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投降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1年2月4日) |
無條件投降(英語:unconditional surrender)是指在作戰結束時戰敗一方允許戰勝方完全控制其政治和社會,對敗方事務進行任何處理。一般來說,要求對方無條件投降會延長戰爭時間,因為此要求排除了雙方都妥協而停戰之任何可能。
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納粹德國
1943年初,同盟國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提出要求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當時同盟國擔心西方國家與蘇聯的同盟會分裂,威脅到對納粹德國的勝利。由於無條件投降排除了任何進行停戰談判的可能性,西方國家可以以此向蘇聯保證它們會與蘇聯一起直到最終戰勝納粹德國。蘇聯決定參加這個要求。當時納粹德國宣傳部以此聲稱同盟國的目的在於完全摧毀德國來激勵德國人民背水一戰。
阿道夫·希特勒排除了任何投降的可能性,於1945年4月30日自殺。他通過遺囑指定的帝國總統卡爾·鄧尼茨發表電台演講說:「我最重要的任務是防止德國人民被入侵的蘇維埃敵人消滅。只因此軍事戰鬥繼續下去。」此時許多地區的德軍已經投降,但是鄧尼茨依然試圖與西方國家達成一個部分停火。由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帶領的德國代表團於5月6日在法國蘭斯盟軍最高指揮部提出這個要求時立即被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拒絕。鄧尼茨一開始只授權約德爾「與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指揮部簽署一個停火協議。」但艾森豪威爾拒絕後他通電下令約德爾簽署徹底無條件投降。這個投降於5月7日2:41簽署,從5月8日23:01開始生效。
由於這個無條件投降只是由約德爾,而不是由德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簽署的,因此於5月9日夜0:16在柏林蘇軍指揮部德德軍陸海空三軍指揮官代表鄧尼茨再次簽署證實了德國的無條件投降。西方盟軍的簽署人是亞瑟·泰德將軍,蘇軍簽署人是朱可夫元帥。由於在蘇聯德國投降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式生效,因此直到今天,5月9日在俄羅斯依然被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慶祝日。
大日本帝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通過玉音放送發表《終戰詔書》;9月2日,日方代表與同盟國代表在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簽署《降伏文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太平洋戰爭至此宣告結束。戰後,舊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被廢,以新的《日本國憲法》取代之。美國政府積極干涉新憲法的制訂,這些新的憲政條款對於現代日本仍有深遠影響。
南越
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軍隊完成對越南共和國(南越)的攻勢、占領其首都西貢,總統楊文明在獨立宮(今統一宮)向北越上校裴信表示無條件投降,越南戰爭結束,越南全國統一。
東巴基斯坦
原東巴基斯坦在發生要求脫離巴基斯坦的起義後,演變為孟加拉國解放戰爭,印度軍隊介入後,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並成立孟加拉國。197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宣佈無條件投降,孟加拉國正式獨立。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孟加拉國作為主權國家加入聯合國。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2021年美軍撤離期間,塔利班發動大規模攻勢。8月15日,塔利班占領喀布爾,阿富汗前政府無條件投降,阿富汗重新被伊斯蘭酋長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