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疆居民外逃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疆居民外逃是指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新疆哈薩克族等民族民眾離開中國前往它國的事件。據稱逃往蘇聯境內的邊民達六萬七千餘人[1]。事件發生後,中蘇雙方為此相互指責,中方稱「蘇聯顛覆活動」,而蘇聯方面也指責中方未採取相應措施阻止大規模越界。

早期

新疆居民經常往來通行於中亞地區,蘇聯建立以後,北部傳統路線都被封鎖殆盡,南部艱險的地段關卡鬆散,仍然有路線繞過蘇聯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雖然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但是經常有避難的新疆民眾自由進出南部邊關。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西北動亂波及新疆,哈薩克貧民密謀反抗盛世才統治。由於哈薩克人同時敵視斯大林的殘酷統治,盛世才獲得蘇聯大力武裝支持,蘇聯紅軍甚至直接進入新疆圍剿,哈薩克起義被殘酷鎮壓。大批哈薩克人逃難經過戈壁藏北無人區進入英屬克什米爾。期間又有哈薩克人等候戰亂平息,返回新疆,來往反覆。英屬克什米爾地區逐漸成為哈薩克人逃避戰亂的理想家園。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共軍隊於在1950年進入新疆。國民黨連同新疆高層貴族逃亡,並且裹挾普通哈薩克民眾再次大規模逃往克什米爾。

西藏和青海地區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後面又被追兵圍追堵截,匆忙逃難的哈薩克人準備不足,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男女老少在給養匱乏的情況下進入西藏地區,屍骨散布荒野。同時,哈薩克人也與沿途西藏居民有軍事衝突,被山匪頻繁困擾。特別是馬步芳的回回兵,敲詐勒索逃難到青海地區的哈薩克難民。哈薩克難民不但要賠付高昂的安置費,還要定期挑選年輕女孩獻給馬步芳的回回兵。忍無可忍的哈薩克人不斷於馬步芳部隊發生衝突,並且再次逃難。

青海地區滯留大量的哈薩克民眾輾轉游擊馬步芳部隊,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年代,所有青海地區哈薩克民眾被中國政府安排返回新疆家園。

逃亡英屬克什米爾的哈薩克民眾,其間混雜少數維吾爾貴族和漢族國民黨軍官,被聯合國劃為戰爭難民。有多個國家發出正式批文,同意接受這些哈薩克難民,少部分人選擇美國,多數哈薩克選擇遷往土耳其。

伊塔事件

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開始,中蘇關係由惡化走向分裂。1962年,大躍進後不久,伊寧蘇聯領事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與其他突厥民族民眾發放證件。4月22日,萬多新疆居民離開中國達到蘇聯,甚至新疆軍區副參謀長祖農·太也甫夫少將與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將也離開中國前往蘇聯。中國方面將之稱為伊塔事件伊塔反革命暴亂事件,並認為是蘇聯駐伊犁使館策劃了此次事件。在此後的幾個月里,中國共有邊民六萬七千餘人逃到蘇聯,中蘇之間為此事展開了長達一年半的外交交涉[2]

4月23日,中國總理周恩來親自召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張仲瀚,批示迅速組織一支高素質的軍墾隊伍分赴邊境。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喀拉崑崙山阿勒泰山的中蘇邊境線上建設了58個團場。

兵團退休幹部回憶,「當時非常緊急,被子裡外全是白布的,來不及做上被面。從烏魯木齊到這裡日夜兼程地趕,我們要執行三代任務,就替外逃的牧民代耕、代牧、代管」[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錢庠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卷五·历史的变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8: 332-333. ISBN 9789881727459 (繁體中文). 
  2. ^ 1963:伊塔事件——边民离境引纷争. 騰訊網 來源:法制晚報. 2009年2月2日 [201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3) (簡體中文). 
  3. ^ 边境团场185团今昔——永不移动生命界碑. 環球網 來源:天山網. 2009-09-15 [201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9)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