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技術恐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技術恐懼Technophobia)是指對先進技術或複雜設備,尤其是電腦的恐懼或厭惡。[1]他們對技術恐懼儘管存在大量解釋,他們似乎變得更加複雜,就向技術不斷發展一樣。該術語通常被用於非理性的恐懼,但他們其他人卻爭辯說他們的擔憂是有道理的。這種恐懼一般與電腦恐懼英語Cyberphobia相關,而與技術狂熱英語Technophilia相反。拉里·羅森博士是一位心理學家、計算機教育工作者和,加州州立大學教授,他建議把技術恐懼者分為三類——「不安用戶」、「認知電腦恐懼者」和「焦慮電腦恐懼者」。[2]第一次受到廣泛注意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當時已經發現技術恐懼在影響全世界各種社會和團體。這導致某些群體作出反對某些現代技術發展的姿態,以維護他們的意識形態。在某些情況下,新技術與已有的信仰相衝突,比如樸素的個人價值和溫和的生活方式。在多種形式的藝術中都能找到技術恐懼者的例子,範圍從文學作品如《科學怪人》到電影如《大都會》。許多這樣的作品描繪了技術的黑暗面,就象技術恐懼者的感知。由於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難以理解,人們更可能對他們使用的現代技術感到焦慮。

流行率

人類行為中的計算機英語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它在各個國家調查了1992到1994年間的大學新生。[3]在3,392名學生中,回答為深度技術恐懼的占總人數的29%。[4]相比之下,日本的深度技術恐懼者達58%,印度更高達82%,而墨西哥則為53%。

200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大約單位中85~90%的新員工可能會不適應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技術恐懼。[5]

歷史

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曙光,一場運動讓社會開始注意到技術恐懼現象。隨着新機器的開發,原先需要熟練的技術工匠才能完成的工作,也能由不熟練的、工資低廉的男人、女人,甚至孩子來完成。而原先在這個行業工作的人開始擔心他們的生計。1675年,一群紡織工人摧毀了取代他們工作的機器。到1727年,破壞已經變得非常普遍,英格蘭議會作出判決——搗毀機器的行為是重大的犯罪。但是這個判決並沒有阻止暴力的浪潮。1811年3月,一群反技術的工人,以盧德的名義聯合起來,組成了盧德運動。他們拆除編織機的關鍵零件,襲擊倉庫,並要求貿易權,同時以更大的暴力相威脅。歉收和糧食騷亂導致不安和焦慮的人群激增,也為他們的事業帶來更多的支持者。[6]

19世紀也是現代科學的開端,湧現了一大批科學家,如路易·巴斯德查爾斯·達爾文孟德爾邁克爾·法拉第亨利·貝可勒爾瑪麗·居里,以及一批發明家,如尼古拉·特斯拉愛迪生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世界正在迅速變化,快到令許多人恐懼,他們擔心這些變化會取代他們,並且渴望一個更簡單的時代。浪漫主義列舉了這些感受。浪漫主義者往往更相信想象力而非原因,更相信「有機的」而非機械的,他們渴望更簡單、更牧歌的時代。象威廉·華茲華斯威廉·布萊克這些詩人相信,成為工業革命一部分的技術變革,正在污染他們所珍視的完美和純潔的自然觀。[7]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伴隨着廣島長崎的轟炸,對技術的恐懼持續增長。隨着核擴散冷戰,人們開始懷疑,當人類有能力毀滅世界的時候,世界將變成什麼。企業創造的戰爭技術,例如在越戰中使用的凝固汽油彈、炸藥和毒氣,漸漸地破壞公眾對於技術的價值和目的的信心。[8]在戰後時代,環保主義開始作為一項運動而興起。1955年舉行了第一次國際空氣污染大會,在1960年代對汽油含鉛量的調查點燃了環保主義者的憤怒。在1980年代,臭氧層的破壞和全球變暖的威脅開始變得更加嚴重。[9]

盧德運動

一些社會群體會被認為是技術恐懼的,最知名的是盧德運動。許多技術恐懼團體反對現代技術,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技術正在威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計。[10]盧德運動19世紀英國技術工人的是一個社會運動,這些工人被組織起來反對紡織業的技術進步。[6]這些技術進步用相對不熟練的機器操作人員取代了許多紡織業的技術工人。19世紀英國的盧德分子拒絕新技術,因為新技術影響了他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職業結構,或工作本身的一般性質。

如果一項被接受的新技術有助於工作過程而有沒有造成重大變化,則其並不會有什麼阻力。英國盧德運動抗議的是機器的應用,而不是發明機器本身。他們認為,他們的勞動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認為他們用來完成工作的嫻熟技能是一種財富,需要被保護,以免被自動化機器所毀滅。[11]

