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柯斯丘什科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94年的柯斯丘什科起義
1794年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起誓
拉茨瓦維茨戰役, 揚·馬特耶科, 帆布油畫, 1888年, 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 1795年4月4日
施切克茨尼戰役, 1794年
絞死賣國賊, 由揚·皮奧特爾·諾布林
1794年馬切約維茨戰役的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作者揚·波古米夫(柯斯丘什科受傷被俘)

柯斯丘什科起義波蘭語Insurekcja kościuszkowska)是由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波蘭立陶宛於1794年針對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發動的起義[1]它未能在第二次瓜分波蘭(1793年),塔戈維查聯盟的建立之後讓波蘭立陶宛聯邦擺脫俄羅斯的影響。

背景

第一次瓜分波蘭1792年波俄戰爭嚴重削弱了波蘭王國王冠領地和立陶宛大公國的支持五三憲法的革命運動。但是在第二次瓜分波蘭後,支持俄羅斯帝國的統治者建立塔戈維查聯盟也被削弱了。承認俄羅斯為貴族民主制的保證者的人在第二次瓜分之後被看做是他們國家的賣國賊,而不是英雄,而且在貴族與市民中,反對他們統治的情緒也日益增長。

為了壓制反對者,普魯士俄羅斯政府支持裁減50%的聯邦軍隊(從三萬減到一萬五),並將留下來的波蘭士兵召入他們的軍隊中。在1794年3月12日,大波蘭國家第一騎兵旅(1500人)的指揮官安東尼·馬達林斯基將軍不服從裁軍的命令,將他的軍隊從奧斯特洛維卡推進到克拉科夫。這激起了全國針對俄羅斯軍隊的暴亂。俄羅斯駐克拉科夫的衛兵被勒令離開城市。並被波蘭軍隊擊敗。這讓城市處於無防備狀態中。

起義

在1794年3月24日,從美國獨立戰爭前線歸來的老兵塔得烏什·柯斯丘什科宣布全面起義,並擔任波蘭所有軍隊的總司令。他也宣誓:「不會用這些權利壓制任何人,而是為了保衛波蘭國土的完整,重使國家獨立,鞏固全體自由。」

1794年3月24日柯斯丘什科起義的條約

為了鞏固波蘭軍隊,柯斯丘什科起草動員令,命令小波蘭的每五戶人家至少派出一名壯丁,裝備「龍騎槍、或者裝備把斧子」。柯斯丘什科動員而來、由18至40歲壯丁所組成的起義軍至少有1萬人。為起義軍供應足夠裝備的難度讓柯斯丘什科組建裝備鐮刀的民兵。

為了消滅依然微弱的反對派,俄羅斯沙皇派少將費奧多爾·德尼索夫的軍團進攻克拉科夫。在4月4日兩軍在附近的拉茨瓦維茨村相遇。在這場被稱為拉茨瓦維茨戰役的戰鬥中,柯斯丘什科的軍隊擊敗在數量上和裝備上都占優的敵方。在一番血戰後,俄羅斯軍隊撤出戰場。柯斯丘什科的軍隊也太過弱小,無力追擊,將俄羅斯軍隊趕出小波蘭。雖然這場勝利的戰略意義聊勝於無,但是勝利的消息很快就蔓延開了,波蘭的其他部分也加入了起義的大軍。4月上旬不久,波蘭軍隊集中於盧布林沃爾希連,準備被送達俄羅斯,加入到柯斯丘什科的軍隊中。

在4月17日的華沙,俄羅斯試圖逮捕被懷疑為支持起義的人[2]並且通過關閉在米奧多瓦街兵工廠裁剪斯坦尼斯瓦夫·莫克羅諾夫斯基將軍靡下的弱小的華沙波蘭衛兵。[3]導致了在猶豫不決的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由面前上演了由揚·基靈斯基領導的反對華沙俄羅斯衛兵的起義。起義者受到了不稱職的俄羅斯使節和指揮官奧托·海因里希·伊格爾斯特倫的幫助,而且事實上那一天是聖周的星期四,很多俄羅斯士兵沒有攜帶武器來到教堂享用聖餐。最後,自起義的開始,波蘭軍隊就得到了兵民的幫助,而且驚訝的是,此時他們暗地裡進攻很多不同團體的士兵而且對俄羅斯軍隊的抵抗活動很快在全市蔓延開了。在兩天針對俄羅斯軍隊的後,俄羅斯起初的6000名強健的衛兵中傷亡2000至4000人,並被迫撤離了城市。在4月22日,雅庫布·亞辛斯基維爾紐斯發動了同樣的起義,緊接着又有幾座城市和城鎮發動了起義。

