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工黨黨魁 (英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工黨黨魁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現任
施紀賢

自2020年4月4日
所屬工黨全國執行委員會
先前職位國會工黨主席
首任凱爾·哈迪
設立1906年1月17日
副職工黨副黨魁

工黨黨魁 (英語: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又稱工黨領袖,是英國工黨的最高職位。

現任黨魁為施紀賢,2020年4月4日就職至今,並於2024年起兼任英國首相。他在下議院代表霍本和聖潘克拉斯選區

歷史

1906年大選英語1906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工黨首次有候選人當選成為國會議員,並籌組其下議院黨團國會工黨。該黨在進入英國的主流政治勢力之前,黨務皆由國會工黨主席領導。直至1922年,工黨才正式成立黨魁一職[1]

1921年約翰·羅伯特·克萊斯成為第一位在英格蘭出生的工黨黨魁;在此之前,所有的黨魁都出生於蘇格蘭1924年拉姆齊·麥克唐納成為第一位工黨首相,領導一個少數政府。1945年克萊門特·艾德禮成為第一個領導多數政府的工黨首相。第一位出生於威爾士的黨魁是尼爾·基諾克,他在1983年大選後當選。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工黨黨魁是托尼·布萊爾,他在1997年大選2001年大選(兩次壓倒性勝利)以及2005年大選連續三次獲勝,和哈羅德·威爾遜,他有爭議的贏得了五次大選中的三次,分別是1964年大選1966年大選1974年10月大選

2015年5月8日工黨副黨魁哈莉特·哈曼接替2015年英國大選中失敗的愛德·米利班德代理黨領袖。2015年9月12日,她交棒給贏得2015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傑里米·科爾賓安傑拉·雷納是現任工黨副黨魁,與科爾賓同一天當選。科爾賓的領袖地位在2016年中受到挑戰,但他再次贏得了2016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2019年英國大選中工黨嚴重失利,科爾賓因此宣布辭職。2020年4月4日,贏得2020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英語2020 Labour Party leadership election施紀賢接任黨魁。

選舉

與其他英國政黨黨魁不同,工黨黨魁沒有權力解僱或任命其副手。正副黨魁都是通過排序複選制選舉產生的。現行的領袖選舉規則是2015年英國工黨黨魁選舉採用的「一人一票」制:黨員和附屬組織選票的份額平等。國會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的選票不再分開計算,雖然候選人需要得到15%的工黨國會議員的支持,才能獲得候選人資格。

工黨黨魁一職建立後,其選舉延續國會工黨主席的選舉方式:由本黨下院議員秘密投票產生;僅下院議員可參選,參選者須獲一名提議者和一名附議者的提名;後兩者也須是下院議員,並具實名。每名議員投一票,獲絕對多數票者當選;選舉程序實行多輪末位淘汰制,即得票最少的候選人或票數相加不及前一者的最後兩名候選人淘汰,重複進行多輪,直至絕對多數得票的一名候選人產生;工黨在野時皆按此程序選舉黨魁,而執政時則不舉行黨魁選舉,以維護黨的團結。只有1976年工黨執政時哈羅德·威爾遜退休,隨即選舉了黨魁選舉。這種選舉制度的劣勢是權力過於集中於小圈子,當選黨魁容易受到國會外的黨內勢力反對,難以代表全黨。

1960年代以後工黨內部左右翼之間鬥爭激烈,黨魁制度更是雙方鬥爭的焦點。1970年代工黨執政危機加劇,引發「不滿的冬天」和1979年英國大選的慘敗。黨內左翼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威爾遜和卡拉漢的右翼政策導致,主張回到工黨的基本教義、擴大工會權利、貫徹社會主義、設立黨魁選舉團。1979年左翼人物邁克爾·富特當選黨魁,左翼擁有了改變黨魁選舉制度的政治實力。1980年11月24日工黨在溫布利召開專門會議。決定該問題,會上形成了四種意見,第一、選舉團按照「國會黨團:選區工黨:附屬組織」(包括蘇格蘭工黨工黨附屬工會英語Labour Party (UK) affiliated trade union)「3:3:4」的代表比例分配;第二、按照國會黨團、選區工黨、附屬組織各占三位之一的比例分配;第三、按照「國會黨團:選區工黨:附屬組織」的「2:1:1」的比例分配;第四,選舉團由所有個人黨員組成黨魁通過選舉團選舉產生。最終確立了第一種方案。提名制度變更為:提名須獲被提名人書面同意,並獲5%的工黨下院議員支持,提名組織和支持提名的議員具實名。此外,當工黨執政時,如有候選人獲提名,還須經三分之二的年會代表同意方能進行黨魁選舉。在投票原則方面,選舉團各組成部分之間有所差異:國會黨團部分實行一人一票制;選區工黨部分實行集體投票制,即每個選區只有一張選票;工會及附屬組織部分實行比例投票制,每千名繳納政治基金的會員擁有一張選票。此即為新選舉制。這一制度加強了大大工會的力量,而由於工會為集體票,長期以來的集權化導致工會領袖得以使其個人意願代表全體工會會員的意願,演變為工會領袖的權力和影響力上升。

