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 | |
---|---|
| |
平台 | |
開發商 | Infinity Ward Beenox(戰役復刻版) |
發行商 | 動視 |
設計師 | Infinity Ward |
音樂 | 漢斯·季默 |
系列 | 決勝時刻系列 |
引擎 | IW 4.0[1] |
模式 | 單人遊戲、多人遊戲 |
發行日 | X360、PS3、WIN
|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英語: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中國大陸和香港譯作「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臺灣譯作「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是一款由Infinity Ward開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2009年2月11日,動視公布該作,並確定於2009年11月10日發售。《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是《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的續作,其劇情背景和多人遊戲設定的核心部分將延續前作。[3]
2020年3月31日,動視在PlayStation 4平台推出《現代戰爭2》戰役模式的復刻版,但取消了多人聯機模式模式。Xbox One和Microsoft Windows版本將於同年的4月30日推出。遊戲增加了繁簡中文遊戲內容。
角色
141特遣隊(Task force 141)
- 加里·桑德森「小強」(Gary "Roach" Sanderson)— 玩家控制角色之一,來自英國特種部隊,階級為中士,跟隨前作主角「肥皂」一同出生入死,在第六日的安全屋行動中取得了馬卡洛夫的重要數據後與「幽靈」一同撤離,期間被馬卡洛夫手下所埋下的地雷擊中受傷,最後被叛變的謝菲爾德將軍槍擊後焚屍。
- 約翰·麥克塔維什「索普」( John "Soap" MacTavish)— 玩家控制角色之一,為141特遣隊戰地指揮官,來自英國陸軍第22特種空勤團,為5年前扎卡耶夫事件中的生還者,在普萊斯被拘禁後,晉升為上尉。在古拉格監獄救出普萊斯後將指揮權交予普萊斯,自己則退居二線。在第六日時遭謝菲爾德的影子連與馬卡洛夫的私兵兩撥人馬一同追殺,及後在阿富汗追擊謝菲爾德將軍時被對方用匕首刺中,最後將匕首拔出後以飛刀殺死了謝菲爾德將軍。
- 西蒙·萊利「幽靈」(Simon "Ghost" Riley) — 來自英國陸軍第22特種空勤團,階級為中尉,為「肥皂」的副手,特徵是頭戴印有骷髏頭的巴拉克拉瓦頭套(Balaclava)及太陽眼鏡,主要負責部隊的後援工作。在第六日的安全屋行動中取得了馬卡洛夫的重要數據後於「小強」一同撤離,之後背起受傷的小強移動到謝菲爾德將軍的直升機前,但卻被叛變的謝菲爾德將軍槍擊後焚屍。
- 約翰·普萊斯(John Price)— 英國陸軍第22特種空勤團上尉,為「索普」過去的上司。和「索普」一樣是扎卡耶夫事件中的生還者,但其後因在2013年的「王魚行動」中被敵方俘虜,被囚禁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古拉格3年,在遊戲中段的任務中會被141特遣隊以627號犯人的身分營救出並參與之後的任務,在美國與俄羅斯激烈的戰鬥同時奪取了俄羅斯一艘核潛艇的導彈發射權,朝美國本土發射了一枚核導彈並在華盛頓上空引爆。之後遭謝菲爾德的影子連與馬卡洛夫的私兵兩撥人馬一同追殺,最後在阿富汗與索普一起手刃了謝菲爾德將軍。
- 尼可萊(Nikolai)— 前作《現代戰爭1》的登場人物,在扎卡耶夫事件後一直為「索普」等人提供情報的俄籍特務,同時是一名曾參與1979年阿富汗戰爭的蘇聯老兵。在俄軍全面攻打美國後協助141特遣隊離開巴西,並在謝菲爾德背叛後再度向普萊斯和「索普」伸出援手,最後與普萊斯一起駕駛直升機將受傷的索普送往印度治療。
- 梅林(Merlin):在「大追捕」開始時擔任小強和索普所在車輛的司機。被羅哈斯的助手開槍擊穿擋風玻璃爆頭射殺。其名字梅林在重製版中得以確認。
