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1月17日) |
後工業社會是社會科學名詞,指涉開始自1960年代的工業社會轉型出現的社會現象,該詞最早出自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賴訥,後由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的著作《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3)推廣開來。
1960年之後,一般認為工業社會已進入變化期,跟一百多年前歐洲社會由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一樣巨大。
貝爾在書中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後工業階段。其特徵如下:
- 由產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生產
- 職業:專業/技術人員主導
- 理論知識居中心地位
- 未來:技術評估及智能技術的重要性
- 管理革命:管理由人與自然轉變為人與人
- 新的匱乏——資訊、時間、資源的供應不夠
- 資訊經濟的挑戰:資訊=公共物品
如果資訊被私有化,那佔有的人有無上的權力,相反,未能佔有者便會被推向低層,如數位落差。
參考文獻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422231138/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Post-Industrial_Society.html
- http://www.thinkerstar.com/future/trend-3.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這是一篇經濟學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