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市仔頭福隆宮

座標22°59′58.85″N 120°12′44.68″E / 22.9996806°N 120.2124111°E / 22.9996806; 120.212411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2°59′58.85″N 120°12′44.68″E / 22.9996806°N 120.2124111°E / 22.9996806; 120.2124111

市仔頭福隆宮
基本資訊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北區北門路二段105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保生大帝
建立時間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1]
嘉慶七年(1802年)[2][3]
地圖
地圖

市仔頭福隆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主祀保生大帝[3][1]。一說該廟原稱「福隆境」,供奉福德正神,後來石頭坑大道公入祀後,改為保生大帝廟[3]

沿革

立廟由來

關於市仔頭福隆宮的由來,一說該廟肇建於明鄭時期,是福建白礁的移民自故鄉迎奉保生大帝來臺後,因市仔頭逐漸繁榮而立廟,後來由於香火鼎盛,該廟也有「市仔頭廟」之稱[1]

另一說市仔頭福隆宮本來是土地廟,舊稱「福隆境」,又稱「市仔頭廟」,建於嘉慶七年(1802年)[3]日治初期石頭坑[註 1]因為盜賊劫掠而廢莊,居民乃遷到永康區的甲內(二王里)、土虱堀(網寮里)與府城大北門一帶[3]。石頭坑原有大道公廟[註 2],廢莊後神像被迎奉到福隆宮內,大多數的廟宇建材、產業歸福隆宮所有,部分則助修二王廟[3]。因為石頭坑大道公的入祀,福隆宮改奉石頭坑大道公為主神而變成保生大帝廟[3]

發展

福隆宮一帶在清朝時,因為臺江內海各聚落可以透過文元溪將米穀運到燕潭(今臺南公園內),再從大北門入城販賣,而在當地形成了米市,故當地有了「市仔頭」的稱呼[3]。然而在日治時期,由於大北門一帶的城垣拆除並開闢了公園,米市失去交易腹地,市仔頭一帶因而沒落,福隆宮也一度荒廢[3]

福隆宮境石

二次大戰後,福隆宮在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成立首屆管理委員會,三年後(1955年)莊新全、張添壽、黃進成、郭水源、曾大池、陳大抱、李春標等人發起修建,並在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建醮[1]。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重建完成後舉行了三朝慶成祈安清醮大典[1]

祀神

福隆宮正殿主祀保生大帝,並同祀關聖帝君吳府千歲,另外還有寄祀全臺白龍庵百壽堂張部駕前孫將軍、斌將軍[1]。後殿則供奉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1]

交誼

福隆宮在聯境中屬於八協境[1],與同屬八協境的東嶽殿大人廟以及十八境的三老爺宮有深厚交誼,其中一間廟宇建醮時,另外三間廟都會「聯普」[3]。其他交誼境有永康聖海宮、頂大道祀典興濟宮四安境南廠保安宮大銃街元和宮鎮轅境頂土地廟

註釋

  1. ^ 位在永康區兵仔市,中華一路與勝利街口一帶[3]
  2. ^ 石頭坑大道公廟可見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陳文達臺灣縣志[3]。該廟曾在乾隆末重修,增祀文衡聖帝[3]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謝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38. ISBN 978-986-03-9413-9. 
  2. ^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5、6頁 (日語).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周茂欽.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124-127. ISBN 978-986-03-9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