- 羅伊斯(Royce):在「大追捕」中隨同小強和麥特一同追捕羅哈斯。在貧民窟槍戰中因寡不敵眾陣亡。
- 叉燒(Meat):在「大追捕」中隨同小強和羅伊斯一同追捕羅哈斯。在貧民窟槍戰中因寡不敵眾陣亡。
- 神射手(Archer):在「要事未了」中與蟾蜍一同為小強和幽靈等人提供狙擊支援,並以標槍飛彈擊毀兩部從馬卡洛夫的安全屋撤離的車輛。
- 蟾蜍(Toad):在「要事未了」中與弓兵一同為小強和幽靈等人提供狙擊支援。
- 歐桑(Ozone):在「要事未了」中與小強和幽靈一同行動,最終陣亡。
- 稻草人(Scarecrow):在「要事未了」中與小強和幽靈一同行動,最終陣亡。
- 洛克(Rook):在「敵人的敵人」中擔任肥皂和普萊斯逃亡用車輛的司機,最終被暗影連成員擊中陣亡。
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U.S Army Rangers)
- 謝菲爾德將軍(General Shepherd)— 美國陸軍中將,負責141特遣隊的指揮工作(也指揮過第75遊騎兵團),同時擁有自己直屬的部隊影子連。5年前曾指揮美國海軍陸戰隊追捕哈立德·阿薩德,但一場核爆使3萬多名陸戰隊員喪生,美國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大影響。謝菲爾德將軍更對美國政府在極端民族主義黨奪取俄羅斯控制權後的弱勢態度,以及核爆事件後美國海外軍隊的窘景感到十分不滿,從而開始走向偏激,並且野心極大,意圖通過美俄戰爭使美國重回世界霸主位置,同時也意圖藉此為契機為當初在核爆中喪生的3萬多名陸戰隊員正名。在第六日的安全屋行動中背叛141特遣隊,將「小強」和「幽靈」殺害,並派兵清算餘下的成員,最後於阿富汗被「索普」以飛刀刺穿左眼球穿過腦髓而死。
- 約瑟夫·艾倫(Joseph Allen)— 為玩家控制角色之一,隷屬第75遊騎兵團第1營,階級為一等兵,因在阿富汗作戰時表現出色而被謝波德將軍招募到141特遣隊。其在該部隊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的任務是以中情局臥底特工的身份,使用偽名阿列克謝·鮑羅丁(Alexei Borodin)潛入馬卡洛夫的恐怖組織,期間作為恐怖組織的一員艾倫也參與了扎卡伏國際機場的恐怖襲擊。在任務結束後,恐怖組織的成員準備撤離之時,艾倫被馬卡洛夫開槍擊斃,屍體被遺留在現場,令聯邦安全局的人員查出他是美國特工,誤以為恐襲是由美國政府一手策劃,從而導致美俄兩國全面開戰。事實是謝波德將軍早已跟馬卡洛夫串通,艾倫只是作為他們為了觸發美俄戰爭而利用的棋子。
- 詹姆斯·拉米雷斯(James Ramirez)— 為玩家控制角色之一,階級為列兵,隸屬第75游騎兵團第1營,在美俄戰爭爆發後於美國本土抵抗俄羅斯軍隊的侵略。
- 福利(Foley)— 階級為中士,拉米雷斯的隊長,是一名黑人。
- 鄧恩(Dunn)— 階級為下士,與拉米雷斯同一小隊,性格開朗樂觀,喜歡聊天打屁。
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黨(Ultranationalist Party)
- 弗拉基米爾·R·馬卡洛夫(Vladimir R. Makarov)— 已故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黨領導人伊姆蘭·扎卡耶夫的前副官,現時領導扎卡耶夫的餘黨,繼續在世界各地從事恐怖活動。不過其目的往往會以利益為先,與扎卡耶夫的「改革俄羅斯」理念相違。一手策劃了扎卡伏國際機場屠殺事件並槍殺了作為臥底的艾倫以嫁禍於美國,最後為肥皂和普萊斯提供了謝菲爾德將軍的藏身地情報。
- 約瑟夫·艾倫/阿列克謝·鮑羅丁(Joseph Allen/Alexei Borodin)
- 維克多(Viktor):馬卡洛夫的手下,參與了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事件,也參與了美俄戰爭入侵美國本土的作戰,但在追殺「重要人物」(HVI)期間被其擊斃。
- 列夫(Lev):馬卡洛夫的手下,參與了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事件,在與聯邦安全局特種部隊槍戰期間被擊斃。
- 基里爾(Kiril):馬卡洛夫的手下,參與了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事件,在與聯邦安全局特種部隊槍戰期間被擊斃。
