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摩里亞遠征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摩里亞遠征
希臘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尼古拉·約瑟夫·邁松易卜拉欣帕夏於1828年9月會面
日期1828年8月–1833年8月
地點
結果 奧斯曼-埃及軍隊撤出摩里亞
參戰方
法蘭西王國
希臘第一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
Flag of the Ottoman Empire (1453-1844) 埃及省
指揮官與領導者
- 尼古拉·約瑟夫·邁松(軍隊)
- 聖文森特的讓·巴蒂斯特·博里英語Jean Baptiste Bory de Saint-Vincent(科考隊)
- 易卜拉欣帕夏
傷亡與損失
1,500人死亡 不詳

摩里亞遠征(法語:Expédition de Morée)是於希臘獨立戰爭1828年至1833年間,法國伯羅奔尼撒(即摩里亞)的軍事干預行動,目的是驅逐此地的奧斯曼-埃及占領軍。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法蘭西學會授權的科考行動。

背景

邁索隆吉翁廢墟上的希臘,德拉克羅瓦繪於1826年

奧斯曼-埃及在希臘持續進行着攻勢。1826年4月,邁索隆吉翁在被圍攻一年後陷落,1827年6月,雅典陷落。希臘革命危在旦夕。

1826年的邁索隆吉翁失陷,在歐洲輿論掀起了強烈反響。歐洲當時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都對希臘革命抱有同情心,包括維克多·雨果(著《東方詩集》)[1]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2]亞歷山大·普希金焦阿基諾·羅西尼埃克托·柏遼茲[3]歐仁·德拉克羅瓦(繪《希阿島的屠殺》,《邁索隆吉翁廢墟上的希臘英語Greece on the Ruins of Missolonghi》)等。此前1824年,拜倫勳爵也在希臘獨立戰爭中逝世。

持續發酵的輿論終於使得歐洲列強決定出手介入。1827年7月6日,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三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英語Treaty of London (1827)》,試圖調解希臘和奧斯曼雙方的衝突,條約要求奧斯曼帝國承認希臘的自治權,但希臘仍將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4]1827年8月29日,奧斯曼帝國最高朴特拒絕了該條約。同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國聯合艦隊在納瓦里諾海戰中徹底摧毀了奧斯曼-埃及的艦隊。[5]

1828年,被海上封鎖而無法獲得增援和補給的易卜拉欣帕夏陷入困境,其無力支付的阿爾巴尼亞軍隊退出。1828年8月26日,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與英國在亞歷山卓締結協議,易卜拉欣帕夏將撤出伯羅奔尼撒半島,當地將僅剩約1200人的土耳其軍隊。然而易卜拉欣帕夏並未遵守協議,以各種藉口拖延並繼續控制當地的多個據點,並且下令摧毀特里波利[6]此外,法國政府的希臘政策出現動搖,易卜拉欣帕夏在9月會見尼古拉·約瑟夫·邁松將軍曾質問,為何法國於1823年在西班牙製造奴役(即終結自由三年)的同時,卻來希臘幫助解放運動。[7]但支持希臘的自由主義輿論在法國持續發展,法國政府決定加快干預行動,向英國提議進行遠征。當時第八次俄土戰爭已經爆發,英國不希望俄羅斯獨吞勝果,因此不反對法國單獨進行遠征。[8]

準備

法國眾議院批准了8000萬金法郎的貸款,以使政府能夠進行這次行動。[9]成立了由尼古拉·約瑟夫·邁松指揮的14,000至15,000人的遠征軍。包括3個旅共9個步兵團:[10][11]

  • 第一旅(3666人):第8步兵團(1323人),第27輕步兵團(1144人),第35步兵團(1199人)。
  • 第二旅(3935人):第16步兵團(1322人),第46步兵團(1310人),第58步兵團(1303人)。
  • 第三旅(3896人):第29步兵團(1310人),第42步兵團(1305人),第54步兵團(1281人)。

此外還有1個騎兵團,4個炮兵連和2個工程連。組建了由軍艦護航的運輸船隊進行遠征,包括60艘船隻。

軍事行動

埃及撤軍

第一旅和第二旅首先出發,於1828年8月28日到達納瓦里諾港灣,此處停泊着英法俄三國聯合艦隊。29日晚駛抵麥西尼亞灣英語Messenian Gulf西北部並開始登陸,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於30日至31日完成登陸。[12][10][11]9月7日,經過在艦上長時間的會談後,易卜拉欣帕夏與邁松將軍在3國海軍上將在場的情況下達成協議,將於9月9日撤出埃及軍隊。[12][13]埃及軍隊的撤離行動從9月一直持續到10月5日。在此之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僅剩2500人的土耳其軍隊控制着各個據點。之後,法國遠征軍開始向剩餘的據點進發。

