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 |||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
老校名 | 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學院 | ||
校訓 | 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 ||
創辦時間 | 1956年3月15日[1] | ||
學校標識碼 | 4151010616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研究型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省部共建制高等院校 | ||
黨委書記 | 劉清友 | ||
校長 | 許強 | ||
副校長 | 曾英、侯明才、巨能攀、周仲禮 | ||
教授及副教授 | 1,310人 | ||
教師人數 | 3,031人 | ||
學生人數 | 39,174人(全日制) | ||
大學部人數 | 30,389人(全日制) | ||
研究生人數 | 8,785人(全日制) | ||
校址 | 中國四川省 成都校區: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東三路1號 30°40′38″N 104°08′39″E / 30.6771°N 104.1443°E 宜賓校區:宜賓市翠屏區大學城路三段218號 28°49′21″N 104°41′30″E / 28.82248°N 104.69165°E 30°40′39″N 104°8′33″E / 30.67750°N 104.14250°E | ||
校區 | 市區 | ||
總面積 | 3487畝 | ||
代表色 | 成理藍 | ||
隸屬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
郵遞區號 | 610059 | ||
網站 | www.cdut.edu.cn | ||
|
成都理工大學(英語: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縮寫:CDUT),簡稱成理或成都理工,校區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和宜賓市翠屏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是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111計劃」[2]、「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成員,為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1]
學校是以理工為主,地質、石油、資源、核技術、環境為優勢,土木、化工、材料、電子、機械、信息、管理為特色,經管、文法、外語、藝術、體育等協調發展的部省共建重點大學,為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重點高校。學校牽頭成立國際大型滑坡研究協會(iRALL)等國際學術組織,承擔「深時數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簡稱DDE)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地調計劃、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諮詢項目等一大批重要項目。[1][3]
截至2021年5月,學校用地2887畝,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 設有20個教學學院、1個沉積地質研究院、1個地質調查研究院。設有66個(類)本科專業。學校有教職員工3091人,其中教授(級)572人、副教授(級)818人[4]。特聘中國科學院劉寶珺院士為名譽校長。柔性引智高端專家(院士)58人。2021-2022學年,學校全日制在校生總規模為3837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0161人,碩士研究生6912人,博士研究生1153人。[1]
歷史沿革
成都理工大學前身為成都地質學院(初名成都地質勘探學院),創辦於1956年3月15日,由重慶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質勘探學院(現吉林大學)、交通大學地質相關科系組建而成,[5]為原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重點高校。1960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止招生6年;1972年3月,開始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大學生;1977年全面恢復本科生;1978年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5]1981年,學校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後首批獲得碩士授予權的高校;1983年,學校成為國家恢復學位制度後首批招收博士生的高校[6],1984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學校先後為地質部、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直屬重點高校,2000年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2001年經教育部批准組建成都理工大學[7]。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2017年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四川大學等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協議》,成為教育部與四川省共建高校。2022年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8]
師資
截至2024年2月,學校有教職員工3091人,其中教授(級)572人、副教授(級)818人。獲國家級人才項目、稱號和榮譽235人次。獲省部級人才項目、稱號和榮譽574人次。以柔性引進等方式聘請兩院院士35名。學校現有4個院士工作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團隊、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5個四川省科技創新團隊(創新研究群體)、1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3][9]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劉寶珺(名譽校長)、王成善[10]、郭華東[11]、陳毓川、張國偉[12]等35位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多吉[10]、唐菊興 等 |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黃潤秋、王成善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9人) | 許強、黃潤秋、庹先國、王成善、劉耘、范宣梅、李超、彭強[13]、胡偉 |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 | 許強、劉清友、王宇傑 等 |
IEEE Fellow (1人) | 黃琦 |
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 | 黃潤秋、劉清友 |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 | 黃潤秋、許強 |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 | 金景福、張倬元、倪師軍、施澤進、伊向藝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人) | 黃潤秋、劉寶珺、李勇、裴向軍、劉耘、唐菊興、范宣梅[13] |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 | 黃潤秋、王成善、劉樹根、唐川、劉清友、許強、李天斌、庹先國、李忠權、李勇、劉耘、唐菊興、裴向軍、范宣梅[13] |
學科建設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科學學科群)世界一流學科,以學科群的方式進行建設,涵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
國家重點學科(1個):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含「地質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三個二級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省級重點學科(15個):
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固體地球物理學、岩土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信號與信息處理、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油氣田開發工程、第四紀地質學、材料學、核技術與應用、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數學。
博士後流動站(6個)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核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 |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物理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 |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 資源與環境 |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自主設置及交叉設置二級學科(13個) | 岩石物理學、沉積學(含:古地理學)、礦產資源化學、核資源與核勘查工程、環境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礦物材料學、金屬礦產與金屬材料學、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數學地質、資源與環境遙感、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8個) | 應用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力學、網絡空間安全、紀檢監察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 |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 | 金融、應用統計、法律、翻譯(英語筆譯;英語口譯)、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風景園林、會計、工程管理、戲劇與影視、設計、國際商務、社會工作、旅遊管理、體育 |
科研
科研平台(部分)
學校是國家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1]