- 安那托利(Anatoly):馬卡洛夫的手下,在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中擔任恐襲小隊撤離的接應。
- 尤里(Yuri):續作《現代戰爭3》的主角之一,原為馬卡洛夫的手下,在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事件前夕試圖阻止馬卡洛夫而遭其槍傷,但仍在重傷的狀態下乘升降機抵達機場尾隨馬卡洛夫的小隊,最後倒在地上昏迷被救護員急救。僅在《現代戰爭2》重製版中作為彩蛋登場。
- 亞歷杭德羅·羅哈斯(Alejandro Rojas)— 巴西軍火商,扎卡伏國際機場大屠殺事件的軍火供應商,最終被肥皂等人截獲,被綁起來進行拷問。在「黃蜂窩」開頭可被玩家殺死(很多人沒射死)。
劇情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的故事被設定為《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故事的5年後。為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局勢,英國和美國(另外還有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多國的特種部隊聯合組建了「141特遣隊」(Task Force 141)。同時,在經歷了內部的權力鬥爭後,原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黨由伊姆蘭·扎卡伏的前副官之一,弗拉基米爾·馬卡洛夫掌權。
儘管前作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空降特勤隊作出了種種努力,俄羅斯還是被極端民族主義黨所控制,扎卡伏也被吹捧成英雄烈士。與此同時,馬卡洛夫開始領導恐怖分子在各國製造多宗恐怖活動。
第1章(Act I)
- S.S.D.D.(例行公事)阿富汗鳳凰軍事基地 第一日19點30分
- 在阿富汗,謝菲爾德將軍打算從駐紮在阿富汗的第75遊騎兵團中選出一個好手執行機密任務,約瑟夫艾倫(Pvt.Joseph Allen)被通知進行測試,試驗完後加入紅色區域支援行動。
- Team Player(團隊精神)阿富汗紅色區域
- 當地民兵將橋樑破壞,遊騎兵(Army Rangers)出動鎮壓。不料在途中遇到埋伏,艾倫與弗利中士的小隊與民兵發生激戰,在清除敵人後艾倫受到謝菲爾德將軍的讚賞並加入141特遣隊(Task Force 141)。
- Cliffhanger(巔峰戰士)哈薩克天山山脈 第二日7點30分
- 美國的人造衛星中的戰術識別系統(ACS)墜落在一座位於哈薩克斯坦境內山區的俄軍基地。141特遣隊的兩位隊員分別是約翰"索普"麥克塔維什上尉(Cpt.John"Soap"MacTuvish)與蓋瑞"小強"桑德森中士(Sgt.Gary"Roach"Sunderson)奉命潛入基地取回模組。在取回模組並破壞敵人基地後兩人驚險逃脫。
- No Russian(別說俄語)莫斯科扎卡耶夫國際機場 第三日8點40分
- 謝菲爾德將軍決定讓艾倫加入潛伏行動(CIA Deep Cover Operation)並成為臥底潛入俄羅斯極端主義份子馬卡洛夫(Makarov)身邊已取得信任。馬卡洛夫策劃了一系列的恐怖活動,這次他們血洗了莫斯科的扎卡耶夫國際機場(參考自現實中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經過血腥屠殺後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特種部隊趕到但是遭到馬卡洛夫等人的攻擊後全軍覆沒。隨後馬卡洛夫趕到撤離車輛時,馬卡洛夫早就知道艾倫的身份並故意槍殺他,讓俄國人以為是美國人策劃了屠殺引發美俄戰爭。
- Takedown(大追捕)巴西里約熱內盧 第四日15點08分
- 俄國人發現了艾倫的屍體並知曉他是CIA探員,認定了屠殺是美國策劃。為了證明兇手是馬卡洛夫,141特遣隊接受謝菲爾德將軍的指派,根據現場掉落彈殼分析的結果,前往巴西里約抓捕為馬卡洛夫提供軍火的巴西軍火商羅哈斯。
第2章(Act II)
- Wolverines!(狼獾)維吉尼亞州東北 第四日17點45分
