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軍第766獨立步兵團
第766獨立步兵團 | |
---|---|
[[File:|frameless|upright=1]] | |
存在時期 | 1949年4月-1950年8月19日 |
國家或地區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效忠於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勞動黨 |
軍種 | 朝鮮人民軍陸軍 |
種類 | 步兵 |
功能 | 兩棲作戰、突擊隊 |
規模 | 團 |
駐軍/總部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北道會寧市 |
參與戰役 | 韓戰 |
指揮官 | |
著名指揮官 | 吳振宇大校 |
第766獨立步兵團(朝鮮語:제766독립보병련대/第766獨立步兵聯隊),簡稱766部隊(766부대),是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爭時期短暫存在的一支輕步兵部隊,指揮部位於朝鮮會寧。766部隊接受了有關兩棲作戰和非常規戰爭的大量訓練,被認為是一支特種作戰突擊部隊。該團受訓進行海上襲擊,然後帶領其他朝鮮部隊的進攻行動,還要進行敵後滲透,破壞敵人補給和通訊等。
從1949年開始至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時,766部隊已經訓練了超過一年。6月25日當天,朝鮮軍隊以該團約半數人員為先導向從海陸同時向韓國發起進攻,並在交戰數日後迫使敵軍撤退。該團在之後超過6個星期的時間裡作為朝鮮方面的先頭部隊,由於傷亡人數越來越多再加上物資匱乏,766部隊在朝鮮半島的推進速度有所放緩。之後該團受命進攻釜山環形防禦圈,試圖達到將聯合國軍逐出半島的軍事目標。
766部隊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是在浦項戰鬥中試圖從聯合國軍手中奪下一個小村莊,但由於飽受對方海軍和空軍力量的連續打擊而損失慘重,之後不得不從戰場北撤,與朝鮮其他部隊會合。隨後,766部隊撤銷番號、人員歸入朝鮮人民軍第12師。
組織
第766獨立步兵團是起初是由多個大小不等的單位,包括一些能夠單獨行動的較小單位組成[1],並最終經過強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團,共計3,000人均勻地分布在6個營中,由朝鮮人民軍陸軍總部直屬[2],指揮官是吳振宇大校,他也是這個團存在期間唯一一任指揮官[3]。戰爭爆發首日,第3營在偷襲釜山的途中,載有該部隊的運輸船被大韓民國海軍擊沉,營上500人全部陣亡[4][5]。戰爭爆發後團內其餘各營也減員嚴重,只剩下不超過1,500人,連3個滿編營都湊不齊[6]。
歷史
初創
朝鮮戰爭正面爆發幾年前,朝鮮人民軍指揮官已經開始將訓練的大量突擊隊員和特種部隊派往南方。在戰前和戰時,這些進入韓國境內的部隊通過恐怖活動、破壞行動和策反韓軍,以顛覆韓國政府統治,數百名突擊隊員在這種目標下被派往韓國,到戰爭結束時已經有多達3,000名受訓的武裝人員[7]。這一期間,朝鮮領導人還下令建立這種大型的常規部隊來作為日後入侵的先導部隊。第766步兵團就是於1949年4月在朝鮮會寧的第三軍官學校(제3군관학교)成立的。該學院專門負責訓練突擊隊員,而第766步兵團最初的訓練目標是負責督導朝鮮的輕步兵部隊[1]。不過之後的一年裡,該團接受了大量非常規戰爭和兩棲作戰的訓練[7],並且編制擴大到下轄6個營,共3,000人[2]。
1950年6月戰爭開始前,第766團完成訓練並調動至前線的襄陽郡為朝鮮人民軍第5師提供支持[8]。朝鮮計劃派第766團與第549團相互配合在半島東海岸江原道的正東津與臨院里(임원리)一帶進行兩棲登陸,這將擾亂大韓民國陸軍的大後方,為朝鮮人民軍第2軍直接從北方發起的正面進攻提供輔助攻擊[9]。6月23日,第766團到達預定的元山市及高城郡的港口乘船準備進攻[10][11]。第766團共計3,000人,第549團也是3,000人,第5師則有11,000人,朝鮮人民軍方面這次行動共計兵力達17,000人,遠超過大韓民國第8步兵師的6,866人,雙方人員比率為2.1:1[2]。朝鮮方面預計,正面進攻和登陸作戰相結合將徹底擊潰大韓民國的軍隊,並阻止任何可能的增援[12]。