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 國家環境保護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與聯合修復重點實驗室
- 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構造成礦成藏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地學空間信息技術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自然資源部深時地理環境重建與應用重點實驗室
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 滑坡災害風險預警與防控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能源局重點實驗室
- 國家能源碳酸鹽岩油氣重點實驗室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地質災害防控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 自然資源部複雜構造區頁岩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 自然資源部地質環境監測工程技術創新中心
- 自然資源部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控與生態修復技術創新中心
天府實驗室
- 天府永興實驗室(碳中和)
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地學核技術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數學地質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 頁岩氣評價與開採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參與)
青海省重點實驗室
- 硫酸鹽型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青海省重點實驗室(共建)
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
- 地質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
- 攀西戰略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 四川盆地及周緣優質頁岩氣資源潛力評價協同創新中心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
- 四川省頁岩氣勘探開發工程實驗室
- 四川省地質環境脆弱區生態修復材料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地熱能勘探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數控裝備超精密驅動與傳動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油氣鑽完井智能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新制式軌道齒輪傳動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參與)
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工業互聯網智能監測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土壤地下水環境修復與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複雜地質TBM智能掘進與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四川省地理國情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
四川省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四川礦產資源研究中心
- 國家公園研究中心
獲得獎項
學校先後承擔了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地調計劃等一大批重要項目。截至2022年,學校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等獎項共計1040項(次),其中國家級獎項有: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3] 截止2020年,獲得授權專利1920餘項。[1]
2019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參與的「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與重大發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牽頭完成的「西部山區大型滑坡潛在隱患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關鍵技術」、「中國西部海相碳酸鹽岩層系構造—沉積分異與大規模油氣聚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學術期刊
主辦學術期刊6種,其中有CSCD核心期刊2種、中文核心期刊2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4種。
-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成都理工大學主辦的、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其前身是1993年創刊的《四川省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四川省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與《理工高教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內刊)合刊,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刊期為季刊。2011年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刊期正式轉為雙月刊。[15]
-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辦於1960年,原名《成都地質學院學報》(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2002年)。入選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 、第四版(2004) 和第五版(2008);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16]
- 《礦物岩石》創刊於1980年,屬四川省科協主管,由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與成都理工大學主辦。主要就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沉積學以及相關學科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地球及空間科學中有關物質成分的學術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的交流平台,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服務。先後三次(1996年、2000年、2004年)被遴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及EI光盤版全部收錄。
-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創刊於1979年。主要刊登中國國內外地球探測信息處理和計算機處理及其應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文摘》(CA)、《中國石油文摘》、《中國地質文摘》及美國《地質光盤數據庫》、俄羅斯《文摘雜誌》等十多家中國國內外知名文摘收錄,還成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等知名檢索機構的來源期刊。
-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原《地質科技管理》、《地質系統管理研究》)創刊於1984年,由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和成都理工大學主辦,是一份刊載土地、礦產、水、海洋等自然資源科技和管理研究成果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 入網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原文收錄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EPS收錄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
-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創刊於1990年9月,為自然科學學術性期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內部動力和外動力以及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方面的治理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該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中國期刊網」;中國科技信息研究院萬方(數據)集體公司《科技期刊群》。
對外交流合作
成都理工大學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與資源、能源、環境、建築、軍工和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國家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學校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項目等多個國家公派項目實施單位,先後與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18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獲批實施英國牛頓基金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英合作項目等國際項目。[3]
近年來大批國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成都理工大學交流訪問、講授課程,參與科研,極大的提高了學校教學科研國際化水平。學校邀請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國際合作科技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學校聘請外籍專家定期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課程,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近5年共聘請400餘人次長期外國專家在校任教,規模在四川省僅次於四川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2]