- 儘管麥克塔維什上尉與小強取回了ACS模組,但俄羅斯早已將其破解並為了報機場屠殺之仇而攻擊美國本土,北美防空部的雷達被蒙在鼓裡,當美軍發現情況不對時俄羅斯空降部隊已經大舉登陸,弗利中士帶著拉米雷茲二等兵等人去救援一名VIP。
- The Hornet's Nest (黃蜂窩)巴西里約熱內盧 第四日16點19分
- 雖然已經取得馬卡洛夫的情報,但也已經來不及阻止俄羅斯對美國本土的入侵。現在141特遣隊必須想辦法穿過貧民窟,從當地民兵的包圍中殺出重圍前往撤離點。
- Exodus(撤離)弗吉尼亞州東北 第四日18點51分
- 弗利中士的部隊被派遣到一座社區去摧毀當地的俄軍防空系統,隨後接到總部的指令前往附近一座隱藏的安全室去營救一名VIP。
- The Only Easy Day... Was Yesterday(昨日遠比今日容易)第五日05點48分
- 141特遣隊從南美逃出後與第6艦隊潛艦芝加哥號與達拉斯號會合,並被派遣到去尋找一名據說讓馬卡洛夫恨之入骨的、編號627的犯人,但他們必須先殲滅以當地鑽油平台為防空飛彈基地、以油井工人為人質的的敵軍。
- The Gulag(古拉格)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第五日07點42分
- 順利摧毀敵軍防空基地後,141特遣隊將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前往集中營深處營救第627號犯人。
- Of Their Own Accord(自發獻身)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第五日18點35分
- 美國東岸開始展開撤離行動,第75遊騎兵團必須為撤離行動爭取時間,拉米雷茲二等兵以標槍飛彈擊落多架敵軍攻擊直升機與裝甲車為撤離行動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但由於敵軍實在太多總部下達全面撤退命令,拉米雷茲所搭乘的黑鷹直升機被擊落,敵軍包圍並慢慢逼近…
第3章(Act III)
- Contingency(應急計畫)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東南 第五日11點22分
- 普萊斯上尉回到隊上後與謝菲爾德將軍發生歧見,謝菲爾德將軍要求141特遣隊專注搜尋馬卡洛夫,普萊斯上尉則認為應該先終結在美國本土的戰事,141特遣隊在普萊斯上尉的領導下暫時脫離謝菲爾德將軍的指揮,準備進攻一座俄軍潛艦基地。
- Second Sun(第二太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第五日18點57分
- 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發現了一到來源不明的光瞬間爆炸,該名太空人與太空站都受到波及,場景回到被俄軍包圍的拉米雷茲,在一陣突然的強光後俄軍的載具群因核彈造成的電磁脈衝而全部癱瘓,弗利中士的小隊死裡逃生,在行進的途中遇到了一名傳令兵得知馬紹爾上校在白宮附近集結部隊,小隊一路趕到了一座被廢棄的通往白宮的秘密通道…
- Whiskey Hotel(白宮)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第五日19點28分
- 小隊趕到了馬紹爾上校身邊,上校下令從左側包抄白宮內的敵軍並與中央司令部取得聯繫,然而在攻進白宮後聽到美國空軍的廣播,由於一切通訊及電子設備都失效空軍以為華盛頓特區已經失守準備進行地毯式轟炸。現在沒有任何退路只能向前挺進搶回白宮的所有權。
- Loose Ends(要事未了)俄羅斯-格魯吉亞邊境 第六日15點36分
- 美國本土的戰事告一段落,謝菲爾德將軍得到命令不計代價獵殺馬卡洛夫,141特遣隊兵分兩路分別搜索馬卡洛夫的兩個藏身地,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前往阿富汗的廢棄機場,幽靈和小強前往俄羅斯—格魯吉亞的別墅,試圖取得了馬卡洛夫的行動資料。卻由於謝菲爾德將軍的背叛而命喪他鄉……
- The Enemy of My Enemy(敵人的敵人)阿富汗坎大哈西南160公里美軍第437車輛處理廠 第六日16點03分
