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擬社會人際互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同的表演者是擬社會人際互動的一部分。

擬社會人際互動,或準社會交互關係(英語:Parasocial interaction,縮寫:PSI[1],是唐納德·霍頓(Donald Horton)和理查·沃荷於195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指媒體使用者對節目單向式的人際傳播,使用者認為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使用該媒體就如同與他見面或和他談話般,這種親切的感覺產生了對媒體的信任感與依賴感。」[2][3]觀眾或聽眾開始將媒體人物視為朋友,儘管他們與這些人物沒有或僅有有限的互動。PSI 被描述為一種幻覺體驗,媒體觀眾與人物(例如,脫口秀主持人、名人、虛構角色、社交媒體影響者)互動,就好像他們與這些人物有着相互回應的關係。這個術語由唐納德·霍頓和理查德·沃爾在1956年創造。[4]

此種單向社交互動,即對某個人物的關注,[5]在經過反覆的媒體曝光後,會使媒體用戶產生親密、友誼和認同的錯覺,從而發展成為一種單向社交關係。[4]用戶了解到關於媒體人物的積極信息後,會增加吸引力,進而使關係得以進展。[5]由於媒體人物提供的信任和自我披露,單向社交關係得到了加強。[4]

媒體用戶忠誠並感覺與人物直接相連,就像他們與親密朋友的聯繫一樣,通過觀察和解讀人物的外表、手勢、聲音、對話和行為。[5]媒體人物對媒體用戶有着重大的影響,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都會影響他們對某些話題的看法,甚至是他們的購買習慣。根據發展心理學家桑德拉·L·卡爾弗特(Sandra L. Calvert)的說法,涉及單向社交互動對兒童長期影響的研究仍然相對較新。[6]

社交媒體為單向社交關係的加強提供了額外的機會,因為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進行親密、互惠和頻繁的用戶與人物之間的互動。[4][7]這些虛擬互動可能涉及評論、關注、點讚或直接消息。人物出現的一致性也可能導致用戶眼中的更親密的感知。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國家教育研究院.新聞傳播學名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M].元照出版,2015:364.
  2. ^ HORTON D,WOHL RR.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J].Psychiatry,1956,19(3):215-229.
  3. ^ 耿慶瑞,丁慧瑩,鄭璧嫻.虛擬角色代言人對網路廣告的影響-擬社會互動與產品涉入的干擾效果[J].資訊管理學報,2012,19(2):422.
  4. ^ 4.0 4.1 4.2 4.3 Chung, Siyoung; Cho, Hichang. Fostering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Celebrities on Social Media: Implications for Celebrity Endorsement.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7-04, 34 (4). ISSN 0742-6046. doi:10.1002/mar.21001 (英語). 
  5. ^ 5.0 5.1 5.2 Rubin, Rebecca B.; McHugh, Michael P. Development of parasoc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987-06, 31 (3) [2024-08-05]. ISSN 0883-8151. doi:10.1080/088381587093866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30) (英語). 
  6. ^ Klickstein, Mathew. What Room Teaches Us About the Psychology of Fandom. Wired. [2024-08-05]. ISSN 105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美國英語). 
  7. ^ Gleich, Uli. "Thomas Schierl (Hrsg.) (2007): Prominenz in den Medien. Zur Genese und Verwertung von Prominenten in Sport, Wirtschaft und Kultur. Köln: Herbert von Halem". M&K Medien & Kommunikationswissenschaft. 2008-12-01, 56 (3-4) [2024-08-05]. ISSN 1615-634X. doi:10.5771/1615-634x-2008-3-4-5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5)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