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搪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朗式塘瓷花瓶
塘瓷茶具
德國一個塘瓷路牌(椴樹街)
紀念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52年登基而製造的塘瓷托盤(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品)

搪瓷(英語:Enamel),又稱ㄈㄚˋ,指將玻璃陶瓷粉末熔結在基質(如金屬、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殼,多為彩色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用於保護和裝飾。

石英長石等為主要原料,並加入純鹼硼砂等為溶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為乳濁劑,等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成琺瑯漿,塗敷於金屬製品表面,經過乾燥、燒成,即得製品。

塘瓷盛盤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

中國琺瑯器

琺瑯是音譯,古代又稱「佛ㄌㄧㄣˇ」、「佛郎」、「拂郎」,都是古代對法蘭克(Frank)的音譯。其中金屬胎琺瑯工藝,常見有掐絲琺瑯以及畫琺瑯兩大類,此外偶爾可見鏨胎琺瑯透明琺瑯(廣琺瑯)。明清文人又稱「大食窯」、「鬼國窯」、「鬼國嵌」、「佛郎嵌」,都是琺瑯的不同做法。

掐絲琺瑯

多數專家根據明代初年的紀錄[1],認為大食窯即是掐絲琺瑯,將其傳入中國的時間定為公元13至14世紀。由於元代蒙古大軍四處掠奪工匠,很多西亞中亞工匠就此隨軍被安置在雲南,中外技術交流使得滇工馳名天下,在元代及明初一直貢奉內廷[2][3]。在對北京故宮館藏清宮舊藏掐絲琺瑯器物的排查中,被劃歸元代及明初的器物,其釉色濃豔明快,特別是白色釉料呈半透明水晶狀。這一特徵在宣德以後消失。可以推斷元末明初內府仍然有西亞釉料留存或有外國工匠指導。掐絲琺瑯是由工匠用纖細的金屬絲在器物表面勾勒出圖案邊緣,再加以上色的技法。

畫琺瑯

畫琺瑯,又稱洋瓷,元明皆無,康熙時期傳入,清三代尤為盛行。因為琺瑯釉料在燒製時容易流淌走樣,對於釉料配方以及火候控制均有嚴格要求,其技術難度較掐絲琺瑯高,是琺瑯工藝中最難的一種。由於康雍乾三代為展現大清實力,在此技術上極力鑽研,加上雍正、乾隆等帝王在位時,都力求瓷器技藝超越前朝,造出了許多藝術水準相當高的成品。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曹昭. 格古要論. 維基文庫. 1388 [201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中文). 食窰,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拂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合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窰。 
  2. ^ 天順三年(1459年)王佐《新增格古要論》: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呼曰鬼國嵌。
  3. ^ 沈德符. 雲南雕漆. 萬曆野獲編.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 1.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02-01 [1606] [2013-07-04]. ISBN 9787101017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中文(繁體)). 元時下大理,選其工匠最高者入禁中。至我國初收為郡縣,滇工布滿內府,今禦用監。供用庫諸役,皆其子孫也。其後漸以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