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古萊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勒格瓦迪
حلق الوادي
哈勒格瓦迪全景
哈勒格瓦迪全景
哈勒格瓦迪在突尼西亞的位置
哈勒格瓦迪
哈勒格瓦迪
在突尼斯的位置
坐標:36°49′5″N 10°18′18″E / 36.81806°N 10.30500°E / 36.81806; 10.30500
國家 突尼西亞
英語Governorates of Tunisia突尼斯省
英語Delegations of Tunisia哈勒格瓦迪
人口(2014)
 • 總計45,711人
時區西非時間UTC+01:00

拉古萊特(法語:La Goulette法語發音:[la ɡulɛt]義大利語La Goletta),也作哈勒格瓦迪(阿拉伯語:حلق الوادي‎,羅馬化Halq al-Wadi Ḥalq el-Wād),突尼斯共和國突尼斯省的市鎮及港口。哈勒格瓦迪位於首都突尼斯以東12公里,坐落在突尼斯湖突尼斯灣之間的沙洲上。該港口地處突尼斯國主要公路和鐵路網絡的交匯點[1],不僅可以通過鐵路與首都突尼斯相連,而且可以通過渡輪歐洲相連[2]

地名語源

該地在阿拉伯語中稱「哈勒格瓦迪」(阿拉伯語:حلق الوادي‎,羅馬化Halq al-Wadi),含義為「河流峽谷」或「河流咽喉」,得名於在其附近入海的突尼斯運河。該地在各歐洲語言中稱「拉古萊特」,同樣源自該運河。被拼寫為「Golette」[3]或「Goulette」的「古萊特」一名最晚在16世紀中葉開始已經出現在歐洲各國的文獻中,例如利奧·阿非利加努斯《非洲志》(Cosmographia de Affrica)中曾有提及,該書的意大利語版於1526年出版[4],而法語版在1556年出版[5]。該地名稱還曾在塞萬提斯的西班牙文學作品中出現[6]

歷史

西班牙與奧斯曼的爭奪

突尼斯湖前方被運河一分為二的便是古萊特要塞

在公元7世紀穆斯林征服馬格里布過程中,突尼斯的迦太基港西班牙語Puertos_púnicos_de_Cartago被破壞,哈勒格瓦迪成為突尼斯海岸的主要港口。1534年,奧斯曼海軍元帥「卡普丹帕夏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率軍征服突尼斯。1535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組織由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組成的歐洲聯軍,在熱那亞共和國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里亞的率領下奪取突尼斯[7][8][9][10]。西班牙人開始在哈勒格瓦迪營造古萊特要塞英語Presidio。1569年,奧斯曼帝國阿爾及爾貝勒貝伊烏魯奇阿里英語Occhiali率軍占領古萊特要塞和突尼斯[11][12],1573年又被唐·胡安率領神聖同盟艦隊奪回[13]。1574年,烏魯奇·阿里重新占領突尼斯,從此古萊特歸奧斯曼帝國統治[14][15]

奧斯曼帝國時期

1880年的拉古萊特運河

奧斯曼統治古萊特要塞後,對其進行擴建,主要人口是土耳其人摩爾人。從18世紀開始,陸續有來自馬耳他和西西里的移民到哈勒格瓦迪從事海事和港口工作。1868年,突尼斯和意大利簽署拉古萊特條約,鼓勵意大利人移民到突尼斯,哈勒格瓦迪的意大利人越來越多。意大利移民浪潮改變了哈勒格瓦迪的城市面貌,意大利對該港口的開發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很多工匠、礦工和漁民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移民到哈勒格瓦迪尋找財富,並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哈勒格瓦迪人口的多數,並組成了「小西西里」社區(La Petite Sicile)。這也讓拉古萊特成為從18世紀到1956年突尼斯獨立期間,該國唯一一個穆斯林占少數的城市。意大利人在哈勒格瓦迪建立劇院、電影院、學校和醫院,成立商會、西西里銀行,刊發《聯盟日報》等。新移民與當地居民相處比較融洽,雙方經常通婚,文化互動頻繁。

法國殖民時期

拉古萊特,拍攝於1900年前後

1881年,突尼斯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即法屬突尼西亞。19世紀的小西西里是突尼斯城裡的歐洲人的度假勝地,有着大量的猶太人、意大利人和馬耳他人人口,普通的歐洲家庭常常乘坐魯巴蒂諾航運公司法語Société_de_navigation_génoise_Rubattino蒸汽火車從首都來到哈勒格瓦迪度假[2]

