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
漢學,亦稱華學[1]、中國學,是指由學者對有關漢族的各個層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包括華人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甚至也包括對於海外華人的研究。華人研究漢學,通常稱為國學。
漢學也指明末清初依漢世儒林家法之說研治經學名物制度,小學訓詁的考證學。惠棟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為漢學奠基者[2]。惠棟的再傳弟子江藩著《漢學師承記》,自居為漢學宗傳,彰顯漢學名號,影響深遠[3][4]。
定義
惠棟倡導「棄宋復漢」,在漢學與宋學之間劃分了一條徑渭分明的學術界線。惠棟指出,「宋儒經學不惟不及漢,且不及唐,以其臆說居多,而不好古也」,治經「則斷推兩漢」「宋儒不可以窮經」[5],以漢學方法作為治經的標準,經學研究中沒有宋學存在的餘地,把宋學從經學研究領域斷然剔除,「漢學」專注整理古籍,遂成為考據之學的代名詞。日本藩士伊地知季安著《漢學紀源》,從儒學的起源開始記述,詳盡地介紹了日本各個時代儒學的狀況。僧俊艿建久十年(公元1199)游於宋多購儒書回日本,有佛教典籍1008卷,世俗典籍819卷,碑帖96卷,儒道書籍256卷。菅原道真、紀長谷雄、三善清行、管原文時、源順(兼平親王)、具平親王、藤原公任、大江匡房等皆精通漢學。[6]
研究領域
漢學最初只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古文和哲學、文學、音韻學、史學等,不包括現代中國的研究。二戰後,也逐漸開始研究現代中國。
漢學可以分為古代漢學和現代漢學。古代漢學根據不同的劃分,主要是針對1850年、1911年或1949年以前的中國所進行的研究,這以後的時期則屬於現代漢學的領域。
三大地域特徵
- 一、東亞漢學,
以越南、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為中心(越南漢學、高麗漢學和日本漢學),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到現當代所有中國文化內涵。[1](事實上,俄國蒙滿研究、日本殖民地日語文獻、琉球漢學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東亞漢學
一、概說
- 日本自隋唐時開始學習中國典籍制度,日本與中國漢學的淵源最為深遠,明治維新前,日本朝野以模仿唐朝的一切為時尚。
- 近年來,韓國在東亞漢學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上,也日益重要。
- 而越南作為漢字文化圈的成員,也一直致力於越南漢學的研究,尤其是漢喃學的研究。
- 事實上,俄國做為中國的北鄰,對蒙滿研究有地利之便,研究歷史攸久而且著作豐富。加上後來蒙古文基里爾化,在文字習得上更加輕省,故而俄國蒙滿研究也該納入東亞漢學。主要是遼金元清時期的阿爾泰語言文字文獻研究。
- 接著是日本的殖民地和附庸政權,如滿州國、汪精衛國民政府、台灣等地的日語文獻也代表了此一時期不同於中國本土觀點的中國研究,亦應納入東亞漢學。
- 最後是琉球漢學,琉球自古為獨立國,在明治維新後才併入日本,其後通行日文。其實琉球在通行日文前使用的是漢文,因此琉球漢學同時兼有古漢語、日語文獻,與日本漢學不應混為一談,自應獨立為琉球漢學。
二、日本漢學
- (一)日本漢詩:依蘇州大學教授[7]轉引日人自己的分期如下:
- 1.翰林期(646~1192):包括了歷史上大和、奈良、平安三個時期。主要詩人:空海。
- 2.叢林期(1191~1602)包括了歷史上鐮倉、日本南北朝、室町、桃山四個時期。主要詩人:絕海中津。
- 3.儒林期(1603~1868)主要是江戶幕府到明治維新前的時期。主要詩人:石川丈山、荻生徂徠。
- 4.士林期(1868~)明治維新以後的時期。主要詩人:國分青崖、岡倉天心、夏目漱石、橫山耐雪。
- (二)日本漢字
- (三)日本儒學
三、俄國漢學
雍正六年(1728年)《恰克圖條約》簽定之後,中俄始有往來,俄國傳教士團和41位留學生來到北京,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致力於掌握滿、漢、藏、蒙等多種文字。這些留學生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有伊拉里昂·羅索興、阿列克謝·列昂季耶夫、雅金夫·比丘林等人。早期俄羅斯漢學的研究中心在北京,後來逐漸轉移到聖彼得堡大學。咸豐五年(1855年)聖彼得堡大學成立東方學系,其中最著名的漢學家是瓦西里·巴甫洛維奇·瓦西里耶夫,漢名為王習禮,並將《論語》、《聊齋志異》和唐人小說《李娃傳》譯為俄文,還編纂了《滿俄大辭典》。
歐洲漢學
一些人認為它的出現可追溯到遙遠的馬可·波羅時代,即13世紀。史料顯示,系統的漢學研究最早產生於16世紀,那時諸如利瑪竇、南懷仁和安東尼·托馬斯(Antoine Thomas)等基督教傳教士正嘗試向中國地區輸入基督教,所以最初的漢學更多的是被看作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融合。
