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道
| ||||||||||||||||
---|---|---|---|---|---|---|---|---|---|---|---|---|---|---|---|---|
原名 | 科倫坡道 興亞二區35號路 南緯24號路 | |||||||||||||||
命名日期 | 1946年 | |||||||||||||||
類型 | 普通道路 | |||||||||||||||
道路長度 | 1.219公里(0.757英里)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區 | |||||||||||||||
起點 | 西康路 | |||||||||||||||
終點 | 衡陽路 | |||||||||||||||
建造 | ||||||||||||||||
動工 | 1929年 |
常德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地區的一條街道,也是五大道地區六條東西向道路中最短的一條。常德道修築於1929年,原為天津英租界科倫坡道(Colombo Road)。常德道東北到衡陽路,西南到西康路,全長1219米,南北兩側分別與大理道和重慶道平行。目前,常德道地區是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的聚集地之一,大量的名人故居坐落於此。[1]
歷史
常德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着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1903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在獲得常德道所在區域。1919年至1926年期間,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常德道所在區域進行填築使之成為適合天津城市建設的用地。1929年至1932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修築此路並命名為「科倫坡道」,又稱「35號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1943年,日本占領天津後,新加坡道改稱「興亞二區35號路」,又稱「南緯24號路」。1946年,天津市政府光復後以湖南省常德市將其改為常德道至今。歷史上,曾延毅、張福運、范權、林修竹、孫嘯南、趙以成、張志潭、畢鳴岐等名人均居住過常德道。[2]
現況與發展
常德道目前東北到衡陽路,西南到西康路,全長1219米,車行道平均度8米,人行道寬2米至2.5米,由於道路比較狹窄,常德道一直作為單行道使用。南北兩側分別與大理道和重慶道平行。由於常德道街區被納入天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因此未來將保持現有風貌不會拓寬。
沿街著名建築
常德道現存比較著名的建築有: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曾延毅舊居,常德道1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張福運故居,常德道2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范權舊居,常德道24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民園西里,常德道25-39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林修竹舊居,常德道38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孫嘯南舊居,常德道60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趙以成舊居,常德道69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劉茀祺舊宅,常德道71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畢鳴岐舊居,常德道78號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茂根大樓,常德道121號[3]
交匯道路
目前,與常德道相交匯的主要道路有:
- 貴州路 原大北道(Derby Road)
- 西康路 原海光寺道(Hai Kwan Sou)
- 昆明路 原康伯蘭道(Cumberland Road)
- 雲南路 原登百敦道(Dumbarton Road)
- 桂林路 原格拉斯哥道(Glasgow Road)
- 衡陽路 原馬耳他道(Malta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