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蛾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日落蛾 | |
---|---|
Engraving captioned Urania riphaeus from Charles D. d'Orbigny's Dictionnaire universel d'histoire naturelle (1849)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 | 昆蟲綱 Insecta |
目: | 鱗翅目 Lepidoptera |
科: | 燕蛾科 Uraniidae |
屬: | 金燕蛾屬 Chrysiridia |
種: | 日落蛾 C. rhipheus
|
二名法 | |
Chrysiridia rhipheus (Drury, 1773)
| |
異名 | |
|
日落蛾(Chrysiridia rhipheus)是一種白天飛行的蛾,屬於燕蛾科。它被認為是最美麗最富感染力的鱗翅目昆蟲之一。[10]由於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大多數關於鱗翅目的休閒書都收錄有它,同時也是收藏家追捧的對象。[11][12]它非常艷麗,但翅膀的虹彩部分沒有色素,這些色彩來自光的干涉。[7][13]成年蛾的翼展為7–9厘米。
德魯·德魯里在1773年描述了該物種,將其劃歸鳳蝶屬,將它視作蝶類。1823年雅各布·許布納將它劃歸金燕蛾屬。之後的重新描述使它有了Chrysiridia madagascariensis等異名(萊松,1831年)。[2]
一開始人們認為這種蛾來自中國或孟加拉,[14][15]但後來發現它是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種。該島大多數地區在全年都可以找到日落蛾,尤以3月到8月間最多,10月到12月間最少。雌性會在臍戟的葉子下產下月80枚卵。毛蟲身體為乳黃色,有黑色斑點和紅色的足,覆蓋有棒狀末尾的黑色剛毛。口中吐出的絲幫助幼蟲黏住光滑的葉子,在掉落時爬回植物表面。經過四個蟲齡之後,幼蟲會製造開放的網狀的繭。蛹期持續17 - 23天。[16] 日落蛾是馬達加斯加島上以臍戟為食的四種動物里唯一專門靠它為生的。臍戟是有毒的:毒素在幼蟲進食時被隔離,並保留到蛹期和成蟲階段。[17]數以千計的日落蛾會在臍戟分布地區的東西兩端來回遷徙。[16][17]
分類
英國昆蟲學家德魯·德魯里1773年由漢默史密斯梅伊上尉獲得的標本首先描述了馬達加斯加日落蛾。因為形似鳳蝶,德魯里將其命名為「日落鳳蝶」(Papilio rhipheus)。[1] 德魯里收到的標本的頭是不同的物種附加上去的,可能是一隻蝴蝶,有棒狀觸角[5]——這一特點經常被用以區別蝶與蛾。當標本中的錯誤被發現,日落蛾便被劃歸燕蛾屬,直到德國昆蟲學家雅各布·許布納將其歸入一個新的屬——金燕蛾屬。這種蛾還有其他許多名字。由於德魯里的標本有棒狀觸角、無尾,威廉·約翰·斯溫森認為它和克拉默描述的完整標本屬於不同物種。1833年,斯溫森將蝶命名為「毛頭日落蝶」(Rhipheus dasycephalus),將蛾命名為「東方月亮蛾」(Leilus orientalis)。[5]其他異名包括1879年馬森命名的「克拉默燕蛾」(U. crameri),萊松1831年命名的「日落燕蛾」(U. ripheus)、「馬達加斯加燕蛾」(U. madagascariensis)等。[2]
土生的馬拉加什人稱它為Adriandolo或Lolonandriana,[8][18]「lolo」意為「精靈」或「蝴蝶」、「andriana」意為「貴族」或「國王」[19] 意思就是「貴族蝴蝶」、[8] 「貴族精靈」、[20]「國王蝴蝶」、[18]或「國王精靈」。金燕蛾屬完全屬於非洲,該屬的唯一其他物種是東非落日蛾。[17]
描述
日落蛾的翼展有7 - 9厘米,有時可達11厘米。高地的蛾(900–1080米高)翼展6厘米,低地(600 米)的蛾翼展9厘米。[16]像其它一些燕蛾一樣,日落蛾與鳳蝶非常相似,尤其是尾巴和多彩的翅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蝴蝶。[21]