占領納瓦里諾

1828年10月6日,在埃及軍隊全部撤出的次日,法國遠征軍第16步兵團進軍,從陸上包圍了納瓦里諾,隨後法國艦隊又從海上包圍了該城堡。該地土耳其指揮官拒絕投降,表示:最高朴特既不與英國開戰,也不與法國開戰;我們不會採取任何敵對行動,但我們也不會歸還此地。[14]法國工兵設法在城牆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法軍進入後,530名土耳其軍未作抵抗投降。

占領莫登

1828年10月7日,法國遠征軍第35步兵團進抵莫登(今天的邁索內英語Methoni, Messenia)。該地防禦更好,其指揮官做出了和納瓦里諾指揮官相同的回應。法國軍隊從海上和陸上同時攻破了海門和堡壘正門,土耳其駐軍未作抵抗,但要求再次談判。其指揮官解釋,他們需要服從蘇丹的命令;他們無法抵抗法軍,但需要做出象徵性的保衛。之后土軍投降,法國遠征軍在此地設置遠征總部。[14]

占領科隆

10月7日,部分法國遠征軍進抵科隆(今天的科羅尼),向當地指揮官宣布已經占領納瓦里諾和莫登兩處堡壘。當地指揮官做出了和前兩座城堡相似的回應。8月,法國派出工兵試圖破開城門,但被城牆上投擲的石塊打退,12人受傷。法國陸上部隊和兩艘艦艇對城堡開火,迫使守軍投降。9日,法國進占該城堡。[12][10][11]

占領帕特雷

法國遠征軍第3旅從海路前往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部[14],於10月4日登陸。法軍給帕特雷守軍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24小時內投降。5日,最後通牒到期後,法軍即刻向城堡進發,並部署大炮,帕特雷帕夏當即簽署了帕特雷城堡和摩里亞城堡的投降協議。[15][11]

占領摩里亞城堡

儘管帕特雷指揮官已經簽署協議要求摩里亞城堡(今天的里奧城堡)投降,但當地指揮官拒絕服從,甚至向法軍將領開火。10月19日,法軍開始圍攻。10月26日,後續的法軍增援也抵達。10月30日凌晨,法國火炮向城堡全面開火,4小時後,城牆被轟開一個大缺口。一人持着白旗要求投降談判。邁松將軍表示投降協議早前已經在帕特雷簽署過,他不會接受違反協議的人的投降,並給了600人的守軍半個小時的時間,打開城口並無武裝地撤走,土軍同意了該條件。這場圍攻造成了法軍25人的傷亡。[14][14][16]

撤離

1828年11月5日,最後一批土耳其人撤離了伯羅奔尼撒半島。法國遠征軍對各堡壘的占領行動前後只花費了一個月。10月5日,邁松將軍曾向希臘總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表示,希望能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外的阿提卡半島優卑亞島開展進一步的軍事行動。[17]但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強烈反對這一點,他希望希臘國家僅由伯羅奔尼撒半島組成,希臘其餘地區仍為奧斯曼帝國。法軍的遠征於1828年11月1日結束,希臘自己的武裝部隊繼續對希臘中部的土耳其軍隊進行作戰。法國遠征軍的大部隊於1829年1月返回法國。[15]只留下一個旅駐紮在伯羅奔尼撒,進行戰後恢復和工程建設。最後一批法國士兵於1833 年8月離開希臘。[18][19]

科考行動

法蘭西學會授權組織了科考行動。科考分別三個分支:自然科學考古學建築-雕塑。科考隊包括19名學者,於1829年2月從土倫啟航,3月3日在納瓦里諾登陸。[18]

自然科學

該分支的科考涉及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和地理學,由法國科學院負責。

1832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地圖以1:200,000的比例非常精確地繪製在6張紙上,這是首張根據大地測量學繪製的希臘領土地圖。[20][21]

考古學

法蘭西文學院負責,考古隊依據公元二世紀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的路線進行考古。考古隊最初設定的定位80個古代遺址的計劃未能完成,其成員後多獨立行動進行考古。

建築-雕塑

法蘭西藝術院負責。其進行的考古發掘包括Messene英語Messene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等。

圖片集

出版物

回到法國後,莫里亞遠征隊的士兵和科考隊員發表了眾多的作品。

軍事行動

科考行動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科考者將成果發表在六本書中:

