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江蘇省無錫市 |
分類 | 傳統美術 |
序號 | 346 |
編號項目 | Ⅶ—47 |
登錄 | 2006年 |
惠山泥人是江蘇省無錫市的一項民間藝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與天津泥人張、大吳泥塑齊名為中國三大泥塑,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惠山泥人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明代,明季文人王思任在《游慧錫兩山記》中有「買泥人、買小刀戟以貽兒輩」[1]的記載,張岱所著的《陶庵夢憶》卷七愚公谷篇中也曾記述:「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山。進橋,店在左岸,店精雅,賣泉酒、水罈、花釭、宜興罐、風爐、盆盎、泥人等貨。」[2]在舊時,無錫惠山畔匯集了眾多祠堂(即今日之國家文保單位惠山古祠堂群),看守祠堂的祠丁為補貼家用,便取惠山泥製作舊時稱為耍貨的泥人販賣給過往之人,此即惠山泥人之最初由來。[3]
清代,惠山泥人已聲名籍甚,乾隆帝下江南、入住惠山寄暢園時,曾見泥塑藝人王春林製作的惠山泥人,讚賞不已,特地定做了數盤泥孩兒帶回北京,放置在頤和園佛香閣,惟庚子之亂時,遭西人攜去。[4]據傳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作壽,無錫官府還曾訂製過手捏戲文《八仙》(一說《蟠桃大會》)一堂,用作壽禮,至宣統2年(1910年),更曾獲得南洋勸業會銀獎。[5]
晚清以降,惠山泥人得到充分發展,據工藝美術理論家張道一先生考證,從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間,惠山街上尚只有胡萬成作坊、鳳阿自耍貨店和周坤發耍貨店幾家專門生產經營泥人的店鋪,[6]到「咸豐年間就有蔣萬盛、錢萬豐、周坤記、胡萬成、章乃豐等多家規模較大的專業作坊」,泥人名家數十位。[7]隨着競爭的激烈、作品的豐富,作坊之間的紛爭偶有發生,為了維護行業秩序,光緒16年(1890年)「耍貨公所」成立,規範了本業祖師祭祀儀式、新店入行條件、收徒拜師規矩、作品剽竊問題等。[8]
民國10年(1921年),在上海普益平民習藝所學習過天津泥人和西洋雕塑技法的高標(1902-1983)把天津泥人張的捏塑手法、西洋石膏翻模技術和惠山泥人技藝結合,提高了惠山泥人的生產效率且更為創新,[9]此時,西風漸興,進口現代玩具日益受到追捧,然而在振興國貨的號召下,惠山泥人這種傳統玩具得到主流輿論的支持,如《上海影壇》刊登的《周曼華喜歡大阿福》就是利用明星周曼華的花邊新聞來影響大眾消費;《申報·國貨周刊》刊登的《大阿福和洋囝囝》從兒童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一個孩子選擇中西兩種玩具的過程,最後大阿福以材質的安全性獲勝的故事;甚至還有有識之士張孟昭在《申報》刊登針對惠山泥人的營銷分析《從進口玩具想到惠山泥人》,前瞻性地對惠山泥人在玩具市場中的競爭力提出建議。[10]惠山泥人業也因此繁榮一時,據1935年出版的《無錫概覽》記載,當年惠山腳下的泥人店鋪作坊共46家,每家僱工3、5人不等,從業人員共200有餘,資本13000餘元,年產值10萬元以上,產品還遠銷東北、西南各省,且有洋人採購出口,直至抗戰爆發、社會動盪,不可避免地使惠山泥人業遭到重創。[11]
1949年以後,據《無錫市泥人石膏品業工商登記調研資料》的統計顯示,在1950年至1951年間,惠山泥人業辦理工商登記的單位有269戶,其中店鋪市區15戶、惠山46戶、作場208戶。[12]在此基礎上,無錫市於1954 年成立了「無錫市泥人石膏工藝供銷合作社」,統一管理泥塑藝人,同時在中共華東局文化部負責人的夏衍的親自批示下,江蘇省亦成立江蘇省惠山泥塑創作研究所,由美術教育家王木東擔任首任所長。[13]1958年合作社改制升級為惠山泥人廠。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惠山泥人業遭到嚴重破壞,眾多歷史作品、模具被砸毀,直至1978年5月復又設立了無錫市泥人研究所。[5]
2011年9月,無錫市在原惠山泥人廠的廠址上,建立起了中國泥人博物館,該館為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收藏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廣東以及無錫等中國多個流派的泥塑作品。這也是中國目前規格最高、展品最多的泥塑主題博物館。[14]
知名藝人
惠山泥人問世以後,有據可考的第一位著名藝人即王春林,此後有胡萬盛、馮阿自、周坤發、周阿生、丁阿金等,民國時期惠山泥人著名藝人有馮福金、蔣金奎、胡大房、龔源茂、朱阿順、陳東泉、胡榮標、陳毓秀、王錫康、蔣子賢、高標、傅順(潤)泉、秦仁金、陳阿榮、鮑富貴等40餘人,1988-1996年,無錫惠山泥人行業柳家奎、王木東、喻湘漣、柳成蔭、王南仙5位藝人先後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6月,喻湘漣、王南仙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15]然而,由於從藝學成期長,加之天然惠山泥的日益枯竭,惠山泥人與其他中國非物質遺產一樣,正面臨傳承難題。[16][17]
風格特徵
惠山泥人使用惠山地區一米以下的黑泥為材料,此土泥質細膩柔,可塑性極佳,對此蘇軾曾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賦詩。[18]正是這種特有的惠山泥使惠山泥人盡顯靈秀、細緻之風格。而按製作藝術形式,又可以將惠山泥人分為兩類,即粗貨和細貨。粗貨又可稱為耍貨,「粗貨」大凡都用模具印製,而「細貨」由藝人直接捏制而成。粗貨造型與彩繪風格粗獷、簡練,而細貨比較寫實、細膩、惟妙惟肖。
粗貨起初多為販售鄉人、兒童取樂之用,故在傳統的粗貨作品中,選用的題材大體為民間習俗、神話傳說、吉祥喜慶、福祿壽佛等,如「大阿福」、「蠶貓」、「春牛」等惠山泥人代表作均屬粗貨類;細貨則源自崑曲,以表現戲曲中人物形象為主題,乃稱「手捏戲文」,做工頗為精巧,屬觀賞品,過去多為大戶人家逢紅白喜事或年節盛典時購置。[19][20]
