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楊連第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連第橋
座標34°42′50″N 111°31′18″E / 34.71389°N 111.52167°E / 34.71389; 111.52167
承載隴海鐵路
跨越清水河支流
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觀音堂鎮石壕村委會南窪與槐溝之間
維護單位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
設計參數
橋型鐵路橋
建築材料混凝土
全長老橋:173公尺(568英尺)
新橋:193公尺(633英尺)
跨數老橋:6
新橋:6
歷史
開工日1922年
開通日1924年5月
地圖
地圖

楊連第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觀音堂鎮石壕村委會南窪與槐溝之間的山谷中,是隴海鐵路觀音堂站廟溝站之間的鐵路橋,現由新、老兩座橋組成。楊連第橋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戰鬥英雄楊連第的名字命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梁。[1]

歷史

楊連第橋現有新、老兩座。老橋即原隴海鐵路洛陝段八號橋,橋中心裡程為上行788公里加446米,由比利時公司於1922~1923年修建,1924年5月通車。橋墩墩身截面為矩形,墩高45米,曾是當時中國最高的鐵路橋。橋跨兩端為8.9米,中間4孔31.5米,全長173米。1944年,為阻止日軍進攻,國民黨軍陝縣向西撤退時將大橋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對大橋進行了修復,於1946年8月恢復通車。1948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軍敗退時再次將大橋破壞。[2]1949年8~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對該橋進行了搶修,戰士楊連第在搶修過程中表現突出,獲得戰鬥英雄、登高英雄稱號。楊連第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後,鐵道部將8號橋命名為「楊連第大橋」。隴海鐵路複線建成後,該橋成為隴海上行線橋梁。[3]

新橋位於老橋南側,於1957年底開工建設,1960年6月通車。新橋兩端相距老橋分別為35米和40米。橋中心裡程為隴海下行線788公里加431米,全長193米,橋跨1孔20.3米和5孔32米。[3]

現狀

楊連第橋目前由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工務段楊連第橋隧工區負責維護。1956年10月在老橋西端南側建成了楊連第烈士紀念碑。2001年7月,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將楊連弟橋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修建了楊連第烈士陳列室。[1]

參考文獻

  1. ^ 1.0 1.1 追寻崤函红色足迹系列报道之十一┃一座桥几代人“登高精神”代代传. 搜狐.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2. ^ 志愿军特等功臣杨连弟:用生命捍卫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搜狐.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3. ^ 3.0 3.1 鄭州鐵路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铁路交通志 民用航空志》. 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1-04-21]. ISBN 97872150141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