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弗拉基米爾·巴托爾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弗拉基米爾·巴托爾(Vladimir Bartol,1903年1月24日—1967年9月12日)是意大利斯洛文尼亞的一名作者。他最出名的作品便是於1938年出版的小說《鷹之巢》,該作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斯洛文尼亞語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出版。

生平

巴托爾於1903年2月24日出生在奧匈帝國里雅斯特市郊聖喬瓦尼區的一個斯洛文尼亞裔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格雷戈·巴托爾在郵政局當班,而母親瑪莉卡·奈麗賽·巴托爾是一位教師,更是一名知名的編輯及女權主義作家。他在家中七個孩子裡排行第三,所以父母為他提供的教育涉獵極廣。他的母親教會了他繪畫,而他的父親則是向他分享自己最鍾愛的生物學。很快,他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以及美術歌劇文學方面產生了興趣。這些均於他的短篇自傳體小說中提起。

弗拉基米爾·巴托爾是在的里雅斯特上的小學與中學,隨後便赴盧布爾雅那求學。他在盧布爾雅那大學主修的便是生物學哲學。在那裡,他遇到了年輕的斯洛文尼亞裔哲學家克萊蒙特·朱格,也是他向巴托爾介紹了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作品。除此之外,他也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他在1925年畢業後,便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學(即巴黎大學,如今索邦大學分裂的兩家院校即將合併,並於2019繼續吸納兩家,合稱索邦大學)深造,並獲得了學士學位。

他於1928年在彼得羅瓦拉丁(今塞爾維亞伏伊伏丁那自治區)參軍。

1933年至34年間,他在南斯拉夫都城貝爾格萊德度過,期間負責斯洛文尼亞語版貝爾格萊德周報的編輯。在此之後,便回到盧布爾雅那,1941年前都在做自由寫手。

在二戰期間,他則是加入了斯洛文尼亞人游擊隊,並積極投身於反抗工作。在戰後,他於1946年回到家鄉的的里雅斯特,並在那裡度過了接下來的十年。在那之後,他被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學院邀請為準成員,他便遷去盧布爾雅那,在去世前,一直在為學院出力。

他在1967年9月12日去世,被葬在了盧布爾雅那的中央墓地。

作品

  • 1932年上演 歌劇 《洛佩茲》(Lopez)
  • 1935年出版 短篇故事集 《高壁書》(Al Araf)
  • 1938年出版 小說 《鷹之巢》(Alamut)被譯作18種語言
  • 1957年出版 短篇故事集 《的里雅斯特笑話》(Tržaške humoreske)
  • 1984年出版 小說 《村中童話》(Čudež na vasi)
  • 1985年出版 中篇小說 《洛倫佐先生》(Don Lorenzo)
  • 2001年出版 自傳 《在聖喬瓦尼的童年》(Mladost pri Svetem Iva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