舊秩序再洗禮派

另一個被某些人認為是技術恐懼人群的是阿米什人。許多技術恐懼團體採取反對技術的社會立場,而阿米什人不願意使用技術則是由於其宗教信仰,並且擔心它會削弱他們團體作為一個整體和特別家庭的結構[來源請求]奧爾德農英語Ordnung中概述了阿米什人遵循一套準則,他們拒絕為個人使用某種技術形式。唐納德·克雷比爾英語Donald Kraybill、卡倫·M·約翰遜-韋納(Karen M. Johnson-Weiner)和史蒂文·諾爾特英語Steven Nolt在其書《阿米什人》中說道:

其它的舊秩序再洗禮派也是這樣,像舊秩序門諾派英語Old Order Mennonites、保守的俄羅斯門諾派舊秩序德國浸禮會兄弟英語Old Order German Baptist Brethren舊兄弟德國浸禮會英語Old Brethren German Baptists[來源請求]

藝術作品中的技術恐懼

在小說和流行文化中,關於技術恐懼的一個早期例子是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從那時起,技術恐懼都被認為是科幻,例如弗里茨·朗的電影《大都會》,其中提供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怎樣會產生技術恐懼;還有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在影片中,工人被極力減少,只剩下一種類似裝配線的新工業技術產品的機器里的齒輪。持續到五十年代,由於對核武器輻射的恐懼,出現了巨型昆蟲的怪獸電影,以及警示故事英語Cautionary tales如《地球停轉之日》。到了六十年代,則出現了綠巨人。後來又增加了對超級智能機器的恐懼和反抗,這也是《星際迷航》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從最初的系列到《星際旅行:下一代》,再到九十年代的《星際旅行:航海家號》。

早期

1960年的電視劇《陰陽魔界》有一集叫做《一件關於機器的事英語A Thing About Machines》,其中提到了一個人仇恨現代事物,如電動剃刀、電視機、電動打字機和鐘錶。

同樣在1960年代,電影《最後一個人》(改編自李察·麥森的小說《我是傳奇》)呈現了一個因細菌戰而傷痕累累的世界,僅剩極少數人類和一個突變體組織依然存活。查爾頓·赫斯頓的角色是一個科學家,他成為了突變體的目標。因為突變體基於技術恐懼的信仰,他們想要摧毀所有的科學和機器。技術恐懼也是小沃爾特·M·米勒的小說《萊博維茲的讚歌》的主題,在小說中核戰爭企圖消滅科學本身。

在1970年代,《巨人:福爾班工程英語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和《惡魔種子英語Demon Seed》也是兩個通過計算機統治的例子。同樣在1970年代,里奇·巴克勒英語Rich Buckler創建了死亡戰士英語Deathlok the Demolisher,一個被狂人復活的賽博格,一個作為奴隸的殺人機器,一個黑暗扭曲的《科學怪人》。1973年,《西部世界》展現了一個娛樂世界,其中的人形機器人出現故障而背叛人類。

1980年代,技術恐懼相關的電影《終結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片中計算機產生了自覺意識,並決定殺死所有人類。《銀翼殺手》向我們展示了生活在地球上的複製人,由於技術故障,他們並不滿足於人類為他們設定的限制,即要求他們被「修改」。《星際旅行:航海家號》講述了另一種扭曲,當「過剩的」緊急醫療全息程序——一種複雜的專家系統,幾乎與人沒有區別——實際上正在被降低為奴隸身份英語Author, Author (Star Trek: Voyager),而其它類似的系統英語Flesh and Blood (Star Trek: Voyager)已變成有情感的獵物

近期

後來又出現了一些電影,像《我,機器人》、《黑客帝國系列》、《WALL-E》和《終結者》續集。一些電視劇,如《神秘博士》——尤其是在《機器人之死英語Robots of Death》一集中——也涉及了技術恐懼問題。在《機器人之死》中,一個角色展示了對機器人的巨大恐懼,其原因是機器人缺乏肢體語言。第四醫生英語Fourth Doctor描述了這一現象,並將其作為「恐怖谷理論」的表現。該系列的顧問基特·佩德勒英語Kit Pedler也將這種恐懼作為經典《神秘博士》怪物賽博人靈感的基礎。這種產物的靈感來自於他自己的恐懼——假肢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以至於將很難說清什麼時候一個人已經不再是人,而變成了一台機器。《時空悍將》講述了一個虛擬連環殺手設法逃脫到現實世界。他持續地暴怒,直到他不可避免地被阻止。這是一部真正的技術恐懼電影,其主要情節是關於技術錯誤的。它講述了一個明目張胆地消滅人類的殺手。[13]

