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掠射望遠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掠射望遠鏡是利用X射線以近乎平行的角度照射在金屬平面上時發生掠射的原理進行成像的望遠鏡。1970年代早期美國的天空實驗室上搭載了掠射式望遠鏡,用於拍攝太陽,是首個用於天文觀測的大型X射線望遠鏡。1978年發射的愛因斯坦衛星是首個搭載大型掠射式望遠鏡的X射線天文衛星。20世紀90年代以後發射的大部分X射線天文衛星上都安裝了掠射式望遠鏡,口徑和分辨率都在不斷提高。

掠射望遠鏡經常採用的光路結構有柯克帕特里克─貝茨型(Kirkpatrick-Baez)、沃爾特型(Wolter)和龍蝦眼型(Lobster Eye)等[1],其中沃爾特型又分為Ⅰ、Ⅱ、Ⅲ型三種結構。

柯克帕特里克─貝茨型是最早出現的型號,發明於1948年,使用兩塊互相垂直的拋物面會聚X射線。沃爾特型使X射線先經過拋物面再經過雙曲面發生會聚。這種結構廣泛應用於各種大型X射線望遠鏡,其中Ⅰ型的應用最為廣泛。龍蝦眼型是於1970年代末提出的,特點是視場大,焦平面是曲面,較少得到應用。在實際的掠射望遠鏡中,經常使用若干不同口徑的反射面製作成套筒以增大有效口徑,例如XMM-牛頓衛星上安裝的掠射式X射線望遠鏡由58層沃爾特Ⅰ型套筒組成,最大的一層直徑為70厘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