日落蛾是黑色的,有紅色、藍色和綠色斑紋。翅膀邊緣有白鱗帶,後翅上的較寬。這種蛾有六條尾,在其生命中很容易損壞或斷掉;[16]圖案的變化是常見的,這種蛾經常左右不對稱;[22]蛹期的溫度衝擊是造成這一點的因素之一。[16]
翅的微觀結構
與其他一些蛾不同,日落蛾翅膀的顏色並不來自色素。這些色彩源於蛾翅上帶狀鱗的微觀結構所產生的光的干涉及相干散射。[7][13]這些結構特性使其成為光學的常用的研究目標。[13]
日落蛾翅膀上的顏色是由兩種光學現象共同導致的:
- 鱗上的多層透氣外皮會造成光的干涉。每片鱗包含角質層,有位置任意的塊狀物將它們固定,並在它們之間保持空隙。角質層和空隙比可見光的波長要窄。近端有1層角質,遠端約有6層。這種結構會極大地反射某些波長的光。這取決於角質層的厚度和光打在鱗片上的角度。
- 鱗片高度弧狀彎曲,造成鱗片間的散射。鱗間相接的部分通常是平滑的;鱗片逐漸的彎上去然後在頂部大幅度折下,覆蓋住下一片鱗的相接處。因為這種形狀,相鄰排的鱗片間有山谷狀的溝槽。這可以讓光線射向一片鱗,呈90°反射,然後射向下面的鱗,最後射出翅膀。因為每次反射的角度與正入射相去甚遠,干涉效應偏愛表現出光線的不同顏色。
翅膀上每一部分所見的顏色都是這兩種效應所造成效果的合成。
因為角質層是成排排列,呈圓弧狀,第二種成像方法依賴於射入光線的偏振。許多昆蟲能夠探測光的偏振,所以有科學家提出這種特性可能用於不同蛾之間的視覺信號傳遞。[7]不過這點目前並未被深入研究過。
分布及棲息地
德魯里的標本據信來自中國。[14]克拉默相信標本來自孟加拉的金德訥格爾,法語名字「page de Chadernagor」開始廣為使用。[15]現在知道日落蛾是馬達加斯加島特有的。成群的成年蛾季節性的在地理上隔絕的臍戟群落間遷徙。它們基本上在島上各處都有,除了西南部和安德羅伊區極南端的荒漠地帶,那些地區不生臍戟。他們從西邊的乾燥落葉林(安卡拉那臍戟、西方臍戟和棕櫚臍戟)遷往東邊的雨林(對葉臍戟)。對葉臍戟是其中唯一的常綠物種,可能對日落蛾的生存至關重要。[16][17]
日落蛾因宿主植物的改變而遷徙。幼蟲使整個植物落葉,甚至以花和果為食,對幼苗的生長繁殖有很大消極影響。[17]植物可能會改變營養物和二次合成水平,作為對其的反應,這就對幼蟲有毒,導致高死亡率。沒有被幼蟲損壞的臍戟毒性較低。[11]這些因素導致本地種群數量的集中增加和突然崩潰。種群崩潰肯能院子幼蟲死亡率的增加,不過更可能是因為成年蛾的遷徙。通過化學信息,寄主植物可以找來膜翅目擬寄生物來保護自己,這對日落蛾的種群動態有一定影響。[17]
行為
與多數蛾不同,日落蛾白天出沒,明亮的警戒色向掠食者警告了它的毒性。它的夜晚休息姿勢是翅膀垂直於背部,與許多蝶類相似。遷徙中它們晚上扎堆休息。[17]這種蛾在樹冠間及林中空地上飛行。有時藉助風力它可以飛約100米,然後降落在地上,合上翅膀。[16]
生活周期
全年都可以見到各種世代的日落蛾。尤以3月到8月間(秋冬季)最多,10月到12月間(春季)最少。[16] 雌性在下午的末尾或傍晚時分產卵,憑藉視覺找到適合的產卵地點。[17]像其它燕蛾的卵一樣,日落蛾的卵為半球形,有突出骨架。[23]單顆卵重1毫克(3.5×10−5盎司)且通常有17條骨架,但有時也可能是18條或16條。卵一般產在臍戟葉片的下表面,但偶爾也會產在上表面。一堆卵有60到110顆,一般約為80顆。[16]
孵化後,小幼蟲只吃葉脈間的軟組織。它們這樣做是為了對付乳汁細胞分泌、葉脈中運輸的有毒液體。3–4天後,幼蟲也吃花、果、卷鬚、葉柄和嫩莖(同時繼續吃葉子),使整株植物落葉。它們特別偏愛葉莖靠近柄部的腺。它們能處理乳汁的化學保護,以免引起口器凝結。[16][17]幼蟲會從口中吐絲,它們行走時頭部會做'∞'型運動,免得從葉面上滑落。不過儘管有絲,在暴雨中它們還是會滑落。有四個齡期,所有齡期在暖季持續2個月,寒季持續2.5 - 3個月。[16]幼蟲是乳黃色,有黑色斑點、紅色的足、覆蓋有棒狀末尾的黑色剛毛。[24]它在3至6或10節處有5對腹腳,胸部連着6隻真足。[25]
當完成了除了最後一次以外的所有蛻皮後,幼蟲會製造出繭。繭可以掛在樹冠或兩葉之間,不過更常見的是近地處,在苔蘚和樹皮之間。它是開放的網狀繭,有巨大、不規則的網孔。[16][24][26]
參考資料
- ^ 1.0 1.1 Belouino, Paul. Dictionnaire général et complet des persécutions souffertes par l'Église. Paris: J.P. Migne Éditeur. 1852: 1784–1786 [2008-02-16] (法語).