在《沙丘》系列的巴特勒瑞安聖戰英語Butlerian Jihad中,人類的敵人是一種惡意的人工智能,其首領歐姆尼斯英語Omnius明確的願望就是消滅人類種族。

皮克斯的電影《WALL-E》中,當機器人能夠為人類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人類則已「進化」為肥胖、溫順和懶惰的人類,並一直生活在接近恍惚的狀態。

阿凡達》是一部經典電影,其中的人類掌握的技術使他們更為強大,並將技術的恐怖灌輸給當地人。它強化的概念是,潘多拉的外星物種既害怕技術,也厭惡技術;技術的潛在力量可能會破壞他們特有的生存方式。相反,電影本身使用了先進技術,如3D,以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錯覺,將他們引入一個文明與技術恐懼的鬥爭。[14]

戈弗雷·雷焦的Qatsi三部曲英語Qatsi trilogy,也涉及嚴重的技術恐懼問題。這個保持「思想者」和「工作者」的想法向我們展示,即使是接受了技術的人,也會在某些方面恐懼它的潛力。

在電腦遊戲《翼指揮官:私掠船英語Wing Commander: Privateer》中,有個叫做倒退的狂熱准宗教團體,他們希望推翻所有形式的技術,即使他們自己也不得不使用技術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在後續遊戲《正義之火》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其中一個新的神秘領導人帶領這一團體,試圖消滅所有非本教信徒。

參見

參考文獻

  1. ^ Definition of "Technophobia". Dictionary.reference.com.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 tech·no·pho·bi·a (těk'nə-fō'bē-ə) n. Fear of or aversion to technology, especially computers and high technology. -Related forms: tech'no·phobe' n., tech'no·pho'bic (-fō'bĭk) adj."—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2) "tech·no·pho·bi·a /ˌtɛknəˈfbiə/ - Show Spelled Pronunciation [tek-nuh-foh-bee-uh] –noun abnormal fear of or anxiety about the effect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rigin: 1960–65; techno- + -phobia] —Related forms: tech·no·phobe, noun —(Dictionary.com unabridged (v1.1) based on the 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 © Random House, Inc. 2006.)
     
  2. ^ Gilbert, David, Liz Lee-Kelley, and Maya Barton. "Technophobia, gender influences an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for technology-related product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6.4 (2003): pp. 253-263. Print.
  3. ^ Weil, Michelle M.; Rosen, Larry D.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and Technophobia in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23 Countries. 人類行為中的計算機英語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5, 11 (1): 95–133. doi:10.1016/0747-5632(94)00026-E (英語). Over a two-year period, from 1992 - 1994,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392 first 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38 universities from 23 countries on their level of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and level of technophobia.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was measured by the use of consumer technology (Videocassette recorders, microwave ovens, automated banking英語automated banking, computer/video games), university computing (classroom computer use, word processing experience, programming experience and use of library computers) and computer ownership. Technophobia was assessed by instruments measuring computer anxiety英語computer anxiety, computer cognitions英語computer cognitions and computer attitudes. 
  4. ^ Weil, Michelle M.; Rosen, Larry D.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and Technophobia in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23 Countr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5, 11 (1): 95–133. doi:10.1016/0747-5632(94)00026-E (英語). Table 2. Percentage of Students in each country who possessed high levels of technophobia 
  5. ^ Index - Learning Circuits - ASTD [指標-Learning Circuits-ASTD]. Learning Circuits.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1) (英語). 
  6. ^ 6.0 6.1 Kevin Binfield. Luddite History - Kevin Binfield - Murray State University. Campus.murraystate.edu.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英語). 
  7. ^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Wsu.edu.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8) (英語). 
  8. ^ Goodyear, Anne Collins. From Technophilia to Technophobia: The Impact of the Vietnam [從技術狂熱到技術恐懼:越南的衝擊]. Leonardo. 2008, 41 (2): 169–173. doi:10.1162/leon.2008.41.2.169 (英語). 
  9. ^ Environmental History Timeline [環境的歷史時間線]. Runet.edu. 1969-06-22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英語). 
  10. ^ The Luddites. Regent.edu.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英語). 
  11. ^ Randall, Adrien. Resistance to New Technology: Nuclear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新技術的阻力:核電、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7–80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英語)Reinterpreting 'Luddism': Resistance to New Technology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12. ^ Donald B. Kraybill; Karen M. Johnson-Weiner; Steven M. Nolt. The Amish [阿米什人]. Baltimore. 2013: 313 (英語). 
  13. ^ Technophobia: Science Fiction Visions of Posthuman Technology
  14. ^ Dana Goodyear. Man of Extremes [狂熱的人]. 紐約客.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英語).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