- 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被捲入馬卡洛夫與謝菲爾德將軍雙方人馬的混戰,普萊斯利用敵軍的通訊器向馬卡洛夫取得謝菲爾德將軍的藏身處,最後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搭上了尼克萊駕駛的運輸機逃走。
- Just Like Old Times(當年今日)阿富汗 H-B 基地 第七日17點32分
- 謝菲爾德成為了戰爭英雄,141特遣隊被除名,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則被發布最高通緝令,兩人來到了馬卡洛夫所提供的地點,一處隱密的山洞基地準備向謝菲爾德報仇,最後謝菲爾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手下進行爆破及轟炸但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兩人仍一路追趕。
- Endgame(遊戲結束)阿富汗 H-B 基地 第七日18點10分
- 麥克塔維什與普萊斯搭著橡皮艇緊追在謝菲爾德身後,途中暗影隊不斷妨礙,謝菲爾德搭上了接應用的直升機,普萊斯便朝直升機的螺旋槳射擊使它墜落但兩人所搭乘的橡皮艇也墜落瀑布,麥克塔維什醒來後四處走動,發現了墜毀的直升機及謝菲爾德,謝菲爾德逃到一處廢棄工廠後將身負重傷的麥克塔維什打倒在地並將戰鬥刀刺在他身上後企圖用左輪手槍滅口,普萊斯及時趕到與謝菲爾德扭打但仍然不敵,身受二次重傷的麥克塔維什拚盡全力將刀子拔出後擲向謝菲爾德殺了他,普萊斯扶起麥克塔維什時,尼克萊駕駛直升機趕到並表示他知道一個安全的地方。
合作模式
特殊行動模式(Special Ops)為《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新增的模式。在該模式中會有數個獨立於故事模式的關卡,關於的內容與故事模式完全無關,允許最多兩位玩家連線合作闖關(類似於《決勝時刻:世界戰爭》的合作模式co-op mode)[4]。此模式一共有23個,並分開5個項目進行。當玩家獲得指定數目的星星後,便會解鎖新的項目。有些關卡是由使命召喚4現代戰爭(第一集)出現的獨立關卡。
單人遊戲
《決勝時刻6:現代戰爭2》的戰役模式(Campaign Mode)對比《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的更開放及更多變化。例如遊戲中將要攀爬雪山和駕駛雪地車;而電腦敵人的攻擊方式亦有所改變:據Infinity Ward的開發人員透露,續作中敵人將不會無止境地出現及攻擊,系統會根據玩家的行動調整敵人出現的方位及其戰術,玩家每次進行遊戲遇到的敵情都不會完全相同。[5]戰役模式的遊戲時間大概為6-10小時,與前作保持同樣的水準。[4]
多人遊戲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2》的核心部分將與《決勝時刻:現代戰爭》保持一致,支持最多18人(PS3、Xbox 360),36人(PC)同場競技,基本規則和解鎖獎勵系統和前作大體相同。模式包括死鬥模式(Free-For-All)、搜尋與摧毀(Search & Destroy)、爆破模式(Demolition)、據點模式(Domination)、團隊死鬥(Team Deathmatch)、搶旗模式(Capture The Flag)。
在該作中連殺獎勵(Kill Streak)多達15種,除了保留前作的呼叫無人偵察機、空襲、呼叫武裝直升機外,又增加了空投補給包、捕食者導彈、操作AC-130甚至電磁脈衝和戰術核彈等新獎勵。玩家可逐步解鎖15種連殺獎勵,並在遊戲前選擇其中的三種上場使用。此外,遊戲亦推出了連死補助(Death Streak)系統以平衡多人遊戲中玩家之間技術的差異,該系統類似連殺獎勵,在玩家連續陣亡若干次且沒有擊殺敵人時即可獲得。
遊戲的表彰系統(Accolades)會在每局比賽結束後在玩家的屏幕上顯示創下各種記錄的玩家,以示表彰。表彰的內容包括室內近身作戰(以衝鋒鎗殺敵)、Evolver(更換兵種)、Hot Potato(扔回手榴彈)等接近上百種。
陣營
可被玩家扮演的
- 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U.S.Army Rangers)
- 141特遣隊(Task Force 141)
- 中央情報局(C.I.A.)