在1794年5月7日,柯斯丘什科發表了一部被稱為「波瓦涅茨宣言」的宣言,在這部宣言中他部分廢除了波蘭的農奴制,承認所有農民的公民自由並承諾幫助他們利用政府力量與貴族的虐待做抗爭。雖然這部新法律從來沒有完全實行,也被很多貴族抵制,但是它成功地吸引了很多農民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這在波蘭歷史中是第一次把農民第一次正式認作國家的一部分,在此之前這個詞等同於貴族。這樣的宣言及改革讓柯斯丘什科旗下一度有驚人的15萬起義軍,但其中只有八萬人手持正規刀槍,而槍砲更是少得可憐。

克拉科夫波蘭士兵之旗

雖然改革的保證和徵募新兵的快速讓起義軍隊不斷壯大(6月初有15萬兵),但是波蘭軍隊的戰略形勢依舊不樂觀,因為源源不絕的俄、普精兵,正帶著充足的彈藥去壓制大多乃烏合之眾的雜牌波蘭軍。在5月10日普魯士軍隊穿過波蘭邊界並加入到俄羅斯軍隊在波蘭北部的行動中。6月6日柯斯丘什科的1.4萬主力,在什切科契尼戰役中被2.6萬俄普聯軍擊敗,而且6月8日約佐夫·加亞切克將軍在海烏姆戰役中被擊敗。敗退的波蘭軍只能撤回華沙並開始加固城防。在6月15日普魯士軍隊在無敵方駐防的情況下占領克拉科夫,但是俄羅斯軍隊在華沙附近的一系列小戰鬥中被擊敗,而且防禦者設法讓防禦工事竣工。雖然華沙在7月22日被俄普聯軍圍攻,但是這次圍城並不成功。在8月20日,在大波蘭發動了一場起義,普魯士軍隊也被迫撤回他們從華沙帶來的軍隊。在不久的9月5日圍攻宣告失敗。由伊凡·費森帶領的俄軍撤回皮里查河

柯斯丘什科起義中的波蘭軍隊

雖然立陶宛的反對者遭到了俄羅斯軍隊的鎮壓(維爾紐斯在8月12日被圍攻占領),大波蘭的起義取得了一些成果。揚·亨里克·道布洛夫斯基領導下的波蘭軍團占領了比得哥什(10月2日)並進入幾乎無反抗的波美拉尼亞。依靠他的軍隊的靈活性,將軍道布洛夫斯基逃出了由少得多的騎馬的普魯士軍隊構成的包圍圈,並混亂了普魯士的陣腳,讓普魯士人從波蘭中部撤回了他們大多數的兵馬。

與此同時,俄羅斯組建了由一代名軍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的新軍團,並令它與在華沙附近的由伊凡·費森領導下的軍團會合。俄軍在克魯普切茨(9月17日)與特雷斯普爾(9月19日)的戰役勝利後,1.25萬新軍隊開始進軍波蘭首都。為了阻止開始會合的俄羅斯軍隊,柯斯丘什科動員他在華沙的七千軍隊,並在10月10日發動馬切約維茨戰役。蘇沃洛夫的兩支俄羅斯軍隊避開柯斯丘什科的埋伏,同時進入戰鬥並取得了大勝。寡不敵眾的柯斯丘什科在敗局中受傷並被俄軍俘獲,蘇沃洛夫將他送到聖彼得堡監禁。

起義的新統帥托馬什·瓦烏雷茨基無力管控爭權的內亂與派系鬥爭,於是淪為弱小軍隊的指揮官,這時約佐夫·加堯切克獨攬大權,被迫輪番與左翼的自由主義者波蘭雅各賓派英語Polish Jacobins和右翼者與保皇派貴族爭鬥。

在9月4日,俄羅斯聯軍發動了針對位於華沙右郊的普拉加的全力進攻。4小時的白刃戰中,24000名強大的俄羅斯軍隊攻破了波蘭的防禦攻勢,並開始掠奪、燒毀市鎮。整個地區被完全摧毀,而且大約有兩萬居民遭到了屠殺。這個事件被稱為「普拉加大屠殺」。沮喪的瓦烏雷茨基決定往南撤回他殘存的軍隊並在11月5日華沙被占領。

11月16日,瓦烏雷茨基在拉多什茨投降。這標誌着起義的結束和波蘭政權的摧毀。翌年開始了第三次瓜分波蘭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吞併剩餘國土。

