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譜名開科,榜名愷,更名守敬,字惺吾,號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生平
楊守敬1839年出生於 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表字惺吾。同治元年(1862年)次參加鄉試中舉人後,1865年考取景山官學教習。以後他一共七次進京趕考,[1]雖然沒能考中,但結識了潘祖蔭和張之洞等著名人物。[2]
楊守敬很小就對地理感興趣,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用來註疏酈道元6世紀的《水經注》。因為他通曉理知識,1880年出使日本,在駐日欽使黎庶昌手下充任隨員。因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西化,傳統的中國出版物不再流行,變得十分便宜。因此,楊守敬和黎庶昌在日本購買了上萬本中國古籍,有的在中國也很難找到,甚至是在中國絕版的。這些書在1884年以《古逸叢書》之名出版。[2]楊守敬去世後,國民政府收購了他的收藏,將他的藏書大都保存在國立故宮博物院。[3]
回國後,楊守敬先後在武昌任黃岡市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後改名存古)學堂總教長,築鄰蘇園,藏書甚豐,曾參加《荊州府志》的編纂。宣統元年(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省通志局纂修。武昌起義後,有歹徒持槍入屋,聲言「借盤費。」避居上海。袁世凱任大總統,欲聘其為顧問,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任。晚年在上海賣字為生,自號鄰蘇老人。民國三年(1914年)5月,袁世凱委任為參政院參政[4],因此楊往北京。四年(191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5],民國政府派專車護送靈柩回宜都,歸葬宜塋龍窩。[6]
成就
楊守敬二十五歲前往北京市,即好金石學,[7]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8]結交好友潘存。[9]同治六年(1867年)著成《激素飛清閣評碑記》。
在日本期間,收集散佚在日本的中國古籍,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在大阪市,有人見楊購書,「莫不竊笑癖而且痴,而余不顧也。」回國後黃公度鼓勵他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
其亦好研究《水經注》,[10]光緒三年(1877年)《水經註疏·江水》的初稿寫成。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弟子熊會貞撰寫《水經註疏》稿成,[11]楊守敬每每點出:「此戴襲趙之確證。」[12]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羅振玉給楊守敬信中,稱讚其「輿地之學」與王念孫、段玉裁之「小學」、李善蘭之「算學」為當時的「三絕學」。[13]
工書法,宗歐陽詢,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藏書40萬卷[14]。著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圖》、《水經註疏》、《隋書地理誌考證》、《寰宇貞石圖》、《日本訪書志》等。民國八十年(1991年)王永瑞編審《楊守敬集》。
家人
- 長子:楊道存
- 次子:楊祇仲
- 三子:楊秋浦[5]
注釋
- ^ 国学大师——杨守敬.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2.0 2.1 Brown, Shana J. Modern Antiquarianism and Sino-Japanese Rivalry: Yang Shoujing in Meiji Japan. Fogel, Joshua A. (編). Role of Japan in Modern Chinese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69–83 [2020-04-23]. ISBN 978-0-520-2898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中國文物圖說: 國立故宮博物院手册.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7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4-05-27, (738號).
- ^ 5.0 5.1 故參政楊守敬之略歷. 神州日報 (上海). 1915-01-19.
參政院參政楊惺吾君守敬於本月九日午後五時在京逝世
- ^ 杨守敬生平简介. 宜都市博物館.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三續寰宇訪碑序》中說:「同治癸亥,餘年二十有三(三當五)。入都,即好金石之學。」
- ^ 《望堂金石二集》中說:「余癸亥入都,游法源寺,見翁刻尚存……往拓乃得數紙。」
- ^ 楊守敬在四十一歲的《年譜》寫:「孺初(按潘存)以窮京官,自顧不暇,而嗇衣縮食,以濟吾用。……記之以告子孫,其恩不可忘也。」
- ^ 潘存為《水經註疏》初稿題《敘語》:「楚北楊君惺吾,博覽群籍,好深湛之思,凡所論述,妙語若百詩,篤實若竹汀,博辨若大可。尤精輿地之學,嘗謂此事,在漢以應仲遠為陋,在唐以杜君卿為疏,此必有洞見癥結,而後敢為斯言,所謂眼高四海空無人者也。所撰《歷史輿地圖》,貫穿乙部,《隋書地理志考證》,算及巧曆,而《水經註疏》神光所照,直與酈亭共語,足使謝山卻步,趙、戴變色,文起梅村,未堪比數,霾蘊歲久,煥若神明,曠世絕學,獨有千古,大雅宏達,不我河漢。」
- ^ 《虞初近志·楊守敬傳》記載:「後十餘年,與衍相見京師,則亟出《水經註疏》稿本相質,曰:『吾書幸以成,多弟子熊生助屬稿。』」陳垣曾與胡適論楊守敬《水經註疏》的成書年代。胡適根據楊守敬致梁鼎芬兩封只署有「四月十三日」信札,於1948年8月14日寫成《跋楊守敬論水經注案的手札兩封》,考證此二信楊守敬寫於光緒十九年或再後一年,陳垣回信說:「大跋在楊守敬寫給梁鼎芬的信里,發見楊守敬光緒十九年還沒有《水經註疏》的著作」。陳垣則認定信寫於光緒二十三年。吳天任根據梁鼎芬《節庵先生遺詩》卷五「黃州詩」的記載,認為信寫於光緒二十年,似較為可信。(見《楊惺吾先生年譜》)
- ^ 《水經註疏·卷五》,順帝更名安平……道元誤矣。戴改安帝。楊疏:「趙氏不撿……而……以訂酈氏,大謬。戴氏亦不加詳考,竟依改,可哂也。」
- ^ 楊守敬《殷商貞卜文字考跋》,載《鄰蘇老人題跋》,《楊守敬集》第8冊。
- ^ 《和州楊氏家譜·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