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自轉
差異自轉,又名差動自轉。是指一個天體在自轉時不同部位的角速度互不相同的現象。差異自轉在大多數非固體的天體中存在,比如星系、恆星、巨型氣體行星等等;太陽系內則在太陽、木星和土星的表面出現。
歷史
據歷史記載,伽利略·伽利萊在觀測太陽黑子時首度察覺到此一現象,成為第一位觀察到差異自轉者。而後,克里斯托夫·賽因那(Christoph Scheiner)於1630年左右指出太陽在極區與赤道區的自轉週期差異,與現今觀測結論並無太多差別。
成因
星體的自轉來自於其在前恆星(prestellar)的吸積階段(accretion phase),以及對角動量的守恆而來。而差異自轉的成因主要來自於星體自身結構內部的對流;由於恆星內部有溫度梯度等影響,對流會使得內部及外部的物質進行類似置換的動作,而小區塊物質本身帶有恆星的部份角動量,不同區域的對流造成了恆星內部角速度分佈的重新配置,而形成了差異自轉的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恆星風也是恆星損失角動量的來源。
銀河系的差異自轉
盤狀星系不像固體一樣旋轉,但會發生差異自轉。星系旋轉速度隨半徑的變化關係稱為旋轉曲線,它通常被看作是對星系質量輪廓的一種測量:
其中
- 是半徑 處的旋轉速度
- 是半徑 以內包含的總質量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 Annu. Rev. Astron. Astrophys. 2003. 41:599-643 doi:10.1146/annurev.astro.41.011802.094848 "The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Sun"
- David F. Gray, Stellar Photospheres; The Observations and Analysis of: Third Edition, chapter 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5186-2
外部連結
- http://www.astro.physik.uni-goettingen.de/~areiners/DiffRot/interactive.htm A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rotation on stellar absorption-line profiles by Ansgar Rein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 Reiners & J. H. M. M. Schmitt: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etection of differential rotation in stellar absorption profile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384, 155-162 (2002) -
- explanation of increased angular velocity at equatorial latitude due to overshoot of mass arriving from heated co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