-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7]
- 最高通緝(Most Wanted)[8]
友軍
敵人
- 俄羅斯聯邦軍隊
- 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黨武裝份子(Russian Ultranationalists)
- 馬卡洛夫的私兵[9]
-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種部隊(FSB)[10]
- 俄羅斯聯邦內務部(MVD)
- 阿富汗叛軍(OPFOR)
- 影子連(Shadow Company)[12]
- 巴西武裝團伙(Militia)
聯機模式的陣營
- 141特遣隊(Task Force 141)
- 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Navy Seals)
- 美國陸軍第75遊騎兵團(Army Rangers)
- 俄羅斯特種部隊(Spetsnaz)
- 阿富汗叛軍(OPFOR)
- 巴西武裝團伙(Militia)
遊戲開發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是決勝時刻系列的第六個作品,在開發前的暫定名稱為《決勝時刻6》。[13]2008年12月3日,作品的發行商動視暴雪透露了本作的名稱會定為《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但不久後他們即撤回他們的公佈,表示今後該作的資料會是「推測性的」。[14]而開發小組Infinity Ward亦聲稱他們沒有正式地確認他們最新的計劃。2009年2月11日,動視暴雪重新宣佈《現代戰爭2》的推出日期暫定為「2009年假期」。[3]隨後遊戲的第一段預告片中決定了該作的推出日期為2009年11月10日。[2]
遊戲使用Infinity Ward自主開發的IW 4.0引擎,是區別於《使命召喚:現代戰爭》引擎的新系統。相比前作,IW 4.0引擎支持更大的地圖,更豐富的細節,更有效率的渲染。[1]
在《生化危機5》中為角色Albert Wesker提供動作捕捉的配音員Ken Lally表示會在本作中提供配音,但沒有表明配音之角色。[15]歌手50 Cent則為遊戲的多人遊戲指揮官提供配音。[16]
遊戲本身的開發成本約為四千萬至五千萬美元,而含宣傳、廣告行銷與遊戲光碟壓片運送、通路等等的總支出則高達兩億美元。[17]
Windows版特性
2009年10月17日,遊戲開發人員Robert Bowling在廣播採訪中表示遊戲的PC版會支持「威望」特殊解鎖模式,並能應用部分Steam平台的特性,不過遊戲不提供模組編輯工具。[18]同時透露,不同與前作,官方不為Windows版提供伺服器端程序支持,更不支持私人開設戰隊伺服器,所有玩家將使用IW.NET系統,而玩家可以像P2P一樣相互之間傳輸數據,使現有伺服器足以滿足要求。[18]需要打比賽的玩家則可以向官方申請單獨開設房間。不過,許多玩家仍對不支持私服感到不滿,消息發佈後不少玩家在Infinity Ward的官方論壇發貼抗議。[19]
評價
評價 | ||||||||||||||||||||||||||||||||||
---|---|---|---|---|---|---|---|---|---|---|---|---|---|---|---|---|---|---|---|---|---|---|---|---|---|---|---|---|---|---|---|---|---|---|
|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在家用機平台Xbox 360與PlayStation 3上獲得了非常優秀的評價,在媒體評分綜合網站Metacritic上分別基於100篇和67篇媒體評價均獲得了94%的好評。[24][23]而Windows版本的評價則相較稍低,為86%。[25]
爭議
- 機場濫殺平民
- 戰役的一些部分造成了不少爭議,包括在「 不准說俄語 」一關描寫的在俄國機場發生的大屠殺。由於這一關卡過於殘暴(可以射殺平民)而受到爭議。有些地區會把"不准說俄語"一關卡封鎖。
- 隱喻性彩蛋
- 在武器教學關卡中有個彩蛋,一位士兵問另一位士兵是否見到一位裸體男人,還問他是不是同性戀。在一陣傻笑過後,這位士兵說了句:「別問那麼多。」這是在暗諷美軍允許同性戀者在軍隊服役時,問及性取向時要保守秘密的政策。這項政策直到2011年9月20日才被正式廢除,而該彩蛋指的是電影《空前絕後滿天飛》,曾被HBO迷你劇《殺戮一代》引用。因此,Infinity Ward被指控歧視同性戀者(包括F.A.G.S.短片),但官方未就此發布聲明。
- 標槍故障
