今日浙江. 1998.  |issue=被忽略 (幫助)
  7. ^ 7.0 7.1 上海鐵路局. 【铁路抗战故事】抗战中的华东铁路. 中國鐵路總公司公眾號. 2015-09-06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