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篤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篤倫
個人資料
字伯常
出生1894年8月11日
 大清湖北省安陸府
逝世1958年10月2日(1958歲—10—02)(64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籍貫湖北省安陸縣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沈綬箴
父母父親張以楨、母親李氏

張篤倫(1894年8月11日—1958年10月2日)[1],字伯常,生於湖北省安陸縣,職業軍人與政治人物,最高軍階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中國國民黨籍,曾任重慶市長及湖北省長。

生平

清末民初的活動

清末,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宣統3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赴上海陳其美麾下任上海警衛司令。11月,回到武漢,任黃興的鄂軍總司令部參謀。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鄂軍第5師副官長。1915年(民國4年)被出身湖北的晉北鎮守使孔庚任命為參謀。其間,他同夏斗寅成為好友。

1916年,一度赴山西參加晉軍,不久返回家鄉任鄂軍第1師參謀長。1917年(民國6年),石星川為響應孫文(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組織了湖北靖國軍第1軍,、夏斗寅加入該軍,任參謀長。此後,該軍遭北京政府的湖北督軍王占元吳光新率部殲滅,、夏斗寅退往岳州湖南省)。在新獲擁立的南方政府派的鄂軍總司令李書城麾下,任第1梯團團長,夏斗寅任第2梯團團長。

從北伐到抗日戰爭

1919年(民國八年),、何成濬投向廣東,任廣東海疆軍第1混成旅參謀長,代理旅長職務。同年9月辭任。1923年(民國十二年),赴四川,任頼心輝所率的四川邊防軍的高級參謀。此後,再未任過前線指揮官。1924年,他再度赴廣東省,會見了孫文。1926年(民國十五年)秋,作為四川各軍的代表,同蔣介石進行交涉,討論川軍呼應北伐而易幟之事。11月,赴漢口,歷任漢口市公安局局長、代理市長,翌年辭職回到四川。

1929年(民國十八年),任陸軍第5路軍第9軍副軍長,9月改任國軍編遣委員會直轄第1編遣分區辦事處委員。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6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7月兼任蒙藏委員會委員。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6月,任陝西省第6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任重慶行轅辦公廳副廳長,翌年2月任西昌行轅主任。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1月,任新設立的川康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12月獲授陸軍中將。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對國共內戰的消極姿態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首腦蔣中正在西昌策劃以武力罷免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之際,保守機密,獲得蔣介石信任。1945年11月,任重慶市市長。對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推進並不積極,和中國民主同盟支持的重慶市參議會議長胡子昂合作維護言論自由,推進市政建設。

1948年4月,改任湖北省政府主席,9月兼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委員。和任重慶市市長時期一樣,認同內戰反對派主張的言論自由,同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周旋,協助了湖北和平運動。然而,白崇禧幫助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白崇禧、李宗仁仍然積極進行內戰。張篤倫對此十分不滿,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張群的勸說下,於1949年2月辭去湖北省政府主席職務,6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政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重慶,逃往香港,後來又轉赴台灣。在台灣,從政壇完全引退。

1958年10月2日,病逝於台北市。享年67歲。

家庭

其子張澄基為佛學家。

注釋

  1. ^ 《張篤倫及其一家》,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12,第7頁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賀耀組
重慶市長
1945年11月 - 1948年4月
繼任:
楊森
前任:
萬耀煌
湖北省政府主席
1948年4月 - 1949年2月
繼任:
朱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