第766團在進攻前分成三部,三個營將作為第五師的矛頭部隊,另外兩個營則在臨院登陸[13]。這2,500人之後重新組合到一起,再率領朝鮮軍隊向南進發[4]。與此同時第3營加上額外補充人員組成600人的第588部隊,被單獨派往釜山執行滲透任務[13][14],他們的目標是襲擊釜山港,摧毀其主要設施,令聯合國軍隊無法在此登陸[15]。但在6月25日清晨,裝載第588部隊的船艦在釜山港外被聯合國軍隊發現並摧毀,第766團3營也成為歷史[5]。
戰爭爆發
6月25日清晨4點左右,朝鮮人民軍第5師對大韓民國陸軍第10團的前沿陣地發起了首次進攻[16],三個小時後,第766團的兩個營在臨院里登陸,使用馬達動力船隻和帆船裝載部隊,並召集韓國村民協助建立補給。兩個營之後分頭行動,一個前往太白山脈地區,另一個向北前往三陟。這個時候韓軍第8師受到了正面的猛烈攻擊,並且發現了來自後方的襲擊而請求緊急增援。但這個請求遭到了拒絕,大韓民國陸軍本部告訴第8師師長李成佳上校,整個三八線上的韓軍都受到了全面進攻[17],因此沒有增援部隊可以派出。
韓國第8師最南部的第21團前往反擊朝鮮軍隊的兩棲進攻。該團第1營從北坪洞到達玉溪面,配合當地的警察和民兵部隊一起伏擊了第766團的先頭部隊,成功扭轉了第766團繼續北進的步伐[18]。但仍然有至少一個第766團的營在寧越郡的栗峙(율치)[a]集結,封鎖了第8師的一條主要補給路線[19]。韓國軍隊召集民兵來協助對抗朝軍,但成效有限[14]。7月27日,面對重重圍困和對方壓倒性的攻勢,同時也難以與上級保持有效聯絡,韓國第8師被迫跟隨第6師和整個東部戰線的軍隊一起撤退[20]。第766團在最初的進攻中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橋頭堡,並切斷了對方的通信[21]。
推進
隨着韓國軍隊的後撤,第766團,第549團和第5師開始沿東部道路朝南方穩步推進,一路上沒有遇到多少抵抗[22][23]。整個戰線上情況也很類似,朝鮮人民軍已經成功擊潰韓國軍隊,迫使其向南撤退[16]。作為選遣部隊的第766團試圖通過東部地區的山區進一步滲透到內陸[24]。韓國東部地區地形崎嶇,缺乏有效的通信設備和可靠的補給線路,這也導致其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反擊。朝鮮軍隊一開始利用這點來作為其推進上的優勢,但之後他們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問題[22]。第5師和另外兩個部隊南進的步伐開始變得更加緩慢和謹慎,並對山區進行大量的偵察以確保不會受到來自後方的威脅。不過這也讓韓軍擁有了喘息和建立進一步防線的寶貴時間[25]。到了6月28日,第766團已經從蔚珍郡滲透到太白山,並朝青松郡等地方向前往,目標是切斷大邱和釜山之間的通訊聯繫,美國陸軍當時已經在釜山登陸並試圖對潰敗的韓國軍隊進行支援[3]。
大韓民國陸軍第3師第23團前往蔚珍郡阻擋敵軍三個部隊的推進,韓國部隊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來拖延敵軍的南下。由於在分散的山區中朝鮮軍隊也無法有效組織起壓倒性的力量進行攻擊,因此第23團得起成功地阻止朝鮮軍隊推進直至7月5日[26]。7月10日,第766團與第五師分離,並與一隊派往蔚珍郡地區組建新政府的朝鮮平民會合,之後則開始分散成多個小部隊進入山區活動[25]。7月13日,他們到達了盈德郡以北40公里的平海里[23]。之後一個星期的時間裡第766團和朝鮮第5師繼續緩慢向南推進,不過遇到的韓國方面抵抗越來越多,聯合國軍也開始發起更多的空中打擊,這些都進一步延緩了朝鮮軍隊的南進速度。朝鮮軍隊繼續占領東側地區,到7月24日已經從青松至安東地區前進至接近浦項市,其側翼是朝鮮人民軍陸軍第12師[27]。由於聯合國軍空中和海上的轟炸,繼續南下變得更加困難,與此同時朝鮮軍隊捉襟見肘的補給線也開始瓦解,為此他們將韓國平民徵召入伍來運送補給物資[28]。
抵抗
7月17日,朝鮮人民軍第5師進入盈德郡,一開始占領這座城市並沒有遇到多少抵抗,之後激烈的聯合國軍空襲雖令該師損失慘重,但其仍然成功地將城中的大韓民國陸軍第3師包圍起來。到這個時候,第5師和第766團一共已經減員至還剩下約7,500人,而韓軍第3師則還有6,469人[29][30]。第766團再次集結起來協助第5師對困在城內的韓3師進行圍攻[31]。與此同時,韓軍第3師接到命令、留在該城內盡一切可能拖延朝鮮軍隊的南進,之後該師在成功拖延了朝鮮軍隊足夠長的時間後從海上撤離[32]。這有部分原因是崎嶇的山地地形令朝鮮軍隊在數量和裝備上的優勢大打折扣,無法有效地組織起包圍和強大的進攻[33]。
