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家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家驤(1827年—1885年),子騰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晚清政治人物。卒諡文莊

生平

同治元年(1862年)殿試第二甲第十二名,賜進士出身,時年三十五歲。選庶吉士散館編修,1867年出督山東學政,尋調山西(與於建章對調)。1868年因父喪解職,守喪後重新上任舊職。歷升翰林院侍講(同治十年,1874年8月)、南書房行走(同治十三年,1874年9月)侍讀、侍講學士等。光緒元年(1875),任順天鄉試同考官,12月,任日講起居注官,光緒二年,任國子監祭酒,光緒七年(1881),任詹事府少詹事,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緒八年,任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任稽察科事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光緒九年(1884),任直隸省舉人複試閱卷大臣,殿試讀卷官,朝考閱卷大臣,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任武闈會試正考官,慈禧太后50壽慶,賞賜張家驤「砥德礪才」牌匾,並賜紫禁城騎馬,終官吏部右侍郎。

光緒十一年(1885年),張家驤病逝於吏部侍郎任上,歸葬於鄞縣龍觀[1]

家族

世居於寧波西門板橋,後稱郎官第,始祖張洪順,萬曆年間由遷居月湖,三叔張岳年1852年舉人,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軍機處軍機章京榆林知府,延榆綏道,安徽按察使,甘肅布政使,終官陝西布政使。

事蹟

張家驤為參與討論立嗣 (光緒帝)的二十八位大臣之一。張家驤曾為二帝師,初入翰林院時為同治帝弘德殿行走。同治13年,任南書房行走,同治帝十九歲病逝,當時光緒帝才五歲,張就成了光緒帝的師傅(毓慶宮行走),與翁同龢,孫家鼐(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等大臣同為光緒帝老師,曾跟隨光緒帝長達九年,是影響光緒帝戊戌變法思想的人物之一。

張家驤也是「清末四大疑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的關鍵人物之一。此案在當時轟動一時,案件複雜,經三級六審,仍不得決斷。張聯合當時的知名人士翁同龢夏同善林拱樞林則徐子)等,請求此案進京覆審,得批准,最終為此案平反昭雪。

家族

父親張善元,祖父張積梓,曾祖父張光瑾。張家驤行二,兄張家駿,弟張家騏,張家介(早卒),張家馯(季良,1900年歲貢),妹四人,分別適周貽浚、劉鵾、林源震、董世滋。有五子,張有翊(早卒),張有培(舉人),張有埰,江蘇通州知州,張有埏,張有垣。至少二女:張新有(女),張慶有(女)。其家族輩份為:洪應文,承嘉光,積善家,有餘慶,坤厚載,乾健行,貞元會,世永昌。

著作

  • 《粵南志》
  • 《中華幣制史》
  • 《中國之幣制與匯兌》

參考資料

  1. ^ 《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八》:張家驤,字子騰,浙江鄞縣人。同治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山東學政,調山西。遭父憂解職,服除,起故官。遷侍講,入直南書房光緒元年,轉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五年,命直毓慶宮,遷侍講學士。明年,劉銘傳奉召入都,疏請籌造清江浦鐵路,下李鴻章等議。家驤念典學方新,講求上理,萬一言利之臣隨聲附和,一言僨事(此詞為張家驤首創),關係匪輕,乃力陳三弊阻止之。疏入,仍令鴻章覈覆,鴻章力主銘傳策。然自是御史洪良品陳五害,侍講張楷陳九不利,並隨家驤而上諫書矣,事竟寢。數遷內閣學士,充經筵講官。九年,授工部右侍郎,調吏部
    家驤純謹好學,一謝時趨。蒞官端慎。授帝讀,朝夕納誨,頗能盡心所職。十年,卒,上悼惜,賜祭葬如制,諡文莊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4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 《清史稿》
  • 《清史列傳·卷五十三·大臣畫一傳檔後編九·張家驤》,第4196--4197頁
  • 《鄮西張氏宗譜》
  • 《翁同龢日記》
  • 《鄮西張氏信房支譜》
  • 《同治朝上諭檔》
  • 《光緒朝上諭檔》
  • 北京「寧波幫」史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