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是一座華麗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位於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東南部水陽江畔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水東鎮中心的老街。該堂是安徽省現存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1],也是安徽省唯一的一處天主教朝聖地[2][3]

歷史

初建

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的歷史開始於太平天國戰爭以後。此前在1856年,羅馬教廷撤銷天主教南京教區,改設江南代牧區,將江蘇、安徽兩省教務託付給耶穌會巴黎省會的法國耶穌會會士。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天主教獲得在全中國自由傳教的權利。江蘇、安徽兩省的教友主要集中在無錫以東地區,而西部廣大地區僅有零星分布。在安徽省境內僅有皖北的五河縣和皖南徽州府婺源縣董門鎮等處還有少量老信徒。1865年(同治四年),太平天國戰爭剛剛結束,郎懷仁主教由直隸東南代牧區調任江南代牧區宗座代牧,他立刻着手恢復受戰亂毀壞的當地天主教會,並委任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式玉(Joseph Seckinger,1829-1890)神父負責江南代牧區西部(主要是安徽省)的教務拓展。

金式玉神父恢復了皖北五河縣的天主教會。然而在皖南地區,金式玉神父發現,婺源縣董門鎮的天主教堂已被戰爭摧毀,教友死傷逃亡。由於湘軍太平軍的多次反覆爭奪,整個皖南地區在戰爭中遭到毀滅性破壞,人口十不存一。戰後,政府組織從周邊省份遷入大批移民進入皖南地區,其中來自湖北省的移民中,有許多天主教教友,他們定居在寧國府的水東鎮一帶。

1868年,金式玉神父了解到這一情況,立即趕赴湖北教友集中的寧國府山區,將水東鎮作為新的傳教基地。三年中,以此為中心的宣城縣寧國縣建平縣(郎溪)等縣的教友人數大量增加。1873年(同治十二年),在這一帶設立了寧國府總鐸區,擁有1650名教友,和多達2萬名望教者,27座教堂,均為望教者獻出房屋,總本堂駐地設於水東。

1869年,金式玉神父購買吳姓土地,建造水東天主堂(進教之佑聖母堂)[4],為當時皖南地區最大的一座教堂。

被毀

1876年(光緒二年)7月13日,寧國府發生暴力事件。在建平縣(郎溪)的歐村,來自河南的紳士何渚仇視湖北移民,尤其是天主教移民,當天帶領七八百人持刀,殺死神父黃之紳等人並焚屍,燒毀教堂。從這裡開始,暴力蔓延到整個寧國府總鐸區。7月24日,監生胡秀山為首的數百人將水東教堂焚毀,並將教士伏日章神父的棺材扒墳拋屍,搶劫祭衣間、藏經樓、小聖堂,金式玉當晚逃往南京。法國駐上海領事和駐京公使均進行交涉,兩江總督沈葆楨受理此案,1877年1月31日審結,胡秀山處斬[5][6],用關稅賠償教會白銀三萬兩。

重建

1877年5月14日,江南耶穌會會長文成章神父(Louis Chauvin)登上松江佘山,向佘山聖母許願,要在水東重建一座大型的聖母朝聖教堂。寧國府總本堂喬遷於神父(P Le Cornec)也上佘山許願。1878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金式玉神父為新教堂奠基。教堂由江南代牧區負責土木建築的顧培原修士(Joannes Goussery,1828-1896)進行設計並組織施工。1880年(光緒六年)5月24日,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舉行了祝聖儀式。

關閉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被關閉,占用做過糧倉、劇院、刺繡廠、教師宿舍。女子學校10間被拆除。

重開

1986年12月28日,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修復開放。

建築

外觀

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為木結構建築,外觀仿哥特式建築風格,平面布局採用了規範的十字形,但並沒有半圓形後殿。教堂的東西向長度為38米,南北向寬度為18米,占地700多平方米[7]教堂座東朝西,西立面頗為華麗,設有玫瑰窗鐘樓,西立面前方的廣場正對水東老街的終點,構成視覺構圖的中心焦點。教堂的西北方有神父樓6間,左側有聖母山,門前立有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雕像。

內部

朝聖

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是安徽省唯一的一處天主教朝聖地。每年五月的聖母月,來自於安徽省內外各地的眾多教友,來此向水東聖母祈禱朝聖。

參考

  1. ^ 徐震:《安徽水東進教之佑聖母堂研究》,
  2. ^ 水東聖母,為我等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信德網,2010-10-12 作者:孫國山 馬愛琳
  3. ^ 為什麼水東天主堂是安徽朝聖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信德網,2011-09-13 作者:張多默
  4. ^ 安徽民宗 > 安徽宗教 > 天主教,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省宗教事務局),2016-03-18
  5. ^ 《清末教案》第二冊,141-142頁
  6. ^ 《江南傳教史》第二卷,255-256頁
  7. ^ 安徽:舉行慈悲禧年開啟水東聖母堂聖門活動,信德網,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