- ^ 2.0 2.1 2.2 2.3 2.4 Kirby, William Forsell. A Hand-book to the Order Lepidoptera (PDF). Baldwin & Cradock. 1897: 50–53 [2008-03-21].
- ^ Grote, A. R. 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 No.9 VI.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Canada. 2008-01-17: 180 [1874] [2008-07-05].
- ^ Beccaloni, G. W.; Scoble, M. J.; Robinson, G. S.; Pitkin, B. (Editors). Chrysiridia papageno. World Wide We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The Global Lepidoptera Names Index (LepIndex). 2003 [2008-07-06].[永久失效連結]
- ^ 5.0 5.1 5.2 Swainson, William S. Zoological Illustrations. Vol III. Second series. London: Baldwin & Cradock. 1833: 130–131 [2008-02-19].
- ^ Savela, Markku. Chrysiridia. Lepidoptera and some other life forms. 2007-03-15 [200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5).
- ^ 7.0 7.1 7.2 7.3 Yoshioka, Shinya; Kinoshita, Shuichi. Polarization-sensitive color mixing in the wing of the Madagascan sunset moth. Optics Express (Washington: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7-03-05, 15 (5): 2691–701 [2008-02-18]. PMID 19532506. doi:10.1364/OE.15.002691.
- ^ 8.0 8.1 8.2 8.3 Decary, Raymond. La Faune Malgache. Paris: Payot. 1950 (法語).
- ^ Biosecurity New Zealand. Import Health Standard for the Importation of Tropical Butterfly and Moth Pupae into New Zealand. Commercial Imports. New Zealand Government. 2005-08-24 [2006-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Tait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1.0 1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mith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Griveaud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3.0 13.1 13.2 Prum, Richard O.; Quinn, Tim; Torres, Rodolfo H. Anatomically diverse butterfly scales all produce structural colours by coherent scattering (PDF).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Cambridge: The Company Of Biologists). 2006-01-31, 209 (Pt 4): 748–765 [2008-02-16]. PMID 16449568. doi:10.1242/jeb.0205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6).
- ^ 14.0 14.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Drury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5.0 15.1 Boisduval, Jean Alphonse; Achille Guénée. Histoire naturelle des insectes: spécies général des lépidoptères. Roret. 1857: 12 [2008-06-19] (法語).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Catala, R. Variations expérimentales de Chrysiridia madagascariensis Less. (Lep. Uraniidae). Archives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1940, 17: Ph.D. Thesis.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Lees, David; Smith, Neal. Foodplants of the Uraniinae (Uraniidae) and their Systematic, Evolutionary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PDF). The Journal of the Lepidopterists' Society (The Lepidopterists' Society). 1991, 45 (4): 296–347 [2006-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3-15). 簡明摘要.
- ^ 18.0 18.1 Oberthür, Charles. Études de lépidoptérologie comparée. Rennes: Ch. Oberthür édition. 1922 [2008-03-20] (法語).
- ^ Webber, Joseph. Dictionnaire français-malgache (PDF). Ile Bourbon: Établissement malgache de Notre-Dame de la Ressource. 1855 [2008-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法語).
- ^ Shoumatoff, Alex. Our Far Flung Correspondents (Madagascar). The New Yorker (New York). 1988-03-07: 62 [200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3).
- ^ Klots, Alexander Barrett; Elsie Broughton Klots. Living Insects of the World. Doubleday. 2007-05-25 [1959] [2008-02-19].
- ^ Kaabak, L. Лицом к лицу с природой. НАУКА и ЖИЗНЬ. [2008-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俄語).
- ^ Minet, J. Ébauche d'une classification moderne de l'ordre des Lépidoptères. Alexanor. 1986, 14 (7): 291–313.
- ^ 24.0 24.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CarterButterflie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Common, I. F. B. Moths of Australia. Brill Publishers. 1990: 382 [1990] [2008-03-18]. ISBN 90-04-09227-7.
- ^ Chrysiridia rhipheus. Collection naturalisée. Insectarium de Montréal. 2005-05-10 [2006-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4)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