到了7月28日,雙方包圍和反包圍的戰鬥仍在繼續,第766團則繞過戰鬥區域從城市左翼繼續前進[34]。然而在美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炮火下,第766團在盈德郡蒙受了巨大的損失[33],還遇到了韓國警察和裝備有裝甲車民兵的強烈抵抗,並且伴隨着聯合國軍的空中打擊,這也是第766團當時所遇上最強有力的反擊。到了29號,由於與第5師的一個團一起仍然無法維持戰線,第766團只能選擇撤退[34]。另外,韓國首都機械化步兵師的行動也制止了第766團進一步朝山區滲透[35]。韓軍騎兵和民警隨後開始對第766團展開隔離反攻[36],其中還有針對第766團游擊戰術的反游擊特別部隊[37]。在釜山防線的物資和人員增援下,韓國軍隊成功地將朝鮮軍隊的行動拖延至該月結束[36]。
8月5日,朝鮮人民軍第12師將韓國首都機械化步兵師逼退到青松郡以及迎日郡杞溪面,並且與第766團已經滲透到附近地區的人員會合。然後他們一致決定開始準備繼續前進,力爭進入聯合國軍和韓軍剛剛建立起來的釜山環形防禦圈[38],第766團奉命開始協同第5師展開進攻。朝鮮人民軍陸軍計劃在整個防禦圈周邊同時發動進攻[31],包括由第766團和第5師從側翼包抄聯合國軍,將之逼回釜山[39]。由於朝鮮方面希望避免被聯合國軍發現,因此第766團沒有得到增援,雙方的主力部隊均在大邱和洛東江區域激戰[30]。然而到了這個時候,朝鮮的後勤已達到極限,補給變得越來越困難[40]。到8月初時,朝鮮軍隊的糧食和彈藥都開始嚴重不足,只能從抓到或擊葬的敵軍身上獲得補給。超過一個月的推進令軍人們筋疲力盡,不過第766團的士氣仍然很高[41]。他們專門襲擊聯合國軍的供給線,並利用因此獲得的補給來裝備自己[42]。
解散
8月11日黎明,第766團一個300人組成的營[43]進入浦項村[40]。該村僅由一支負責韓國第3師後方警戒的海陸空三軍人員組成的小隊進行保護,他們利用輕武器與第766團圍繞着村裡的中學展開戰鬥直至中午。之後才在對方出動裝甲車支援的情況下撤退出該村[44]。
由於該村擁有為數不多的一條可以直接穿過山區進入慶尚道平原的道路,因此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裡還可以直接通至聯合國軍用於增援大邱的要道[45]。一聽說浦項陷落的消息後,聯合國軍中的美國第八軍團司令沃爾頓·沃克中將立即下令海軍和空軍對村莊進行轟炸。他還命令韓國和美國軍隊加強村莊周邊地區的防禦,制止朝鮮軍隊進一步推進[44]。幾個小時內,這個村莊受到了強大的火炮轟炸,第766團的先遣部隊也被迫撤離[43],然後該團聚集後開始在村莊周圍的山區展開戰鬥[40],之後加入了第5師,但一直到了晚上才重新進入浦項村[43]。
聯合國軍對這一威脅派出了壓倒性數量的兵力作出回應,一大批韓國軍隊和特遣部隊集結並前往浦項村與第766團和第5師交戰[46]。韓國軍隊從東部發起全面進攻,迫使朝鮮人民軍第12軍全線撤退,而面對被全面包圍巨大威脅的第5師和第766團也於8月17日下令全面撤退。到這個時候,第766團已經減員至1,500人,僅有原總人數的一半[6]。
疲憊而且沒有補給的第766團向北轉移至一個山區與支離破碎的第十二師會合。這個師在戰鬥已經減員至只剩1,500人,不過有一支從韓國強行征入,為數約2,000人的補充兵源,第766團剩下的人員也奉命加入第12師。1950年8月19日,第766團完全併入12師。戰爭開始前,這個團進行了近14個月的訓練,但開戰後僅不到兩個月就已不復存在[6][47]。
參見
- 《走進炮火中》(2010年韓戰電影,描述韓國學生兵對抗朝軍766部隊的劇情)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Millett 2000,第49頁
- ^ 2.0 2.1 2.2 Millett 2000,第147頁
- ^ 3.0 3.1 Millett 2000,第336頁
- ^ 4.0 4.1 Rottman 2001,第167頁
- ^ 5.0 5.1 Rottman 2001,第171頁
- ^ 6.0 6.1 6.2 Appleman 1998,第332頁
- ^ 7.0 7.1 Millett 2000,第52頁
- ^ Appleman 1998,第27頁
- ^ Millett 2000,第118頁
- ^ Millett 2000,第125頁
- ^ Millett 2000,第124頁
- ^ Millett 2000,第209頁
