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石
該條目屬於 |
中國的稱謂 |
---|
桃花石(古突厥語:𐱃𐰉𐰍𐰲,Tabγač,Tabğaç)是古代中亞人和西亞人對漢族或唐朝的一種稱呼。有學者推測起源自拓跋部,或起源自唐家、大漢的音轉。
字源
13世紀《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阿里馬城「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
在非漢語文獻中有多種與「桃花石」語音相近的稱呼。拜占庭帝國歷史學家狄奧菲拉克特·西莫卡塔7世紀初所寫的《歷史》第7卷中,有一段提到Taugast(希臘語:Ταυγάστ)的統一。漢學家卜弼德認為這是指577年北周滅北齊。[1]
8世紀後突厥汗國的闕特勤碑以Tabγač(古突厥語:𐱃𐰉𐰍𐰲)稱呼漢人。[2][3]「桃花石」和Taugast應該都來源於Tabgac一字。
來源爭論
來自阿爾泰語系音轉
伯希和提出Tabgac正是北魏皇族的姓氏「拓跋」。[4],認為突厥人後來用桃花石稱呼漢人,就是來源拓跋一詞。學者森安孝夫等人支持此說[5]。
戈登指出,拓跋應該對應准蒙古語系詞彙taγβač。其中βač(跋)是借詞,對應印度語支pati,意思為「主人」[6]。另有理論認為漢文中的「拓跋」與後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𐱃𐰉𐰍𐰲,音:桃花石)並無關係,據李蓋提和林安慶的研究,拓跋實質上為兩個阿爾泰語系詞彙所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貝伊),tog有塵土、泥土之意,beg為氏族和部落首領,兩者皆為後世突厥的官號。這兩種理論都與北魏官方史書《魏書》開編中的「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的解釋相符。[7][8]
來自「大魏」音轉
法國學者德金認為Taugast為「大魏」的譯音,而大魏即為當時的北魏。潘悟雲指出,中古漢語中的去聲字在更早之前的時代帶有噝音韻尾,例如漢代譯音「罽賓」代表克什米爾,其中「罽」字對應Kash的發音。因此,同為去聲的「魏」字在當時被西人譯為gast也是合理的。[9]
來自「唐家」二次音轉
德國學者夏德提出Tabγač是「唐家」一詞的突厥文對音轉寫的說法,後來日本學者桑原隲藏在此基礎上也提出「唐家子」一說 。[7]這種觀點是可以成立,因為拜占庭史家西莫卡塔所著《歷史》撰寫於610年至638年,[10]而書中出現「桃花石」一詞的《莫利斯皇帝大事記》成書於628年,當時唐朝已建立,相當於貞觀年間。而《莫利斯皇帝大事記》雖陳述唐以前的事件,即莫利斯(卒於602年),文中的Taugast可能為後世才出現的假託代名詞。[11]但在高昌回鶻文獻中,「大唐」在回鶻語的對音轉寫是Tayto。[12]
來自「大漢」二次音轉
最新的解釋據芮傳民(1998),[7]則認為Tabγač形成於匈奴時期,突厥繼承此名號,「č」為突厥語敬詞,因此Tabγa對應於「大漢」。[13]但漢文詞彙「大」在突厥語中應為Tay而不是Tab,故此說有爭議。[12]
參考文獻
- ^ Peter A. Boodberg. 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38, 3 (3/4): 223–253 [201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阙特勤碑汉语译文. [2019-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 ^ 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中出現𐱃𐰉𐰍𐰲的段落
- ^ 伯希和. l'Origine du nom « Chine ». T'oung Pao. 1912, 13 (5): 727–742 [201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張雅婷譯、森安孝夫著《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透過突厥第二帝國的鄂爾渾碑銘或是回鶻帝國的希乃烏蘇碑銘等古代土耳其語史料,顯示中央歐亞東部的土耳其系的各民族稱呼唐朝或唐帝國為Tabgač,這個Tabgač不是源自『唐家子』(桑原隲藏說),而是如白鳥庫吉與伯希和所主張的,本來是『拓跋=Tabgač』這個名稱的訛音。正確的說,是拓(第一音節)的語尾-y 和跋(第二音節)的語頭b- 的子音交換,在語言學上稱為音位轉換的現象。這樣看來,就連同時代最強盛的鄰居,即北方的土耳其系各民族,在認知上也把唐朝視為拓跋。故此,唐朝不是漢人王朝而是拓跋王朝。這種中央歐亞史的觀點,從上述的事實更加提升了其正常性。」,頁180,台灣八旗文化,2018年4月。
- ^ Golden, Peter B., 「Oq and Oğur ~ Oğu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urkic Languages, 16/2 (2012). pp. 155-199
- ^ 7.0 7.1 7.2 羅新,論拓跋鮮卑之得名,歷史研究,2006年第六期。
- ^ 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魏書·卷一·帝記第一》
- ^ 潘悟雲. 汉语历史音韵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07: 156. ISBN 9787532068203.
- ^ Whitby (1988), pg. 39-40.
- ^ Gibbon (1895), pg. 72.
- ^ 12.0 12.1 李樹輝,博採眾長、兼容並蓄的高昌回鶻文化 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2005年。
- ^ 芮傳民,《Tabγač語原新考》,學術集林卷十,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