- 標槍飛彈的爆炸故障會導致在線玩家自殺,並殺死方圓15英尺內的敵人(可以更快達到「危險逼近」成就)。面對日益增長的錯誤,Infinity Ward發表聲明,正在通過更新解決這一錯誤,並與微軟勾結,使到Xbox Live上利用標槍爆炸的玩家遊戲暫停。Ars Technica的編輯本·庫奇拉對此行為表示譴責,因為爆炸是由遊戲代碼造成的,而非作弊工具。根據定義,這是玩家的開發實踐,非差錯和黑客行為。索尼表示不會在PlayStation網絡上禁止人利用該故障。但GameSpy的泰勒·巴伯表示,這種不為人所禁止的舉動並不完美,使得遊戲變得不公平。該漏洞已在2009年12月11日發布的1.06版補丁中得到修復。
市場情況
2009年3月25日,遊戲官方在舊金山的Game Developer Choice Awards頒獎典禮及Infinity Ward官方網頁中發佈了第一段預告片。在預告片中表示現代戰爭2將會在2009年11月10日推出,亦確定了遊戲名稱會由原名稱「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縮短至「現代戰爭2」。但是在2009年7月10日,遊戲標題又重新加入了「使命召喚」的字樣,以提高遊戲的知名度。[36]隨後預告片亦在Xbox Live Marketplace及PlayStation Network中發佈。
遊戲的第二段預告片在2009年5月10日發佈,在片段中顯示了駕駛雪地車、操縱聰明炸彈及水底的畫面;這代表遊戲中有可能將會有這三個元素。此預告片的片尾表示將會在NBA東岸季後賽期間(2009年5月24日)於TNT電視台透露一些關於遊戲的資料。[37]
2009年5月21日,官方於Gametrailers網站中發佈了一段更詳盡的預告片。[38]7月27日,新預告片展示了遊戲的多人遊戲內容。10月4日新預告片暗示華盛頓特區將成為遊戲場景之一。自10月28日開始Youtube等網站流傳一段「現代戰爭2」的遊戲片段。內容為由玩家所扮演的臥底探員協助恐怖份子在俄羅斯一個虛構的機場內進行屠殺。而同日官方在與網站Kotaku的訪問中表示遊戲中會有「對於恐怖活動的殘暴的描寫」,而玩家亦可以選擇略過該劇情。[39][40]
高畫質復刻版
2020年3月31日,《使命召喚 現代戰爭2 重製版》(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Campaign Remastered)正式公布並於當天在PlayStation 4平台發售,Xbox One和Windows平台將在4月30日發售。本作由Beenox製作,[41]僅包含單人劇情模式,玩家通過購買本作將可以在《使命召喚:現代戰爭》(2019)和《使命召喚:戰爭地帶》中解鎖相關的獨占遊戲內物品。[42]
參考資料
- ^ 1.0 1.1 Stead, Chris. The 10 Best Game Engines of This Generation". IGN: 2. 2009-07-15 [201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5) (英語).
- ^ 2.0 2.1 Modern Warfare 2 Coming November 10, 2009. 美國動視. 2009-03-26 [2009-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英語).
- ^ 3.0 3.1 Jason Ocampo.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This Holiday. IGN. 2009-02-11 [2009-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 ^ 4.0 4.1 Charles Onyett. Modern Warfare 2 Details Surface. IGN. 2009-05-14 [2009-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3).
- ^ Infinity Ward Talks Modern Warfare 2, 43 Stories Up. Kotaku. 2009-06-16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 ^ 此陣營為約瑟夫·阿倫一等兵以阿列克謝·鮑羅丁的假身份作為間諜安插在馬卡洛夫身邊,並製造了扎卡耶夫機場大屠殺事件
- ^ 在「第二個太陽」關卡開頭玩家操控的太空人「Sat1」所隸屬的組織
- ^ 此陣營為約翰·普萊斯和「肥皂」麥克塔維什從美國437號廢棄車輛場逃出後被通緝
- ^ 在「要事未了」和「敵人的敵人」中登場,似乎與發動機場恐襲,由馬卡洛夫率領的恐怖份子,以及續作《現代戰爭3》中的「同心圈」(Inner Circle)屬同一組織
- ^ 在「不准說俄語」中登場
- ^ 在「古拉格」中登場的防暴警察和特種部隊
- ^ 謝波德將軍的私兵
- ^ Brendan Sinclair. Infinity Ward enlisted for Call of Duty 6. GameSpot. 2008-09-16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0) (英語).