- ^ 13.0 13.1 Appleman 1998,第28頁
- ^ 14.0 14.1 Millett 2010,第91頁
- ^ Millett 2010,第92頁
- ^ 16.0 16.1 Alexander 2003,第52頁
- ^ Millett 2000,第210頁
- ^ Millett 2000,第212頁
- ^ 19.0 19.1 Millett 2000,第213頁
- ^ Millett 2000,第218頁
- ^ Millett 2000,第411頁
- ^ 22.0 22.1 Appleman 1998,第105頁
- ^ 23.0 23.1 Alexander 2003,第74頁
- ^ Millett 2000,第275頁
- ^ 25.0 25.1 Appleman 1998,第106頁
- ^ Millett 2000,第340頁
- ^ Millett 2000,第392頁
- ^ Millett 2000,第396頁
- ^ Millett 2000,第439頁
- ^ 30.0 30.1 Alexander 2003,第109頁
- ^ 31.0 31.1 Appleman 1998,第255頁
- ^ Millett 2010,第199頁
- ^ 33.0 33.1 Alexander 2003,第116頁
- ^ 34.0 34.1 Millett 2000,第400頁
- ^ Millett 2000,第401頁
- ^ 36.0 36.1 Millett 2010,第200頁
- ^ Millett 2010,第194頁
- ^ Millett 2000,第493頁
- ^ Alexander 2003,第108頁
- ^ 40.0 40.1 40.2 Alexander 2003,第135頁
- ^ Appleman 1998,第333頁
- ^ Millett 2010,第164頁
- ^ 43.0 43.1 43.2 Appleman 1998,第327頁
- ^ 44.0 44.1 Millett 2000,第497頁
- ^ Appleman 1998,第320頁
- ^ Appleman 1998,第331頁
- ^ Rottman 2001,第166頁
來源
- Alexander, Bevin.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City,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2003 [2014-06-15]. ISBN 978-0-7818-101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3).
- Appleman, Roy E.,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8 [2014-06-13], ISBN 978-0-16-00191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7)
- Millett, Allan R. The Korean War, Volume 1. Lincoln, Nebrask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0. ISBN 978-0-8032-7794-6.
- Millett, Allan R. The War for Korea, 1950–1951: They Came from the North.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2014-06-15]. ISBN 978-0-7006-170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 Rottman, Gordon. Korean War Order of Battle: United States, United Nations, and Communist Ground, Naval, and Air Forces, 1950–1953.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s. 2001 [2014-06-15]. ISBN 978-0-275-9783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