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開始與英國數所大學開展深度合作,是全國較早設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17]現有兩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019年,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成都理工大學牛津布魯克斯學院。
2013年,成都理工大學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兩校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環境地學等5個本科專業開展「2+2」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先在國內學習兩年本科課程,然後到愛丁堡大學繼續深造、完成剩餘兩年的本科課程後,可同時獲得成都理工大學的畢業證書、學位與愛丁堡大學的學位。[18][19]
校園
成都校區
校園面積2887畝,校舍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一座博物館,一座東區圖書館,一座水上圖書館。
圖書館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建有2個圖書館,東區圖書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閱覽座位6000個,西區圖書館(水上圖書館)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閱覽座位1200個。館內建有國土資源西南地區科技查新站和四川省高等學校文獻傳遞服務中心。截止2022年,圖書館館藏印刷型書刊296萬冊,擁有數字資源數據庫96個、電子圖書263萬冊、電子期刊137萬冊。檔案管理達到「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一級」標準。學校主辦公開出版發行學術期刊6種,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種、CSCD收錄期刊2種、科技核心4種,並與Elsevier合辦國際期刊《Ore and Energy Resource Geology》。[3]
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一座在中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的以地學類為主的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10萬餘件,其中合川馬門溪龍化石、重慶大竹魚化石、隆昌鐵隕石等都是世界級的珍品。與成都市共建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為中國西部最大自然博物館。
學院設置
- 研究生院
- 地球科學學院
- 能源學院
- 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 地球物理學院
- 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 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
- 管理科學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法學院
- 商學院
-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 體育學院
- 計算機與網絡安全學院(牛津布魯克斯學院)
- 地理與規劃學院
- 生態環境學院
- 沉積地質研究院
- 地質調查研究院
- 產業技術學院(宜賓校區)
- 繼續教育學院
獨立學院:
傑出校友
- 常隆慶(攀枝花之父)
- 多吉(中國工程院院士、原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王成善(中國科學院院士)
- 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
- 胡瑞忠(中國科學院院士)
- 唐菊興(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水昌(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潤秋(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部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 胡昌升(甘肅省省委書記、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許大純(自然資源部副部長)
- 羅強(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賴蛟(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胡廣傑(江蘇省副省長)
- 李彬(廣西壯族自治區原副主席、九三學社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委)
- 王世傑(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貴州省委主委)
- 王昱 (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台盟重慶市主委)
- 宗國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雲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 周源(知乎創始人、CEO)
- 唐岩(陌陌創始人、董事長)
- 周心懷(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
- 夏慶龍(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883.HK, 600938.CH)原總裁、執行董事)
- 梅非奇(中國銀行(601988.SH, 3988.HK)高級管理層成員 ,中國銀行原董事會秘書、公司秘書)
- 馮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總審計師,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1072.HK, 600875.SH)監事會主席)
- 柳江(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游勇(四川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 宋葵(重慶市能源投資集團董事長、華潤電力控股(0836.HK)董事會副主席)
- 胡澤松(盛和資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392.SH)董事長)
- 章方良(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1548.HK)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SDAQ: LEGN)董事會主席)
- 胡精沛(廈門萬里石股份有限公司(002785.SZ)董事長、第一大股東)
- 蔣朝文(華控康泰(01312.HK)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同方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 王之敬(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首席科學家、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協會(SEG)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學地球物理系講座教授)
- 萬大慶(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國際華人數學家晨興數學銀獎獲得者)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学校简介. 成都理工大學. 2021-05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 ^ 2.0 2.1 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国际化办学稳步提升.[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3.4 成都理工大學. 学校简介. 成都理工大學. [202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 ^ 师资简况. 成都理工大學.[失效連結]
- ^ 5.0 5.1 大事记. [202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 ^ 成都理工大学中英合作办学.[失效連結]
- ^ 教育部关于同意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01〕77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1-05-11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 ^ 張守帥. 教育部与四川省签署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 四川日報. 2019-12-27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 ^ 成都理工大學. 师资简况.[失效連結]
- ^ 10.0 10.1 我校启动“珠峰科学研究计划”.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 ^ 我校召开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办公会.[失效連結]
- ^ 学院简介. [202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4).
- ^ 13.0 13.1 13.2 成都理工大學. 师资队伍.[失效連結]
- ^ 一流学科. [2021-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 ^ 期刊简介.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誌社. [202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0).
- ^ 期刊介绍.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官網. [202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 ^ 成理中英简史.[失效連結]
- ^ 成都理工大携手爱丁堡大学开展“2+2”合作办学项目. news.sina.com.cn. [2021-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 ^ 英国爱丁堡大学2+2项目说明.[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 成都理工大學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成都理工大學網絡校史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成都理工大學教務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