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 (唐朝)
張儉 | |
---|---|
出生 | 594年 隋朝 |
逝世 | 653年 唐朝 |
職業 | 唐朝將領 |
張儉(594年—653年),字師約,雍州新豐人,祖父皖城郡公張威曾當過隋朝相州刺史。父親張植曾經當過車騎將軍、連城縣公。[1][2]
邊境事蹟
張儉是唐高祖李淵的從甥(據《舊唐書》,《新唐書》作從外孫)。跟隨李淵一起打天下,立下戰功,被除授右衛郎將,貞觀初年時,也因軍功當了朔州刺史。當時突厥頡利可汗覺得自己很強大,每當有要求時,都將自己的書信稱為詔敕,邊境許多官吏為了奉承他,都不敢拒絕。張儉到任時,便拒絕頡利可汗的要求,唐太宗知道後便嘉獎他。張儉在其任內廣營屯田,每年得到穀物十萬斛,使得邊糧非常豐富。遇到寒害或是旱災時,他便勸百姓互相救助,許多人於是免於飢餓,當時邊疆地帶只有他治下的州境平安無事。後來張儉又當了檢校勝州都督,但是因為母親去世需要守喪而離開職位。[1][2][3]
張儉之前在朔州,李靖平突厥之後,一個貧窮名叫思結的部落歸順張儉,張儉招慰安置他們。還有一些沒有來歸順的部落成員在磧北,因為與思結有親屬,時常與他們互相往來,張儉不禁止此事,只維持綱紀,羈縻管治。張儉離開此職位後,貞觀四年(630年)九月,新到任的官員不知此事,告訴朝廷思結想要叛亂。朝廷商議想要出兵討伐,於是任用還在守喪的的張儉為使者,觀察那些部落的動靜,並進行撫納。張儉一個人進入部落,召諸首領慰諭,推心置腹,他們都匍匐叩頭而至,遷徙到代州。朝廷於是立即命令張儉當檢校代州都督。思結部終於沒有叛亂者,張儉於是勸他們經營田產,使得每年都豐收。張儉又認為有錢會帶來奢侈的風氣與想反叛的可能,於是請求朝廷和糴(古時官府以議價交易為名向民間強制徵購糧食),充實官府儲備,蕃人喜悅,營田愈發出力。邊軍也大收其利。[1][2][3]
戰功
張儉搬到營州當都督,並兼任護東夷校尉。後來因為某事被免職,朝廷便叫他以平民的身份領職事。營州部這個地方與契丹、奚、霫、靺鞨等外族接壤,高句麗引他們入侵大唐帝國,於是張儉率兵打敗他們,又得到營州都督這個官位。[1][2]
西元641年十一月,薛延陀攻打突厥,突厥俟利苾可汗無法抵擋攻勢,派遣大使到唐朝告急。唐太宗命令張儉率領軍隊到奚、霫、契丹壓薛延陀東境,兵部尚書李勣為朔方行軍總管,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慶州道行軍總管張士貴出雲中,涼州都督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分道以御之。十二月,唐軍打敗薛延陀。[4][5][6]
西元642年十一月,張儉報告朝廷說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掉他的國王高武。當時淵蓋蘇文自稱莫離支。唐太宗決定遠征遼東,西元644年七月,派遣張儉、守左宗衛率高履行等率領幽、營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軍先擊遼東抄掠,以觀其勢。[7][8]張儉率領唐軍到了遼西,但是因為遼河漲潮,一直無法渡河,十一月,太宗卻認為他畏敵懦弱,叫他回來[9]。張儉到洛陽見到唐太宗,並當面告訴皇帝戰爭情況及當地的地形與氣候以及一直不出兵的理由,太宗聽了很高興,仍任命他為行軍總管,並帶領各族的軍隊,成為六軍前鋒。當時抓獲的高句麗候者稱莫離支將要到遼東,詔張儉率兵從新城路邀擊之,莫離支終究不敢出戰。太宗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副之,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姜行本、麴智盛、吳黑闥為行軍總管隸之,率騎士六萬趨遼東。[10]西元645年四月,張儉帶領胡人軍隊為前鋒進兵渡遼,並趨近建安城,高句麗大敗,被殺了數千人。[11][12]張儉因為此戰功被封為皖城郡公,賞賜甚厚[1][2]。
西元646年六月,唐太宗任命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並命令右領衛大將軍執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率涼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萬徹、張儉各率所部兵分道並進,以攻擊剛被回紇擊敗的薛延陀,太宗也親自到靈州為大唐軍隊聲援[13]。薛延陀因此大敗,多彌可汗逃走被回紇攻殺[14]。戰爭勝利後,把東夷校尉改成東夷都護,並任命張儉擔任此職務[1][2]。
過世
唐高宗永徽初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永徽四年,在其任內去世,享壽六十歲,諡密。[1][2]
家庭
張儉女兒張氏年幼時,張儉夫婦生病,女兒服侍父母親,一步也不離開,晝夜皆問候父母親,十分早熟與孝順。稍微年長時,更加恭敬與孝順。張氏後來嫁給延壽公於欽明的兒子于敏直。當女兒張氏一聽到父親得病時,非常地傷心,甚至想與父親同去。張儉死後,張氏聽到消息,便號慟而亡。高宗下詔賜物百段,並且命令史官記錄此事。[15]
張儉的哥哥張大師,累積軍功當到太僕卿、華州刺史、武功縣男。張儉的弟弟張延師,在永徽初年時,當到左衛大將軍,並封為范陽郡公。根據唐朝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員,齊家門前會有棨戟,張儉三兄弟的門前皆立戟,當時人認為是非常光榮的事,便稱為「三戟張家」。[1][2]另一弟張立德,秦城都尉。[16]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