其他的增補還包括:

考古學

建築-雕塑

參考

  1. ^ Victor Hugo, Les Orientales, Charles Gosselin, Paris, 1829.
  2. ^ François-René vicomte de Chateaubriand, Note sur la Grèce (1826) précédent l』Itinéraire de Paris à Jérusalem, Firmin Didot, 1852.
  3. ^ Hector Berlioz, La révolution grecque: scène héroïque, pour solistes, avec ou sans chœur, orchestre, H 21, texte d'Humbert Ferrand, 1825.
  4. ^ Internet History Sourcebooks. legacy.fordham.edu. [2015-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5. ^ Eugène Bogdanovitch, La Bataille de Navarin d'après des documents inédits des archives impériales russes., G. Charpentier, E. Fasquelle, Paris, 1897.
  6. ^ Brunet de Presle & Blanchet 1860,第555頁.
  7. ^ Arch de Vaulabelle, Histoire des deux Restaurations., tome 7, p. 472
  8. ^ Arch. de Vaulabelle, Histoire des deux Restaurations., tome 7, p. 649.
  9. ^ Antoine Calmon, Histoire parlementaire des finances de la Restauration., Michel Lévy, 1868-1870, tome 2, p. 313.
  10. ^ 10.0 10.1 10.2 Alexandre Duheaume (capitaine au Template:58e d』infanterie de ligne), Souvenirs de la Morée,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en 1828-182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selin, Paris, 1833.
  11. ^ 11.0 11.1 11.2 11.3 Gaspard Roux, médecin en chef, Histoire médicale de l'armée française en Morée, pendant la campagne de 1828, Méquignon l'aîné père, Paris, 1829.
  12. ^ 12.0 12.1 12.2 Eugène Cavaignac, Lettres d'Eugène Cavaignac, Expédition de Morée (1828-182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vue des deux Mondes, tome 141
  13. ^ A. Hugo, France militaire, tome 5, p. 317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Nicolas-Joseph Maison (Lieutenant-général) : dépêches adressées au ministre de la Guerre Louis-Victor de Caux, vicomte de Blacquetot, octobre 1828, in Jacques Mangeart, Chapitre Supplémentaire des Souvenirs de la Morée: recueillis pendant le séjour des Français dans le Péloponèse, Igonette, Paris, 1830.
  15. ^ 15.0 15.1 Jacques Mangeart, Souvenirs de la Morée: recueillis pendant le séjour des Français dans le Peloponèse, Igonette; Paris, 1830.
  16. ^ A. Hugo, op. cit, p. 319 et Arch de Vaulabelle, op. cit., p. 474.
  17. ^ Ioánnis Kapodístrias lui répond 4 jours plus tard: Lettre à M. le Général Maison, de Poros le 9 octobre (27 septembre) 1828 (p. 354), in Correspondance du comte J. Capodistrias, président de la Grèce, Tome II, A. Cherbuliez et Cie., Paris, Genève, 1839.
  18. ^ 18.0 18.1 Yiannis Saïtas et coll., L'œuvre de l'expédition scientifique de Morée 1829-1838, Edited by Yiannis Saïtas, Editions Melissa, 2011 (Template:1re Partie) - 2017 (Template:2de Partie).
  19. ^ Marie-Noëlle Bourguet, Bernard Lepetit, Daniel Nordman, Maroula Sinarellis, L』Invention scientifique de la Méditerranée. Égypte, Morée, Algérie., Éditions de l』EHESS, 1998. ISBN 2-7132-1237-5
  20. ^ Michel Sivignon, Université Paris X - Nanterre, Les enseignements de la carte de Grèce à l』échelle de 1/200.000 (publiée en 185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ergamos - Bibliothèque digitale de l』Université d』Athènes). Communication présentée au colloque de Gythion-Aréopolis Lakonias « Voyageurs et expéditions scientifiques: témoignages sur l'espace et la société de Mani », 4-7 novembre 1993 et publiée in « Mani. Témoignages sur l』espace et la société. Voyageurs et expéditions scientifiques (Template:15e-Template:19e siècle) », Athènes, Institut d』Études Néo-helléniques, 1996, p. 435-445.
  21. ^ Evangelos Livieratos, Université Aristote de Thessalonique, Mapping Greece in Template:19th 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ebsite. (希臘文) E. Livieratos 2009, Cartographic adventures of Greece 1821-1919, Athens: MIET/ELIA; p. 287, ISBN 978-960-201-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