惠山泥人的製作,則需「一印、二捏、三格、四鑲、五扳」五道工序,其中以捏最為關鍵,要使用「揉、搓、捏、包、推、拍、敲、鑲、貼、扳、捻、捋、裝、格、剪、戳、滾、拉」等手法。而泥胚成型後,彩繪更顯重要,強調「三分坯七分彩」。[21]
逸事
- 無錫惠山泥人的著名形象「大阿福」,本源自地方傳說,即謂遠古時,無錫惠山周圍一帶有怪獸名「青饕」者,經常出沒山林,傷害周遭百姓,尤愛吞食小孩,鄉人便禱告上天,天庭乃派一對金童玉女,下凡除害,不久便告成功,將青饕降服且馴為神獸抱入懷中。為表紀念,惠山百姓乃塑金童玉女之形象,喚其「阿福」,以討吉利。[22]
- 無錫籍作家錢鍾書在其著的《圍城》中,曾描述主人公的家鄉「他們那縣裡……土產中藝術品以泥娃娃為最出名。」多年後,錢又在《管錐編》中提到:「近世吾鄉惠山泥人有盛名,吾鄉語稱土偶為『磨磨頭』,而自道曰『倷伲』。」此「倷伲磨磨」即無錫方言中對惠山泥人的所稱。[24]
- 1950年代時,有一位善做泥人的吳老太,平日善捏貓,上色隨意,一日被一群美術家偶遇,見之大讚,遂訂做數份。吳老太為此連夜趕製了成批的泥貓,然而第二天美術家再見,嘆氣此為死貓。1949年後,當軸將原先分散的手工藝人統一管理,泥塑亦需按要求批量製作生產,故惠山泥人之風格多失淳樸。[26]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王思任(明),《謔庵文飯小品》卷三,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2001年)集部·別集部,頁1368。
- ^ 屠友祥校注,《張岱(明),〈陶庵夢憶〉》(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206。
- ^ 〈“惠山脚旁边,开满泥佛店”〉,《江南晚报》(2011年10月12日)。. [2014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11日).
- ^ 徐珂(清),《清稗類鈔》(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第五冊工藝類·制泥人,頁2389。
- ^ 5.0 5.1 轉引自葛紅,〈惠山泥人〉,《江蘇地方誌》2012年第4期,頁15。
- ^ 張道一主編,《惠山泥人》(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年),頁21。
- ^ 孫平,〈惠山泥人的今昔〉,無錫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無錫文史資料》1984年第8輯,頁123。
- ^ 張道一主編,《惠山泥人》(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年),頁39。
- ^ 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第十六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 ^ 王美詩,〈惠山泥人:從民間玩偶到博物館藏品〉,《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9月4日)。
- ^ 轉引自王文燕,〈惠山泥人產業發展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頁8。
- ^ 張道一主編,《惠山泥人》(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年),頁38。
-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的运河情缘〉,《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20日)。. [2014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8日).
- ^ 〈中国泥人博物馆28日开馆〉,《现代快报》无锡版(2011年9月23日)。. [2014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 ^ 葛紅,〈惠山泥人〉,《江蘇地方誌》2012年第4期,頁17。
- ^ 〈惠山泥人大师收徒难〉,上海《文汇报》(2007年1月12日)。.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4).
- ^ 〈天然“惠山泥”600元一吨还买不到 惠山泥人面临“无泥”窘境〉,《新民晚报》(2007年12月4日)。. [2014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第六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 ^ 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第三、四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 ^ 李萍,〈泥土的異趣:試析無錫惠山泥人的興起〉,《東南文化》2012年第5期,頁123-124。
- ^ 葛紅,〈惠山泥人〉,《江蘇地方誌》2012年第4期,頁16。
- ^ 沈大授,〈惠山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第一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 ^ 〈惠山泥人仍供奉祖师爷孙膑〉,《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日)。. [2014年8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8日).
- ^ 〈钱锺书的无锡温情〉,《无锡新周刊》(2010年11月19日)。.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程勉中,〈無錫惠山泥人小考〉,《藝術·生活》2000年第4期,頁18。
- ^ 孫若茜,〈惠山泥人,是旅遊紀念品還是藝術品?〉《三聯生活周刊》2014年第31期,頁109-110。
- ^ 李萍,〈泥土的異趣:試析無錫惠山泥人的興起〉,《東南文化》2012年第5期,頁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