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沃斯大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沃斯大街Voßstraße[1]; 寬式IPA/ˈfɔsˌʃtʁaːsə/)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米特區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從Ebertstrasse到威廉大街,在萊比錫大街以北,非常靠近波茨坦廣場。這裡以希特勒的新總理府建築群所在地著稱[2],在地堡中他度過了最後幾天[3]

歷史

在18和19世紀,該地區有幾座普魯士貴族擁有的大宅,其中有些被政府部門獲得。其中之一是普魯士軍官Ferdinand August Hans Friedrich von Voß-Buch的住宅。他曾是駐紮在柏林的Garde-Grenadier-Regiment Kaiser Alexander von Russland的指揮官,1854年退休時是將軍,1864年成為伯爵。他家住威廉大街的馬歇爾宮(有時稱為沃斯宮),1736年由建築師Johann Philipp Gerlach建造,在1872年,Voß-Buch去世的後一年拆除,以便開闢這條街道,而這條街道就以他命名[4]。在柏林Tempelhof-Schöneberg區還有一條同名街道,得名於Johann Heinrich Voss[5]

1930年代中葉,沃斯大街的著名建築物有:北側,從東向西:沃斯大街1號,博爾西希宮,在威廉大街轉角,德國商人和製造商阿爾貝特·博爾西希於1875-1877年建在前馬歇爾宮地址的一部分上,他是機車工程師奧古斯特·博爾西希的兒子,但他未能住進去,因為房子在他死後一年才完成;2號 - 米杜柏(Mitropa)餐飲公司總部,該公司從1916年到2002年,管理整個德國的鐵路系統的睡眠和餐車;3號 - 巴伐利亞大使館;4-5號 - 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的司法部;6號 - 德國國家鐵路局總部;10號 - 符騰堡使館;11號 - 納粹黨柏林辦事處;15號 - Delbrück Schickler銀行公司;19號 - 薩克森使館。

在南側,門牌從西向東:沃斯大街10號,前帝國海軍部,1914年搬遷到了Bendlerblock;22號摩西宮,德國猶太人出版大亨漢斯拉赫曼-摩西住宅;24-32號 - 猶太巨商擁有的韋特海姆百貨公司後部;33-35號 - 德國國家鐵路局的其他辦公室,到1930年代後者被新的帝國交通部接管,建築面臨三條街道:沃斯大街,萊比錫大街威廉大街。沃斯大街上其他多為住宅。

1938年,這條街的整個北側,除了博爾西希宮(沃斯大街1號),都被拆除,為修建新總理府大樓讓路,新樓由阿爾貝特·施佩爾希特勒建造,開放於1939年1月。把博爾西希宮計在其內,總理府占有整條沃斯大街的長度,總長430米,正式地址為沃斯大街6號。1945年2月,這座建築因盟軍轟炸而受損嚴重,其廢墟後來被蘇聯占領軍夷為平地。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稍北處的 Führerbunker 自殺身亡[6]

從1949年10月7日起,沃斯大街位於東柏林,整個波茨坦廣場地區因為地處敏感的邊境地區,長期幾乎沒有發展。到1956年沿着沃斯大街只有一座倖存建築,德國國家鐵路局辦公室的一部分(沃斯大街33號)。1961年8月,分裂城市的柏林牆建起以後,沃斯大街的大部分保持了無人區的狀態。今天,沿着這條街仍然很少有人注意,只是吸引好奇的遊客尋找帝國總理府和Führerbunker的遺址[3][7]

在2003年12月的航拍照片上,沃斯大街的北側原總理府地塊,今天有幾座東德時期的公寓,建於1986 -1990年。在沃斯大街南側,唯一倖存的戰前建築物,德國國家鐵路局辦公室的一部分(沃斯大街33號),周邊被原韋特海姆百貨公司和交通部舊址的空地包圍。還有地鐵線的混凝土「蓋子」。

遺產

沃斯大街新總理府的部分石料後來用於建造蘇聯戰爭紀念碑[8]

參考資料

  1. ^ Martin Gilbert: Holocaust Journey:Traveling in Search of the Pa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27; Peter Hoffmann, Hitler's Personal Security, Da Capo (2000), p. 169.
  2. ^ Kate Connolly. Germany starts laying the Holocaust to rest. Daily Telegraph. 2003-08-16. 
  3. ^ 3.0 3.1 Ernest Gill. At last, a plaque marks site of Hitler's Bunker in Berlin. Deutsche Press-Agentur. 2006-07-11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1). 
  4. ^ Voßstraße. Straßennamen der Berliner Stadtbezirke(柏林街道指南). Luisenstädtische Bildungsverein.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德語). 
  5. ^ So spelt in English. He has articles, with this spelling, both in the 1911 Britannica, and in the present online edition.
  6. ^ Hitler's 'suicide bunker' unearthed. BBC News. 1999-10-15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1). 
  7. ^ Frank Walker. At the gates of shame. The Age. 2006-04-23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8. ^ Frances Stonor Saunders. Fascism in ruins. The Guardian. 2005-03-30. 

延伸閱讀

  • Lonely Planet: Berlin, 2005 Lonely Planet guidebook. Has a section on "Ghosts of the Voßstrasse"
  • Argentina's Nazi File Has Answers to Mystery.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7, 1991. 
  • Ken Stephens. Berlin: Exploring the revitalized city's dark 20th-century sites. Dallas Morning News. August 25, 1996. 
  • Bebe Faas Rice. Two Historical Faces of Berlin. Washington Post. May 12, 1996. 
  • Glenn Frankel. Historical value of Nazi sites spurs dilemma. Houston Chronicle. April 13, 1990. 
  • Berlin: The Politics of Order 1737-1989. Rizzoli International * Publications. 1990 [200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