後續

在柯斯丘什科起義失敗後,國家滅亡了123年,而且它的一切影響被瓜分方逐漸淡化。但是起義也標誌着波蘭和中歐的現代政治思潮的開始。柯斯丘什科的波瓦涅茨宣言和極端左翼雅各賓派英語Polish Jacobins象徵着波蘭左翼運動的開始。很多在起義中積極的卓越的政治家在19世紀成為了波蘭國內國外的政治骨幹。而且,普魯士的大部分軍隊被困在波蘭,使其無力鎮壓法國大革命,所以起義幫助大革命的成功。

在被瓜分的波蘭,起義的失敗導致了經濟危機,經營了幾個世紀的市場也被瓜分,並被三國切割撕裂,造成了商業的崩潰。幾家銀行破產,在聯邦建立的幾個製造業中心的一部分被關閉了。由改革者和柯斯丘什科發起的農奴制改革也遭廢除,這計劃本來是能提升波蘭農奴之生活水準與人權待遇。所有的瓜分方在它們剛占領的土地上新增大量的稅款,這是在損失當地居民的利益下填飽瓜分國的國庫。

在這些地方的教育系統,也被稱為學校被給予低優先級。世界上的第一個教育部國家教育委員會被廢止,因為由不安分的波蘭少數民族在這些地方設立學校並投資教育,對瓜分方的專制政府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在被占領地要制定教育制度變得非常困難。舉例而言,在華沙建立大學的舉動就遭到普魯士當局的阻撓和抵制。進一步來說,普魯士和俄羅斯的占領區,所有剩餘的學習機構都普魯士化俄羅斯化;只有奧地利獲得的領土對總課程沒有多少政府的干預。[4]根據S. I. 尼科瓦耶夫在文化領域上的觀點,自從割地居民能夠獲得德意志俄羅斯啟蒙運動英語Russian Enlightenment開始,他們會在國家性的波蘭文化和藝術上前進一步。[5]

過去的波蘭精英在俄羅斯占領區被嚴加看管。幾千支持柯斯丘什科起義的貴族家庭被剝奪財產與土地,並將其送給俄羅斯將軍和宮廷中特受喜愛的人。據估計大約65萬過去的波蘭農奴就如此被轉交給俄羅斯官員。[4]貴族中的一些人,尤其是前聯邦中的立陶宛和魯塞尼亞地區的貴族被流放南俄羅斯南部,在哪裡他們被迫俄羅斯化。其他貴族被俄羅斯當局撤銷其貴族身份,這意味着他們喪失了合法權力與社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被限制任何在政府或軍隊任職的機會──亦即波蘭貴族傳統的任職途徑。這也意味着他們不會擁有任何土地;這是對過去貴族階層的另一個打擊。但是對於居住於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的信仰東正教的農民,瓜分方也許會減少他們信仰天主教的正式領主的宗教壓迫。[6]農民只要提及柯斯丘什科的名字和他廢除農奴制的政策就會遭到鞭撻。 在這些鞭笞、凌虐農民的劊子手當中,普蘭頓·朱波夫(在立陶宛得到土地的人)因為親自將許多「抱怨生活水準日趨惡化」的農民拷問至死,而尤為臭名昭著。除此以外,俄羅斯當局在瓜分區的強制徵兵行動十分嚴酷、苛虐,新兵幾乎要服役終身。[4]因為在過去波蘭農奴制中,貴族和地主的剝削已經很嚴重了,討論主要在於瓜分方如何影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7]

參見

參考資料

  1. ^ Bartłomiej Szyndler. Powstanie kościuszkowskie 1994年. Wydawn. Ancher. : 第455頁. ISBN 838557610X (波蘭語). 
  2. ^ Henry Smith Williams, 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Outlook Company, 1904年, Google Print, 第418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Grzegorz Reszka. Insurekcja kościuszkowska. polskiedzieje.pl. 2005 [March 29,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26日). 
  4. ^ 4.0 4.1 4.2 Anna Radziwił, Wojciech Roszkowski, Historia 1789-1871 Warsaw ,2000年
  5. ^ Nikołajew, S. I. Od Kochanowskiego do Mickiewicza. Szkice z historii polsko-rosyjskich związków literackich XVII–XIX wieku / Tłum. J. Głażewski. Warszawa: Neriton, 2007. 319 s. (Nauka o Literaturze Polskiej za Granicą, t. X)
  6. ^ Kalik, Judith. The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Jews in the 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Jewish history, 第17卷, 第2冊. 2003年5月. 第229-237頁
  7. ^ Kula, Witold.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Feudal System: Towards a Model of the Polish Economy, 1500–1800. Translated by Lawrence Garner. New ed. London,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