此舉引發黨內右翼強烈不滿,工黨分裂,部分右翼人士出走建立社會民主黨。許多黨員和選民對工黨深感失望,富特上任三年流失黨員達70萬人。1983年大選工黨僅獲得846萬張選票,得票率僅為27%,第二大政黨地位險些不保。富特引咎辭職。尼爾·基諾克在新選舉制下以「國會黨團:選區工黨:附屬組織」「9.3%、91.5%和72.6%」的得票率、72%的總得票率當選黨魁。當時工黨危機重重,走上改革之路。基諾克上任後,面對強硬左翼和極端左翼給工黨帶來的負面影響,以溫和左翼的立場聯合右翼,與強硬左翼和極端左翼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由於當時黨魁選舉制度對左翼有利,為了平衡左右勢力化解黨內矛盾,基諾克提在選區工黨部分實行黨員一人一票制的投票原則,擴大相對溫和的基層黨員的政治勢力以削弱左翼的力量。但該動議未能在年會上通過。1988年極左翼代表人物托尼·本恩挑戰基諾克慘敗,標誌着極左式微,基諾克趁機將黨魁候選人的國會黨團成員門檻從5%上調至20%,以排除極端候選人,維護黨的團結;其次,在選舉團中的選區工黨部分,其繳納黨費黨員中實行一人一票的投票原則,但在票額歸屬問題上,仍堅持「贏者全得」原則,即獲得該選區票數最多的候選人將獲得該選區全部選票。最終1989年年會通過了這些提案,1991年又將工黨歐洲議會議員納入到選舉團的國會黨團部分。

1992年工黨未能取得執政地位,基諾克下台。約翰·史密斯上台,他意識到,工黨若想重奪政柄必須拉開與工會的距離。史密斯決心調整工會在選舉團中的票額比重以及在選舉團工會部分推行一人一票制投票原則。工會聯合檢查小組對於調整工會票額比重問題提出建議,將原來國會黨團、選區工黨、工會及附屬組織票額的比例由30%、30%、40%調整為三者均占三位之一,工會同意了這種調整。但由於一人一票制投票原則的推行會嚴重製約工會領袖在黨內事務和決策上的影響,受到來自工會領袖方面大力反對。史密斯堅決推行改革並不惜以辭職為代價,同時又釋出對工會的就業利好。該案最終以微弱優勢獲得年會通過成為制度。新制度不僅吸納了史密斯的兩個重要主張,還廢除了選區工黨和工會及附屬組織的「贏者全得」原則 ,候選人所獲總票數由其在各選舉部分所得選票數依比例換算相加而來。而黨魁候選人提名門檻由20%下調至12.5%,工黨執政時的黨魁挑戰由年會同意則保留。該制度一直實行至2014年。新制度使參與黨魁選舉的人由原來的幾百最多數千個黨員積極分子擴大到數百萬普通黨員。

2010年大選工黨結束13年執政失敗下野,新黨魁文立彬順應黨內改革呼聲,在黨魁選舉提出調整:廢除了選舉團制度,實行徹底的一人一票制,同時實施註冊支持者制度。即使不是工黨黨員,只要在網上註冊為工黨的支持者,都可以參加工黨黨魁選舉的投票。這些舉措意在社會和選民群眾中塑造起具有吸引力和認同感的政黨形象,將工黨的組織根蔓深入到社會基礎的土壤中。

2015年米利班德大選失利下台,左翼人物傑里米·科爾賓上台,暴露出米利班德選舉制度的弊端:邊緣人物可以憑支持者(甚至不是工黨黨員)之力問鼎黨魁之位,即使沒有大多數黨內精英的支持。科爾賓正是剛剛跨過候選人資格門檻卻在全體得票率上遠遠領先其他候選人並當選的。這引發了工黨的團結危機。然而科爾賓領導工黨在2017年大選中獲得263個議席和超過40%的得票率。

職責

當工黨是官方反對黨時,黨魁同時擔任反對黨領袖,並主持影子內閣。與之相對的,當工黨是執政黨時,黨魁通常會成為英國首相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大臣英語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並籌組英國內閣

工黨黨魁(1906年起)

自1906年起的工黨黨魁(包括代理黨魁)如下所示。[2]