- ^ Wesley Yin-Poole. Activision: CoD Modern Warfare 2 reports 'speculative'. Videogamer. 2008-12-04 [2009-01-29] (英語).
- ^ Call of Duty 6 employs voice actor. Gamezine. 2009-01-29 [2009-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2) (英語).
- ^ 50 Cent to be appearing in Modern Warfare 2. 2009-08-08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5).
- ^ Video game borrows page from Hollywood playbook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gets blockbuster treatment. Los Angeles Times. 2009-11-18 [201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Call of Duty cost $40 million to $50 million to produce, people close to the project said, about as much as a mid-size film. Including marketing expenses and the cost of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discs, the launch budget was $200 million, on par with a summer popcorn movie -- and extremely high for a video game.
- ^ 18.0 18.1 Our Game Changes Forever. 2009-10-18 [200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8).
- ^ ** Official Petition ** Dedi Servers and Mod Tools for PC.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8).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PlayStation 3. GameRankings.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Xbox 360. GameRankings.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PC. GameRankings.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23.0 23.1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PS3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24.0 24.1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Xbox 360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25.0 25.1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英語).
- ^ Brown, Christopher.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 Overview. allgame. 2009-11-10 [201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9).
- ^ Biessener, Adam. Multiplayer Reigns Supreme in Game of the Year Candidate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 Xbox 360. Game Informer. 2009-11-09 [200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5).
- ^ Kim, Tae K.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Xbox 360 Review. GamerPro: 2. 2009-11-10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1).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Review for Xbox 360. GameSpot. 2009-11-10 [200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4).
- ^ Tuttle, Will.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Xbox 360 Review. GameSpy. 2009-11-10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7).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Video Game, Review HD. GameTrailers. 2009-11-10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2).
- ^ Bozon, Mark.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Xbox 360 Review. IGN. 2009-11-10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2).
- ^ King, Ryan.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Xbox 360 Review.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09-11-10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2).
- ^ 34.0 34.1 Francis, Tom.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PC Review. PC Gamer. February 2010 [200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 ^ Keil, Matt.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Xbox 360 Review. X-Play. 2009-11-10 [2009-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5).
- ^ Leigh Alexander. Modern Warfare 2 Box Retains Call Of Duty Brand. Gamasutra. 2009-07-10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1).
- ^ Hillary Goldstein. Modern Warfare 2 Gameplay Glimpsed. IGN. 2009-05-10 [2009-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5).
- ^ Exclusive Gameplay Modern Warfare. Gametrailer. [200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8).
- ^ Brian Crecente. Modern Warfare 2 Features Skippable Scene of Atrocities. KOTAKU. 2009-28-10 [2009-2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31) (英語).
- ^ Steam 上的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Steam. [2016-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英語及中文(簡體)).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CAMPAIGN REMASTERED RETURNS TO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ICONIC SINGLE-PLAYER STORY CAMPAIGNS IN HI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ctivision Blog.2020-03-31.[2020-04-01].
- ^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2 Campaign Remastered Is Official and Out No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GN.2020-03-31.[2020-04-01].
外部連結
- 2009年電子遊戲
- 使命召喚系列電子遊戲
-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 PlayStation 3遊戲
- PlayStation 4遊戲
- Xbox 360遊戲
- Xbox One遊戲
- Windows遊戲
- 任天堂DS遊戲
- 後傳電子遊戲
- 電子遊戲審查制度
- 發生或曾經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作品
- 報復題材電子遊戲
- 恐怖活動題材作品
- 架空歷史電子遊戲
- 2016年背景電子遊戲
- 阿富汗背景電子遊戲
- 哈薩克斯坦背景電子遊戲
- 巴西背景電子遊戲
- 俄羅斯背景電子遊戲
- 烏克蘭背景電子遊戲
- 美國背景電子遊戲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背景電子遊戲
- 巴基斯坦背景電子遊戲
- 車諾比背景電子遊戲
- 阿塞拜疆背景電子遊戲
- 伊拉克背景電子遊戲
- 特種作戰題材電子遊戲
- 官方簡體中文化遊戲
- 官方繁體中文化遊戲
- 電子遊戲淫穢爭議
- Aspyr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