啟蒙時代是對探索與發現新大陸懷有極大好奇的時代。那些曾經流傳於教士之間的敘述與信函被收錄進《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中,在歐洲廣為流傳。清國此一大帝國震驚了每一個對這片土地有所嚮往的人,與此同時,漢學者們(這在當時是一份偉大的工作)開始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國的哲學、倫理、法制觀念以及審美觀。儘管這種介紹難免片面且有所歪曲,但這在當時的確養活了不少依靠販賣「中國工藝品」生存的小商販,當然,也一度引起熱議。那時,清國常常被描述為一個開明的王國。
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由法國科學院派傳教士前往中國進行研究,馬約瑟發表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係》,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19世紀初有法國雷慕沙和德國克拉勃羅德兩位漢學大師成立亞洲協會,發行期刊《亞洲學報》。1823年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之,刊行《皇家亞洲學會會報》,可視為漢學成立之年。此後英國、荷蘭、瑞典都出現了漢學研究,荷蘭人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
伏爾泰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的同時,也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的一位讀者,在元曲讀記《趙氏孤兒記(L'orphelin chinois)》中,他也曾表達他對那片神奇土地的無限嚮往。萊布尼茨,微積分的發明者,對中國哲學尤其是《易經》極感興趣,他在《易經》中發現了一個完美演繹出來的素數序列。他還從中文本身提煉出了一個理想的、淵博的語言規則,即數學的本質——通過底層分析找出悖論。
1795 年,根據法國憲法,將於1796 年建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研究院(l'é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在法國,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一位從未踏上中國地區土地的人,於1725 年出版了《中國簡述(Description de la Chine)》(4 卷插圖本),這本書的大量資料是基於他與教友的書信中所描述的內容。這本書在當時具有相當的權威並隨即被譯成四種語言出版。
到了17-18世紀,其他的傳教士如理雅各(Legge ,1815-1897)在爭取設立漢學學科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而1810~1830年代馬禮遜在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進行了英國人最早的漢語教學。在1834年廣州商館退出歷史舞臺前,商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漢語教學,具有相當持久的影響,廣州商館甚至可說是英國最早的漢學機構。到1837年士丹頓以設置中文教授席位為條件,將馬禮遜私人購置帶回英國的中文書籍一萬冊捐予倫敦大學學院,而校方聘請的第一位講座教授,就是馬禮遜的學生塞繆爾·基德(Samuel Kidd,1797-1843)[8]。
到了20世紀,漢學家逐漸脫離了傳教士的身份,並建立了一個可靠的標準研究體系。由漢學家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議也使得漢學對政治產生了影響,如美國的費正清。
冷戰期間,在法國,李克曼(西蒙·利斯(Simon Leys))強烈的批評了漢學對於政治的干預——左的或右的——對漢學獨特但不失科學性的分析加以否定。他還尖刻的諷刺了對漢學有所辯護的專家們,如阿蘭·佩雷菲特。
在21世紀,漢學被廣泛傳播,因為漢學對中國具有極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 歐洲漢學表
年代 | 國家 | 機構 | 備註 |
---|---|---|---|
1814年12月11日 | 法國 | 法蘭西學院 | 第一位法國漢學教授是雷慕莎 |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 英國 | 劍橋大學東方學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又稱東方學院,擁有歐洲一流的漢學研究機構 |
1875年 | 荷蘭 | 萊頓大學 | 1890年由著名漢學家考狄所創立的《通報》成為西方第一份漢學的專業刊物 |