1905年,作為突尼斯-古萊特-港口鐵路(TGM鐵路)的附屬特許權,突尼斯電車公司法語Compagnie des tramways de Tunis獲得在拉古萊特建造熱電廠並為突尼斯北部郊區配電的授權。1908年,突尼斯-古萊特-港口鐵路電氣化鐵路的投產,燃料卸貨碼頭和礦石裝載碼頭的建設都為這個小港口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拉古萊特電廠曾在1942年至1943年的突尼斯戰役中被多次轟炸,並曾受到嚴重破壞。但到了戰後的1955年,該廠供應了突尼斯86%的電力[16]

拉古萊特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各族人口數量[17]
年份 穆斯林 猶太人 法國人 意大利人 馬耳他人 合計
1921年 778 1540 772 2449 381 5997
1926年 1998 2074 1264 2921 299 8653
1931年 2274 843 2233 3476 332 9260
1936年 2343 1668 2713 3801 265 10862

突尼斯獨立後

從海上觀望拉古萊特港

1956年,突尼斯王國獨立。1957年,成立突尼斯共和國。1964年,突尼斯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下令沒收外國人擁有的某些財產,拉古萊特的意大利人因此流亡法國尋求新的生活,成為法國黑腳移民的成員。在拉古萊特仍保留有一些歐洲人的遺蹟,比如拉古萊特聖奧古斯丁和聖菲德爾教堂[18],意大利自由風格英語Liberty style的建築,以及當地語言中一些源自西西里方言的短語。拉古萊特流亡者在1956年創辦了面向拉古萊特僑民的《突尼斯信使》(Il Corriere di Tunisi)期刊[19]

拉古萊特港原本兼具商埠、漁港、遊樂港、旅遊港的職能,現僅具備漁港和客船港的功能,貨船交通由附近的拉迪斯港處理。拉古萊特以其魚類餐廳和漫長的海灘而聞名,是突尼斯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圖集

參考

  1. ^ Linea, Corsica. CORSICA linea. www.corsicalinea.com. [202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3) (法語). 
  2. ^ 2.0 2.1 La Goulette | Tunis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英語). 
  3. ^ Fiori l'Anisette. nice.algerianiste.free.fr. [202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法語). 
  4. ^ Giovanni Leone Africano. La Cosmographia de l'Affrica (1526). unilibro.it. [202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意大利語). 
  5. ^ Léon l'Africain. Description de l'Afrique. 1556: 274 (法語). 
  6. ^ Cervantes. L'Ingénieux don Quixote de la Manche. 1614: 545 (法語). 
  7. ^ Rinehart, "Historical Setting" 1–70, at 21–22, in Tunisia. A country study (3d ed., 1986), ed. by Nelson. "The Hafsid sultan, Hassan, took refuge in Spain, where he sought the aid of the Habsburg king-emperor Charles V to restore him to his throne. Spanish troops and ships recaptured Tunis in 1535 and reinstalled Hassan. Protected by a large Spanish garrison at La Goulette, the harbor of Tunis, the Hafsids became the Muslim ally of Catholic Spain in its struggle with the Turks... ."
  8. ^ R. Trevor Davies, The Golden Century of Spain. 1501–1621 (London: Macmillan 1937; reprint NY: Harper 1961) at 92–102, 105 (versus the Ottomans), 94–97 (Tunis 1535).
  9. ^ Stanford J. Shaw,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Cambridge University 1976) at I: 96–97.
  10. ^ Paul Sebag. L'Harmattan , 編. Histoire des Juifs de Tunisie. 1991: 152. ISBN 978-2-7384-1027-6 (法語). 
  11. ^ Fernand Braudel,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Paris 1949, 1966; New York 1973, 1976) at II: 1066–1068. Here Uluj Ali is called Euldj 'Ali.
  12. ^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1971) at 173.
  13. ^ Jamil M.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1971) at 177.
  14. ^ Abu-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Cambridge University 1971) at 173, 177.
  15. ^ Robert Rinehart, "Historical Setting" 1–70 at 22, in Tunisia.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University 3rd ed. 1986), edited by Harold D. Nelson.
  16. ^ Ahmed Cheikhrouhou. Centrale Tunis Sud. Centrale Goulette II (PDF). bh-automation.fr. 2005 [2022-05-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0-31) (法語). 
  17. ^ Paul Sebag, Tunis. Histoire d'une ville, éd. L'Harmattan, 1998.
  18. ^ LA GOULETTE, ÉGLISE SAINT AUGUSTIN ET SAINT FIDÈLE. EGLISE CATHOLIQUE DE TUNISIE. [202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19. ^ Hatem Bourial. Alors que le Corriere fête ses soixante ans, la mémoire du premier Finzi en Tunisie…. webdo. 2016-04-12 [202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