注釋:最右「首相」一欄不總是與其他欄對應。
黨魁
(生–卒)
肖像 選區 始任時間 離任時間 首相
凱爾·哈第
(1856–1915)
梅瑟蒂德菲爾英語Merthyr Tydfil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06年2月17日 1908年1月22日 亨利·甘貝爾-班納曼 1905–08
阿瑟·亨德森
(1863–1935)
(第一次)
巴納德城堡英語Barnard Castle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08年1月22日 1910年2月14日
H·H·阿斯奎斯 1908–16
喬治·巴恩斯英語George Nicoll Barnes
(1859–1940)
格拉斯哥黑修士和哈奇遜頓英語Glasgow Blackfriars and Hutchesontown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10年2月14日 1911年2月6日
拉姆齊·麥克唐納
(1866–1937)
(第一次)
萊斯特英語Leicester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11年2月6日 1914年8月5日
阿瑟·亨德森
(1863–1935)
(第二次)
巴納德城堡英語Barnard Castle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14年8月5日 1917年10月24日
大衛·勞合·喬治 1916–22
威廉·亞當森英語William Adamson
(1863–1936)
西法夫英語West Fife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17年10月24日 1921年2月14日
J·R·克萊恩斯英語J. R. Clynes
(1869–1949)
曼切斯特普拉廷英語Manchester Platting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21年2月14日 1922年11月21日
安德魯·博納·勞 1922–23
拉姆齊·麥克唐納
(1866–1937)
(第二次)
亞伯拉昂 1922年11月21日 1931年8月28日
斯坦利·鮑德溫 1923–24
他自己 1924
鮑德溫 1924–29
他自己 1929–31
阿瑟·亨德森
(1863–1935)
(第三次)
伯恩利 1931年8月28日 1932年10月25日 麥克唐納 1931–35
喬治·蘭斯伯里
(1859–1940)
堡區和堡貝門利英語Bow and Bromley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32年10月25日 1935年10月8日
克萊門特·艾德禮
(1883–1967)
萊姆豪斯英語Limehouse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35年10月8日 1955年12月14日 鮑德溫 1935–37
內維爾·張伯倫 1937–40
溫斯頓·邱吉爾 1940–45
他自己 1945–51
邱吉爾 1951–55
安東尼·艾登 1955–57
休·蓋茨克
(1906–1963)
南利茲英語Leeds South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55年12月14日 1963年1月18日
(卒於任內)
哈羅德·麥克米倫 1957–63
佐治·布朗英語George Brown, Baron George-Brown×
(1914–1985)
貝爾珀英語Belper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63年1月18日 1963年2月14日
哈羅德·威爾遜
(1916–1995)
惠頓英語Huyton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63年2月14日 1976年4月5日
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1963–64
他自己 1964–70
愛德華·希思 1970–74
他自己 1974–76
詹姆斯·卡拉漢
(1912–2005)
東南加的夫英語Cardiff South East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76年4月5日 1980年11月10日 他自己 1976–79
瑪格麗特·撒切爾 1979–90
邁克爾·富特
(1913–2010)
艾碧谷英語Ebbw Vale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80年11月10日 1983年10月2日
尼爾·基諾克
(1942–)
伊斯盧因 1983年10月2日 1992年7月18日
約翰·梅傑 1990–97
約翰·史密斯
(1938–1994)
東芒克蘭斯英語Monklands East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1992年7月18日 1994年5月12日
(卒於任內)
瑪格麗特·貝克特×
(1943–)
南德比 1994年5月12日 1994年7月21日
托尼·布萊爾
(1953–)
塞奇菲爾德 1994年7月21日 2007年6月24日
他自己
戈登·布朗
(1951–)
柯科迪和考登畢斯 2007年6月24日 2010年5月11日 他自己
哈莉特·哈曼×
(1950–)
(第一次代理)
坎伯韋爾和佩卡姆 2010年5月11日 2010年9月25日 戴維·卡梅倫 2010–16
愛德·米利班德
(1969–)
北唐卡斯特 2010年9月25日 2015年5月8日
哈莉特·哈曼×
(1950–)
(第二次代理)
坎伯韋爾和佩卡姆 2015年5月8日 2015年9月12日
傑里米·科爾賓
(1949–)
北伊斯靈頓 2015年9月12日 2020年4月4日
特蕾莎·梅 2016–19
鮑里斯·約翰遜 2019–22
施凱爾
(1962–)
霍本和聖潘克拉斯 2020年4月4日 現任
莉茲·特拉斯 2022
里希·蘇納克 2022–24
他自己 2024–

注釋: ×表示由於時任黨魁死亡或辭職而由副黨魁暫時代理,直到新領袖產生。喬治·布朗在休·蓋茨克病逝後代理,瑪格麗特·貝克特在約翰·史密斯逝世後代理。哈莉特·哈曼戈登·布朗愛德·米利班德辭職後兩次代理。

黨魁特別是曾任首相的話,獲封貴族爵位是常見的,如克萊門特·艾德禮哈羅德·威爾遜。然而,儘管沒有擔任過首相,尼爾·基諾克也獲封男爵而進入上院邁克爾·富特則拒絕受封。

目前有五位在世的工黨前任黨魁:

相關條目

參考書

  • Charles Clarke and Toby S. James (2015). British Labour Leaders.(《英國工黨領袖》) Biteback: London.

參考文獻

  1. ^ Thorpe, Andrew. (2001) 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Labour Party, Palgrave, ISBN 0-333-92908-X
  2. ^ Leaders of the Labour Party [工黨領袖]. election.demon.co.uk. United Kingdom Election Results. [30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4).