1912年 | 德國 | 腓特烈·威廉帝國大學 | 在中國生活近三十年的衛禮賢所創辦的法蘭克福「中國學社」,創建於北平輔仁大學的《華裔學志》 |
19世紀末 | 瑞典 | 哥德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 | 以探險家斯文·赫定的中國西部探險開始,後有漢語言學家高本漢 |
1741年3月23日 | 俄羅斯 | 聖彼得堡科學院 | 伊拉利昂·羅索欣為漢學教師,在清康熙年間就有駐華東正教團從事漢學研究,到阿列克耶夫時期在學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
敦煌學
20世紀初,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出土了大量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漢學家前來敦煌考察時偷竊了大批文物,形成敦煌學之研究,促進了漢學研究的新發展。
日本學者稻葉君山很早就進行清史及滿洲史的研究。1981年5月26日,日本學者藤枝晃於西北師範學院演講時表示有學者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或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9]。曾有學者認為日本學者在漢學研究的份量可能會超過中國[10]。
漢學研究的意義
海外漢學與中國本土學術進行對話,才能洞悉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中國學人向世界敞開自己,才能進一步啟發並活化古老的傳統和思想的底蘊[11]。高本漢是第一位重構了中古漢語及上古漢語的語音的人。中國學已經被歐洲許多大學設定為可選專業。
注釋
- ^ 1.0 1.1 1.2 1.3 《汉学400年》. 北京日報. 騰訊網. [2005年12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2月9日).
- ^ 惠栋(清)《九曜斋笔记》.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宋学”与“汉学”的区别.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 ^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 ^ 惠棟《天牧先生論學遺語》
- ^ 葉國良、陳明姿(合編), 明姿陳《日本漢學研究續探: 文學篇》,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吳雨平(2008)《橘與枳:日本漢詩的文體學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頁廿七至卅七
- ^ 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漢語教學及其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譚樹林 孔令雲 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 ^ 劉進寶 《歷史研究》2007年第3期
- ^ 王鍾翰《我為什麼專攻清史與滿族史》一文載:「我最敬重的另一位史學大師就是洪煨蓮先生……反對華北獨立的『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停課兩個月之後,史學方法課複課的第一堂課,洪師緩步走進課堂……大聲慷慨激昂地對我們說: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我們中國人在軍事上打不過日本人,但在作學問上我們不能不跟他們比一個高低!洪師又說,日本人很驕傲,他們說漢學中心根本不在中國。從本世紀初以來,國際學術界所謂的漢學中心,最早是在英國倫敦,有著名學者斯坦因,後來是在法國巴黎,有著名敦煌學者伯希和,日本人像白鳥庫吉等有名的蒙古語言學家以及內藤虎次郎掌握瀋陽崇謨閣滿文老檔的清史專家,他們很想把漢學中心搶到日本東京去,我們要爭一口氣。……當時我們全班不到十人,洪師的一席話深深震撼着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個人下定從事清史滿族史的決心,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 ^ 《汉学是什么》. 新浪網. [2007年4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參考文獻
- 夏芊若,「漢學家談漢學」,中國青年報,2005年1月12日. 鏈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世紀國際漢學的趨勢與偏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著,聯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